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切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毗昙說十緣,說一切有部說四緣,因也是包括在內的。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爲四緣,爲後代學 [P48] 者所通用。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的見解,生起不正確的錯誤,主要是以爲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觀因緣,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的因緣。雖不同于外道的妄計,但不徹底。所以般若經說:『欲學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多』。龍樹曾假設問答,而給以說明:講四緣,毗昙是詳細不過的,爲什麼學習四緣要學般若呢?般若經似乎沒有廣談四緣吧!要知道:四緣生法,從實有的見地去看,起初似乎是可以通的,但不斷的推究,不免要成邪見。你想!四緣生一切法,而四緣本身也要從緣生,這樣再推論,其它的緣,仍須緣生,緣複從緣,就有無窮的過失。若說最初的緣,不須緣生,那又犯無因生的過失,所以有他的困難!若能理解一切法畢竟空,才能建立如幻的緣生,不再陷于同樣的錯誤!這樣,本品觀因緣,就是觀察能生的因緣,若如實有者所說,是不行的。但性空者,並不否定四緣,如幻如化的 [P49] 四緣是有的,從這樣的因緣生起,不僅遮破了自性的緣生,也顯示了一切法本性空寂的不生。

  

  甲一 標宗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苜禮佛 諸說中第一

  此二頌八句,初四句標緣起的八不,次二句明八不緣起的利益,後二句是作者禮贊。這兩頌標明了全論的宗趣所在。不是觀緣品的頌文,因爲在論初,所以附在本品之前。八不分四對。要說明八不,先從生滅等四對說起。生滅有叁種:一、一期生滅,這是一般人所能明了的,如人初生叫做生,後來死亡叫做滅,這是在一期相續中,呈現的諸行無常相。有生必有滅,有情如此,無情也如此;如世界初成是生,後經幾多劫的相續到毀壞是滅。這生滅,在相續中,有分爲生、住、滅叁相的,有分爲生、住、異、滅四相的。二、剎那生滅,如人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中,從深睿的智慧去觀察時,才知 [P50] 道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著,沒有一念(極短的時間)不在潛移密化的。假使有一念停滯在固定的不變中,在論理上說,此後沒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他變化;事實是無常變異的,所以成立剎那生滅。叁、究竟生滅,這是一般人更難理解的。一期生命結束了,接著又受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的連續不斷,如大海的波波相次,成爲世間生生不已的現實,總名爲生。等到截斷了生死的連索,達到無生的寂滅,這叫做滅。這究竟的大生滅,如十二緣起的『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就是。這種生包括了世間的生死法,滅包括了出世的涅槃法。常斷有二義:一、一期的,時間的連續上,起初是這樣,後來還是這樣,這就是常。在前後的連續中,完全解體,就是斷。二、究竟的,就世間生死邊說,常在生死中,這叫常。斷除種種的煩惱,斷生死,這叫做斷。但佛教中,凡是世間法,是不大說爲常的,多稱爲相續,因爲常容易與梵我論混濫。在出世解脫邊說:解脫生死的涅槃,本來如是,所以也說爲常,但這常是超時間性的。斷煩惱而顯證的,也偶然的稱爲斷的 [P51] 。但怕他與斷滅見相混,所以多說爲『空』『寂』『離』等。一異呢,也有二:一、外待的,若觀此法與彼法,沒有依存的關系,而是獨立的,那就是獨存的一與對立的異。二、內含的。隨便觀察一法,他是因緣和合而一合相的是一。在和合的一相中,存有種種差別,這就是異。但不空論者,常以爲前一種是真實的,後一種是假名的。一與異,別譯作一與種種,這可以概括總合與部分,統一與對立,同一與差別,和合與矛盾,單一與雜多等。來出,是就人或法的動作的內外向說的。從彼而到此是來,從此而到彼是出(出就是去)。這八者(智論加因果爲十),包含了世間的根本而最普遍的法則,即是現起,時間,空間,運動四義,爲一一法所必備的。因爲,存在者必是現起的,必有時間性,空間性,又必有運動,所以,這四者,實在總攝了一切。如執有真實自性的八法(四對),就不能理解說明世間的實相,所以一一的給以否定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八不可以作多種不同的觀察,綜合這八不,可以破一切戲論;就是單說 [P52] 一句不生或不常,如能正確的理解,也可破一切。可以說,一一不中,遍破一切法。現在,不妨作一種解釋。

  『有』『生』,我常用存在現起來解釋的;有是存在,生是現起。似乎前者的範圍廣,顯在的,潛在的,都是有。後者只是存在中一分現起的。但據龍樹的正見看,存在的有和現起的生,二者的範圍,到底是同一的。意思說:凡是存在的,就是現起的;沒有現起的存在,等于沒有。一般人以爲甲功能存在而沒有發現;其實,有甲功能存在,等于甲功能的現起。不能甲功能存在而沒有現起。他們的意境中,是近于因中有果,而不是直觀法法的當體,與法法的相依相成。中論的本義是現起即存在。這生起即存在的緣起法,自然有顯現或隱微的,有我們所從來沒有發見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實同是緣起,沒有有而不是生的。生是因緣的生起,有是因緣的存在。實在論者,執著自性有與自性的生起。既然以爲自性有,不論他說不說生起,他終究是反緣起的,觀察這『自性有』非有,名爲無自性空。自性 [P53] 有的生起不成,名爲無生。無自性有,也就沒有自性無;無生也就無滅。這包含了存在與非存在,存在與現象的問題。這存在與生起的,不理解緣起,從自性見去認識,那不問他是直線的,曲折的,旋形的,總覺得在時間的活動中,是前後的。如果在一期中,見某種相似相續的存在,就以爲昨天如是,今天仍如是。有一常住不變的存在。若在無常變化中,或者色,或者心,不能發覺他前後的相續關聯,就以爲是從此斷滅。這是常與變的問題。從自性有的觀念去觀察同時的彼此(也可從時間上說),如以爲此法與彼法有同一性,就覺得合而爲一,沒有差別可談(有差別,他以爲就是非實在的)成爲渾一的整體。如發見了差別,就以爲一一的獨存而彼此敵對著。這是統一與對立或一體與雜多的問題。從自性見去觀察那存在與生起的,在時空中的運動,覺得不是從此去彼,就是從彼來此。而這樣的來去,在時空的一點,他們只能說不動的,要說動,就發現他的矛盾不通。這是運動問題。這存在與非存在,常與變,統一與對立,是緣起的叁相;而在自性見者,也就是自 [P54] 性的叁態。而這叁一無礙緣起相的運動,自性有者,也不能認識。所以他們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一一給他個不字,開顯了緣起空寂的實相。自性空,才正見了緣起假名的生滅來去。不過八不的意義非常繁廣,這只是一種方言而已。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佛在經中,說這八不的因緣(緣起的異譯,與觀因緣品的因緣不同),是善能滅除一切戲論的。善滅的滅字,什公譯得非常善巧,這可從兩方面說:一、八不的緣起說,能滅除種種的煩惱戲論,種種不合理的謬論,不見真實而起的妄執。二、因種種戲論的滅除,就是自性的徹底破斥,能證得諸法的寂滅。出離生死的戲論海,走入寂滅的涅槃城。龍樹菩薩洞達了這緣起法的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而佛卻能善巧的把他宣說出來,這是很難得的。不說在世間的學說中第一,就是在佛陀的一切聖教中,緣起也是最深刻的,最究竟的。這樣的善說緣起的大師,怎能不懇切至誠的敬禮!所以說:「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P55]

  關于八不與二谛的關系,向來有幾種解說不同。從世俗勝義谛說,八不是世俗呢?是勝義呢?清辨論師說:不生不滅,是依第一義谛說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是依世俗谛說的;不來、不去,是依二谛說的。也有說,這都是依第一義谛說的。他是主張世俗中有生滅自相的。智論講到第一義悉檀,也是引這八不來解釋的,可見是依第一義谛有八不。這樣,世俗中難道是生滅一異常斷來去的嗎?也是,也不是。這意思說:觀察緣起的自性,八事不可得,本是勝義谛的八不觀,所以可說是依第一義谛說的。不過勝義谛觀,不單指性空的實證,聞思修的觀慧也是中觀。這聞思修的勝義慧,是在緣起法上尋求自性有的生滅、斷常等,緣起法中沒有這自性的生滅、一異等,固然勝義谛中空無自性;也可見世俗谛的緣起相中也是沒有的,所以世俗是無自性的緣起。自性的生滅、常斷、一異等,二谛俱破。二谛中自性都不可得,這才世俗中無自性的緣起,與勝義中緣起的性空,相成而不是互相矛盾的。這才是佛教的性空緣起的正見。緣起是無自性的,我們執著他自性有, [P56] 這不是錯誤到極點了嗎?所以在世俗法中,觀察無自性可得,即能觀入勝義空性。

  從學派上看,一切有系是以緣起爲有爲法,是因;大衆分別說系,以緣起爲無爲法,是因果的理則。緣起無爲者,也可說緣起法是不生不滅的,但不是中觀的正見。緣起有爲者,可以在因果體用上,說不生不滅等,但也不是中觀的正見。中觀者的八不緣起,是依化迦旃延等經而闡揚的。從生滅一異的假有無實上,顯示不生不滅等。所以從勝義谛說,不生不滅等,是緣起法的本性空寂。從世俗谛說,這是緣起的幻相無實;而世俗與勝義是無礙的,這才是本論的正見。本來。佛在因果相生中,見到因果的條理,悟到這因果理事的幻化非真而悟入空寂。佛所證在此,所說亦在此。從緣起的生滅顯示寂滅,才是佛說緣起的目標所在。這唯有在般若等性空經,中觀等性空論,才圓滿而扼要的開示出來…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