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就被時空的環境緊緊的縛在世間。外在的環境發生變化,內在的心識也隨著變化,而産生無限的苦痛。如盆中開著一枝美麗的花朵,內心上起愛著,假使忽然被人折去了,或花謝了,內心上立刻就生起懊惱、痛惜。人類所以多痛苦,就在于環境的一切,以貪著而與自我結合密切的聯系。非如此不得自由,也就因此而不得不苦痛。未來是沒有著落的,未來還有未來;從現在的不安定,到了未來快樂安定的環境,不久他又感到那環境不安定,不滿足,希望未來更美滿的環境了。如渴飲鹽汁,終久 [P309] 是渴愛失望的。所以有自我愛的存在,要想沒有痛苦,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以無明的暗蔽,愛的貪著,爲煩惱根本;由煩惱就造作種種的業,這業不論是善的、惡的,都不離于無明愛的力量所支配。像這些,本是阿含經中所常說的,也是性空者所同意的。但現在,有我論者要以此經文成立他的作者受者,以建立業果,這就不同了。他們以爲:無明與愛的暗蔽束縛,所以作者(我)作業,所以受者受果。受果者與那「本作者」,「不異亦不一」的。如果說作者與受者異,那就前後脫節,不能成立前造業後感果的理論。如說是一的,不能說有作與受的差別;作者在人間,也不能受天上的果。作者我與受者我,是不一不異的。前一能作者,與後一所受者,彼此間有密切的聯絡,所以非異。如小孩時做的事情,老時說是我從前做的;前生作的,到後生受,也說自作自受。這是把前後生命當作統一性看的。雖說是不異的,但前後的果報又有不同,所以又是非一的。此佛教內有我論者,以作者我及受者我的不一不異,建立作業受果的聯系。既有作者與受者,怎麼能說業無自 [P310] 性呢?

  

  辛二 破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于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外人以我成立業,論主就以業不可得去破他的作者、受者我。業的生起,不出緣生、非緣生。非緣生就是無因自然生,緣生不出自、他、共的叁生。像這樣的緣生,在性空者看來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業不從緣生」。自性法從自性緣生不可能,而如幻法從如幻緣生,不是也不可以;所以說業也「不從」無因而自然的「非緣生」。這兩門觀察,如第一品中說。緣生、非緣生都不可,就知業的自性是沒有的。從否定自性業的真實生起,歸結到「無有」「能起」這「業」的作「者」。沒有所作的「業」,能「作者」的人,那裏還可說「有業生果」呢?業所生的「果」報不可得,又怎麼可以說「有受」這「果」報的人呢?所以業、起業者,果、受果者,這一切的一切,都 [P311] 是不可得的。

  

  己二 顯正義 如世尊神通 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複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 是名爲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爲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如夢 如焰亦如響

  作者,作業,受者,果報,這都是世俗谛中現有的。論主已一一破斥有自性見的作者、作業、受者、受果,而正見的業果,需要成立。既可以答複外人,也可以免他人落于斷見,所以結顯正義。先說明緣起業的真相,後結歸到業力等是如幻如化。神通,不唯佛有,佛弟子中的羅漢聖者也有的,不過從化起化,是聲聞弟子所不能作到的。經中說有六種神通,這裏說的「世尊神通」,指神境通而說。由世尊神境通的力量,「作」出種種的「變化人」;由這所「變化」的「人」,「複」又「變作」各式各樣的變「化人」。此從化起化的比喻,即說明作者、作業的都如幻化。「如」最「初」以世尊 [P312] 爲根本所「變化」出來的「人」,是變化的,還能起化,所以譬喻本「作者」。那又由「變化人所」幻「作」出來的種種化人化事,是從幻起幻,如以無明愛而起作的「業」。此中有一問題,如幻如化,經中所常說的。但執有自性的學者,以爲所幻化的,可以是假,但幻化到底要有能幻化者才能成立;此能幻化者,不能說是假有的。所以他們歸結到實有、自相有。這不但聲聞學者,即以大乘學者自居的唯識家,也還是如此。這本來自性見未盡,難以使他悟解一切皆空皆假名的。所以論主特出方便,以從化起化的事象,譬喻作者作業的一切空而一切假。讀者應了解論主深意,勿執著世尊是實有,否則如狗逐塊,終無了期!這「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沒有一法是有實自性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如焰、如響」的。幻是魔術所幻現的牛馬等相;夢是夢境;焰是陽焰,就是日光照到潮濕的地方,蒸發熱氣上升時,現出一種水波的假相;響是谷響,是人在深山中發聲,這邊高聲大叫,那邊就有同樣的回響,並沒有真的人在那裏發聲。這些,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可 [P313] 聞可見而現有的。這比喻無自性空,但空不是完全沒有,而是有種種假相的;假使什麼都沒有,也就不會舉這些做比喻,而應該以石女兒等來做喻了。所以,如幻等喻,譬喻自性空,又譬喻假名有。也就因此,一切法即有即空的無礙,開示佛陀的中道。這叁頌,不特是總結本中;世間集的十二品,也都以此作總結。 [P314]

  

  觀法品第十八

  此下,是大科別觀中的第叁觀世間集滅。滅是四谛中的滅谛。佛從假名中安立滅谛,實即一切法本性寂滅的實證;能證所證,畢竟空寂,如經中所說『無智亦無得』,『無一切可取』的。一般學者,以爲有爲法外別有滅谛;以爲實有能證所證;以爲實有修因證果;以爲實有煩惱可斷,真實可得:一切是實有自性的。有所得的人,無道無果,所以論主一一觀察,開顯此證滅的真相,以引人得道。此中,大分叁門,本品先論現觀,即直示正觀悟入實相的教授;爲一大科的中心所在。觀法品的觀,是現觀,或正觀,就是悟入如實相的實相慧;抉擇正法的有漏聞思修慧,隨順無漏般若,也稱爲正觀。法是軌持,軌是規律,或軌範;持是不變,或不失。事事物物中的不變軌律,含有本然性、必然性、普遍性的,都可以叫做法。合于常遍本然的理則法,有多種不同,但其中最徹底最究竟最高上的法,是一切法空性。現觀這 [P315] 真實空性法,所以叫觀法。體悟真如空性法,聲聞行者在初果;菩薩行者在初地。經中說:『知法、入法,于法, 無疑』,就是悟達此空真如性。能悟入畢竟空的智慧,稱爲『淨法眼』。聖者體悟諸法的真實,必須如實修行。在正確的實踐中,最重要的是智慧的如實現觀。現觀是超越能所的認識關系而冥證的直觀;近于一般人所說的神秘經驗。佛弟子有了正確的直觀經驗,這才是在佛法中得到了新生命。正確的洞見佛法,現證解脫,名爲得道。

  悟法得道,聲聞學者有兩派思想不同:一、如薩婆多部等,主張別觀四谛,先體悟苦谛中流動演變的諸行無常,沒有作者受者我的諸法無我;…… 後通達滅谛中不生不滅的寂靜涅槃。這次第悟入的見地,也名見四谛得道,見有得道。二、如大衆分別說系學者,說真正的體悟,必須通達了空寂不生的涅槃。證滅谛以前,正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不能算爲領悟真理的。這頓悟的見解,也名見滅谛得道,或見空得道。但所見滅谛,有以爲見滅谛即見真實的;有以爲『因滅會真』的。依性空宗真義說:無常、無我及涅槃 [P316] 不生,即是畢竟空的方便假說;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生性不可得。一空一切空,叁法印即是一實相,無二無別,見必頓見。如未能通達無自性空,不但無常、無我不見真谛;觀無生也還有所滯呢!

  本品的意義,中觀家的解釋,每有不同。如體悟的真理,是大乘所悟的?是小乘所悟的?大小乘所悟的,是同是異?這都是诤論所在。清辨說: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所以他解釋本品時,就依這樣的見解去分別,以爲這頌是小乘所悟的,那頌是大乘所悟的。月稱說: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樣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所以他解釋本品時,不分別大小。依本論以考察論主的真意,月稱所說是對的。本品先明我空,後明法空。大乘、小乘的正觀實相,確乎都要從我空下手的;通達了我空,即能通達我所法空。有我見必有我所見,得我空也可得法空。所以釋尊的本教,一致的直從我空入手。其中,悟二空淺的是小乘,如毛孔空;悟二空深的是大乘,如太虛空。悟入有淺深差別,而所悟的是同一空性;真理是不二的。 [P317]

  本品在全論的科判中,青目的中觀論釋,西藏的無畏論,佛護的中論釋等,都說後二品是以聲聞法入第一義,前二十五品是以大乘法入第一義。這樣,本品是依大乘法悟入第一義了。但細究全論,實依四谛開章,本不能劃分大小。本品的頌文,從無我入觀,到辟支佛的悟入,也決非與二乘不同。所以,本品是正確指示佛法悟入真實的真義,即釋尊本教(阿含)所開示的;叁乘學者,無不依此觀門而悟入的。古代的叁論師,起初也是沒有分別叁乘的。後來受了後期佛教(大乘不共)的影響,也就分割本品,以爲初是聲聞所悟的,次是菩薩所悟的,末一頌是緣覺所悟的。不知中觀論論究的法相,是阿含經,從頭至尾,都是顯示釋尊的根本教法。釋尊開示所悟的如實法;論主即依經作論,如實的顯示出來。佛的根本教典,主要的明體悟我空,所以論主說阿含多明無我,多說我空。但佛的本意,生死根本,是妄執實有,特別是妄執實有的自我,所以多開示無我空。如能真的解了我空,也就能進而體悟諸法無實的法空了。但一分聲聞學者,不能理解這點,以爲不見有 [P318] 我,確實有法,是佛說的究竟義。龍樹見到了這種情形,認爲沒有領悟佛的本意;他們如執著諸法實有,也決不能了解我空。所以在本論中,一一指出他們的錯誤,使他們了解法性本空。學問不厭廣博,而觀行要扼其關要;所以本品正論觀法,如不見有我,也就沒有我所法,正見一切諸法的本來空寂性了…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