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故彼有,不應更說此無故彼無了。實有自性,如何可無?佛也不能違反法相,所以般若經說:『若諸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應有罪過』。佛既說緣起事相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可見諸法實有自性的不可成立了。實有自性,即不能從有而無,即不能有變異。如說實有自「性」,又承認「有」變「異相」,這純是自相矛盾的戲論。所以說:「是事終不然」。

  假定一定要固執「實有」自「性」,那應審細的考察:這實自性的法, [P260] 怎麼「可」以變「異」的呢?實自性的法,不能有變異,而現見世間一切諸法都在遷流變異中,所以知道諸法是沒有決定自性的。有人見實有性的理路走不通,就轉回頭來走那諸「法實無性」的一條路。實無,不是緣起法性空,是一切法如龜毛兔角的無有,如方廣道人。若因果緣起,一切都沒有,那還談什麼變不變異?所以說:「雲何而可異」?這種實有實無論者,可以說:說諸法實無性的,沒有懂得諸法的緣起;說諸法實有性的,沒有懂得諸法的性空。前者是損減見,後者是增益見(其實是二谛都不見)。要離卻二見,不執實有實無,必須透視緣起法的假名有。雖是假名有,但也不失諸法的因果相互的關系。這樣,才能突破自性見,見到即緣起而性空,即性空而緣起的中道!

  

  辛二 斷常失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爲斷滅 [P261]

  本頌,總結有無二見的墮于斷常;這可說是不知緣起法的必然結論。假使執著諸法決「定有」實在的自性,就應該以爲此法是始終如此的,以爲是常住不變的。這樣,就必然執「著」他是「常」,而落于常見的過失了!假使執著諸法決「定」是實「無」性,那就抹殺因果緣起,相似相續。那必然要執「著」他是「斷」,而犯斷見的過失了!爲什麼見斷見常都是過失呢?因爲諸法是常或斷,即違反緣起的相續,不知緣起正法了。所以,「有智」慧的多聞聖弟子,「不應」執「著」諸法是實「有」或者實「無」。這約二人別執斷常而說;也可以約一人前後別執說。假定諸「法有」決「定」的實自「性,非」是「無」有,那就必然「是常」住,落于常見,像說一切有系,盡管他說諸法是無常的,萬有是生滅的,但他主張叁世實有,一切法本自成就,從未來至現在,由現在入過去,雖有叁世的變異,法體在叁世中,始終是如此的。所以在性空者看來,這還是常執。假定以爲「先」前的諸法是實「有,而」現「今」才歸于滅「無」,那又犯了「斷滅」的過失!拿煩惱 [P262] 說吧:實有自性者,說先有煩惱,後來斷了煩惱,就可涅槃解脫了。大乘佛法說不斷煩惱,這就因爲見到實有者的先有現無,有斷滅過失,所以開顯煩惱的自性本空;假名斷而實無所斷。否則,煩惱有實自性,就不可斷;不可斷而斷,就犯破壞法相的斷滅過了! [P263]

  

  觀縛解品第十六

  有無品觀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一品中,觀緣起的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假名生滅中,體悟生無所來,滅無所至的空寂。此生彼生,是生死流轉門;此滅彼滅,是涅槃還滅門。流轉是生死往來,還滅是生死解脫;所以說到流轉、還滅,也就說到系縛、解脫。學佛者的唯一目的,是了生死,得涅槃。在生死海中有系縛,入涅槃界得解脫。既有生死與涅槃,系縛與解脫,怎麼可說諸法無自性呢?有所得的學者,因此以縛解的事實,證明所主張的諸法有實體。流轉、還滅與系縛、解脫,意義上稍有不同:相續不斷的生死現象是流轉,寂滅無生的涅槃寂靜是還滅。系縛與解脫,卻在能所動作上說,就是縛有能縛、所縛,脫也有能脫、所脫。當能縛縛所縛的時候,就不能獲得自由;假使割斷能縛,從系縛中解放過來,這就可以解脫了! [P264]

  系縛有兩種:一、煩惱系縛五蘊:五蘊,不定要流轉在生死中,不過由煩惱,尤其是愛取系縛住了他,才在生死中流轉的。五蘊從取而生,爲取所取,又生起愛取,所以叫五取蘊。愛是染著,取是執取;由愛取力,執我我所,于是那外在的器界,與內在的身心,發生密切的不相舍離的關系,觸處成礙,成爲系縛的現象了。所以經中說:『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中間欲貪,是其系也』。二、五蘊系縛衆生:衆生是假名的,本無自體;不過由五取蘊的和合統一,似有個體的有情。此依蘊施設的假我,在前陰後陰的相續生死中,永遠在活動,往來諸趣,受生死的系縛。解脫也有兩種:一、以智慧通達諸法,離愛取的煩惱,不再對身心世界起染著執取。雖然還在世間,卻可往來無礙,自由自在的不受系縛,這是有爲的解脫。二、棄舍惑業所感的五取蘊身,入于無余涅槃界,得到究竟解脫,後有五蘊不複再生,永遠離卻五取蘊的系縛,這是無爲解脫。此是佛法的要義,自然要有正確的知見,所以先觀流轉、還滅的無自性,後觀系縛、解脫的無自性。擊破了實有自性見 [P265] ,然後從緣起的假名中,建立生死與涅槃,系縛與解脫。

  

  戊四 觀縛解

  己一 遮妄執

  庚一 觀流轉與還滅

  辛一 觀流轉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衆生亦複然 若衆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往來天上人間,叁界五趣,是生死流轉的現象。說到流轉,不外諸行的流轉,有情的流轉。無我有法,法從前世移轉到後世,如化地部的窮生死蘊,銅鍱者的有分識,這是諸行的流轉。或說五蘊法中有不可說我,一心相續中有真我,從前生移轉到後生,這是有情的流轉。學派中,大衆及分別說系,多說諸行流轉;說有情流轉的,如說一切有系的假名我,犢子系的不可說 [P266] 我,都是說明從前世到後世的。薩婆多部說:諸行無常,念念生滅,叁世恒住自性,所以不許流轉。大衆、分別說系,說的諸行無常,不但念念生滅,而且是念念轉變;這就是承認諸行的流轉了。先考察諸行的流轉:是常恒不變的流轉呢?是無常演變的流轉呢?假定是常恒不變的流轉,這不但不成其爲諸行(行是遷流變化的),也不成其爲流轉。常恒是前後一致沒有變化的;人間常在人間,天上常住天上,這還說什麼流轉呢?所以在「諸行」「往來」生死中,如執著「常」住,就「不應」說他有「往來」。假定是無常演變的流轉,無常是終歸于滅,而且是剎那剎那的即生即滅。滅了,還有什麼從前世移轉到後世去呢?有從前世到後世的法,必有前後的延續性;纔生即滅的無常,如執有自性,怎麼可以說他有流轉?所以諸行是「無常」的,也「不應」說他有往來。諸行的常無常,不可說他有往來生死的流轉;依蘊、界、處而安立的衆生,說他是常或無常,也同樣的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往來。所以說:「衆生亦複然」。 [P267]

  雖然說了諸行和衆生的流轉都不可能,但在固執實有自性者的學者,特別是一切有與犢子系,以爲諸行雖不能建立往來,在諸行和合的相續中有我;依這假名的或真實的衆生,就可以說有流轉了。這對于衆生,倒需要考察:假定說有「衆生」的「往來」,這衆生是假有的嗎?是實有的嗎?假定說是假有的,那應當反省:所建立的實有諸法,尚且不能流轉;卻想在假有的衆生上建立,豈不是笑話?真水不能解渴,想以陽焰來解渴,這當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主張實有自性,就應當在實有上建立流轉;否則,應痛快的接受一切唯名論,在假名中建立一切。假定說是實有的,或妙有的,根本佛法中,徹底不承認這種思想。因爲實有、妙有的衆生,在現實身心的探求中,了不可得。如在五「陰」、六「界」、六「入」的諸法「中」,以「五種」方法,「求」微妙實有的自我,「盡無」所有。陰、界、入是組合有情的原素,所以在這一切法中求。且以五陰中的色陰說:色不是我,離色沒有我,不離色也沒有我,我中沒有色,色中也沒有我。五門尋求色陰中的我不可得 [P268] ,余陰,六界,六入,以五門尋求,同樣的也沒有。諸法中求我既不可得,那還「有」「誰」在「往來」呢?

  生死流轉,必有前後五陰身的相續;衆生既是假有而不可得的,那麼前後五陰身的流轉中,什麼是流轉的當體呢?從前五陰移轉到後五陰,前者在前不到後,後者在後不到前,什麼是從前到後的流轉者?說到這前後的聯系,佛法中有兩大派,就是有中有派和無中有派。無中有派,繼承佛教的本義,說業力不可思議,由前生業力的存在,感生後五陰;因業力而前後相續。可以從前世到後世,根本不要其它的東西,擔任聯系的工作。但此說,還需要考慮:假定現有的五陰身在法王寺,在此刻崩潰;後有的五陰身在重慶;要在幾天以後才生起。時間、空間都有相當的距離,怎麼能說聯系?並且,業力在前,還是在後,還是從前到後?縱然業力難思,也不過前滅後生,也不能成立往來。有中有派,主張在此身死有的五陰身後,來生生有的五陰身前,中間有一中有身,可以擔任從此到彼的工作。時空雖都有距離,也不礙 [P269] 前後身的相續。這本是佛教西方系,采取世俗細身說的新義。這一說,雖將時空的距離連接起來,免致脫節,但他所有的困難,與無中有家並無差別。因爲,如從五陰身到另一五陰身,那麼,從前到後的往來者,就是無身。所說從這身到那身,是把前一五陰身帶到後生去,成爲後有的五陰身?還是前一五陰身滅,另生一後世的五陰身?自然,你是承認後一說的。但前一五陰身滅,有前一五陰身的方位;後一五陰身起,有後一五陰身的方位。此生此滅,彼生彼滅,前者在前,後者在後。你覺得前後可以相接,我看出前後的中間,從這裏到那裏,缺乏連絡。前是五陰身,後是五陰身;中間豈非是無身?所以說:「從身至身」而有「往來」,就是「無身」…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