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亦無然 因然無可然 不因無可然

  這頌是總結上義的。上面破然與可然是各各獨立的,又破成已而待,待已而成;現在就以因不因待門結破。意思是說:「因」待「可然」,而後說有然,這「然」就沒有自性;「不因」待可然而說有然,這「然」也不可得。反過來說,「因」待「然」而後有可然,這「可然」沒有自體;「不因」待然說有可然,也是「無」有「可然」的。

  

  辛四 內外門 然不余處來 然處亦無然 可然亦如是 余如去來說

  內外,就是從來去中觀察。火由什麼地方發出?火不能離木而生,所以不是由外加入,像鳥來棲樹。但樹木中也還是沒有火,所以也不像蛇從穴出。平常說,析木求火不可得,就是這個意思。火是怎樣有的?是在某種條件具備之下發生的,不內,不外,亦不在中間,是因緣有的。所以「然不」從其「余」的地方「來」入可然中,可「然處」也沒有「然」可得。然是這樣 [P208] ,「可然」也「是」這樣。可然的所以成爲可然,不是外力使他成爲可然,也不是可然本身就這樣具有。不來是不從外來,不出是不從內出,也就是不去。以時間說:已燒沒有燒,未燒也沒有燒,離已燒未燒,燒時也沒有燒,所以說:「余如去來說」。清辨論釋及青目長行,都約叁時說,解說余如去來說。其實去來一句,可以包括更多的觀門。

  

  辛五 五求門 若可然無然 離可然無然 然亦無可然 然中無可然

  本頌應還有一句『可然中無然』,五求的意義才完備。佛在時,研究有沒有我,就應用這一觀法。如火與柴,假使說柴就是火,火在柴中尋求,定不可得。離柴外沒有火,這更是盡人所知的;所以在五蘊中求我固然是沒有,離了五蘊去求我同樣是沒有的。所以說:「若可然無然,離可然無然」。這即蘊離蘊的二根本見,顯然是不成立的。印度的外道,立五蘊是我,這是很少的,大都是主張在身心外另有一實我。其實這是不能證明成立的。試離 [P209] 了身心的活動,又怎麼知道有神我或靈魂?有的執著說:我與五蘊雖然是相離的,但彼此間有著某種關系,可以了知,所以說有我爲主體。但既然我法相依而別有,以我爲本體,該是法屬于我,我有于法了。然如我,可然如身心,如說有身心屬于我,等于說柴是屬于火的。但柴並不屬于火,所以說「然亦無可然」。這樣,我也不應爲身心之主,而有身心了。並且,我法是不同的:我是整體的,法是差別的。我法相依而有,那還是我中有法呢?法中有我呢?假定說身心當中有我,尋求起來是不可得的。所以應加一句說:可然中無然。也不是我大而身心小,身心在我中。所以說:「然中無可然」。這五門觀察,顯出即蘊、離蘊,依五蘊的我了不可得。中觀家破即蘊離蘊的我,有時依釋尊古義,以叁門破,有時又以五門破;到月稱論師,用七門破;但總歸不出一異二門。

  

  庚二 結顯性空 以然可然法 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P210] 若人說有我 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上「以然可然法」,「說」明「受」的五陰法及「受者」的我不可得;其它如「瓶」與泥,「衣」與布等,這「一切」「諸法」,也應作如是觀。佛教的其它學派,有說假依于實,和合的假我沒有,假我所依的實法,不是沒得。在中觀家看來,凡是有的,就是緣起的存在,離了種種條件,說有實在的自性法,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依然與可然的見地,觀察我與法,自我與彼我,此法與彼法,都沒有真實的別異性,一切是無自性的緣起。從緣起中洞見一切無差別的無性空寂,才能離自性的妄見,現見正法,得到佛法的解脫味。因此,「若人說有我」,是勝義我,是不可說我,是真我,或者是依實立假的假我;又說諸「法」的「各異相」,以爲色、心,有爲、無爲等法,一一有別異的自性,那是完全不能了解緣起。「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如『入寶山空手回』,該是不空論者的悲哀吧! [P211]

  

  觀本際品第十一

  從此以下二品,以相續的生死爲境,而加以正理的觀察。現在先觀察本際。釋尊在經上說:『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本際不可得』。什麼叫本際?爲什麼不可得?本際是本元邊際的意思,是時間上的最初邊,是元始。衆生的生死流,只見他奔放不已,求他元初是從何而來的,卻找不到。時間的元始找不到。而世人卻偏要求得他。約一人的生命說,是生命的元始邊際;約宇宙說,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現象中,尋求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永不可得。假使說可得,那只有無稽的上帝,與神的別名。這一問題,佛法否認第一因,只說是無始的。但無始又是什麼意義呢?有的說:無始是有因的意義;如說有始,那最初的就非因緣所生了。有以爲:無始是說沒有元始。但又有說:無始就是有始,因爲『無有始于此者』,所以名爲無始;這可說是佛法中的別解。佛常說無始來本際不可得,有人以本際問佛,佛是 [P212] 呵責而不答複的。佛何以不說?有人說:事實上是不可說的,如問石女兒的黑白,不但與解脫生死無益,而且還障道,所以只指示修行的方法去實踐。有人說:根性鈍的,不夠資格理解,所以不說;大根機的人,還是可以說的。釋尊所說本際不可得的真義,論主要給予開示出來。上面說,作作者、受受者的一切不可得,本不是說世俗現象不可得。但執有真實性的,以爲實有才能存在的,不滿論主的正觀,所以引證佛說『生死本際不可得』的教證,以成立有受受者、作作者、叁有爲相、以及因緣生滅、去來一切。外人既提出本際不可得,論主也就大慈方便,再爲解粘脫縛,引導他離執著,正見緣起的本性空寂。

  

  丁二 生死相續

  戊一 觀生死無際

  己一 正觀生死無本際

  庚一 顯教意破 [P213]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複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大聖」佛陀「所說」的生死「本際不可得」,是外人所引證以成立一切的。但既說生死,何以又本際不可得?生與死是生命的推移,是不能離卻時間相的。時間,是生死推移中的必然形態。有生死,必然一端是生,一端是死。時間呢,必然一端向前,一端向後。所以有生死必有前後,有前後應有始終。但釋尊說:生死沒有始,這不但指出時間的矛盾性,也顯示生死的實性空。有始,生與死還是那個爲始?這問題與先有雞,先有蛋;先有父,先有子,一樣的不可解答。「生死」既然沒「有始」,也就沒「有終」。始是最初,有最初的開始,那就必然有最後的終結;無始那就自然是無終。要知道,時間是虛妄的,沒有究竟真實可得的。無論他是曲折形的,螺旋形的,直線形的,時間是必然向前指又向後指;所以生命有始終,時間有過未。但向前望,他是時間,必然一直向前指,決不能發現他的最前端。向後望, [P214] 也決沒有終極。時間應該有始終,而始終的究竟卻是無始無終的。時間是怎樣的虛僞不實呀!沒「有始終」的究竟,也就沒有「中」間。既有開始,有終結,在始終的中間,方可說有中。如果沒有始與終,那中間的中又從何而建立呢?有以爲:過去、未來,永不見邊際,而現在卻是真實的。所以,以現在爲主體,向前推有所因,向後推有所遺,從觀待上建立前後與因果。這是現在實有派的叁世觀。其實,始終的中間,過未間的現在,又那裏有實?離了過未,現在也就不可得了。一般人所說的現在,並不確定,時間可以拉得很長,也可以短爲一念。拿剎那的現在一念說,他有無前後?如最短而沒有前後相,這根本不成其爲時間。如有前後相,這不過前後和合的假名。始、終、中,求他的真實了不可得,所以說本際不可得,所以說『豎窮叁際』。

  

  庚二 推正理破

  辛一 總遮 [P215] 是故于此中 先後共亦無

  始終中不可得,那就先後同時不可得。有情的生死,無情的萬物,不是先有此,後有彼,也不是同時有,所以說:「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他的所以不可得,下文再爲解說。

  

  辛二 別破 若使先有生 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後有生者 是則爲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 是二俱無因

  衆生的生死,假定說「先有生」,隨「後」漸漸的衰「老」,最後生命崩潰的時候有「死」;那就是生與老死分離而各自可以獨立。那就是說:沒有「老死」而「有生」,沒有「生」而「有老死」。一切法有生住滅的叁有爲相;有情的一期生命,具有生老死的叁相;外物有成住壞叁相;這叁相決不是可以分離的。現象中,從無而有叫做生,生是發現。在這生起中,含有 [P216] 滅的否定作用,生與滅是不可以分離的,所以說即生即滅。即生即滅的延長,就表現出一期生命的生死。假定生中不含有死的成分,他就決不會死。說生死不離,不離而又有生死的差別,這是難思的,這是如幻的緣起。假使要推尋生死的實性,確定生死的差別,這是有見根深,永不解世間實相,不得佛法味的。

  先有生既然不可,「先有老死而後有生」,也同樣的錯誤。如可以離生而後有老死,那就「是」老死沒有「因」,「不生」而「有老死」了。本際不可得,從現象上看,要有過去的生爲因,才有未來的老死果。說先有老死,這是犯了無因有果的過失!

  有的說: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是同時存在,這該不犯什麼過?然外人以爲生死是真實的,各有自體的,那生死是不同的相反力,在同一時出現,那要生不生,要死不死,成何樣子?所以「生」與「老死」,「不得一時共」有。假使一定說「生時」就「有死」,那麼生死是同時的,生不因死 [P217] ,死不因生,生與死「二」者「俱」是「無因」而有的了!所以二者同時,不特犯了無…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