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的,一切學者都能信受;但大抵以爲離一切法而別有。所以,現在說:「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寂滅是生滅動亂的反面。不要以爲涅槃如此,一切生滅法不如此;佛法是即俗而真的,即一切法而洞見他的真相,一切法即是寂滅如涅槃的。這 [P337] 裏說如涅槃,是以一般小乘學者同許的涅槃,以喻說實相的。依性空者的正見,諸法實相寂滅即涅槃,不止于『如』呢!
己二 方便假名說
庚一 趣入有多門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實相寂滅離言,那又怎樣能引導人去體悟呢?佛有大悲方便,能『言隨世俗,心不違實相』;依世俗相待說法,引入平等空性。所以,實相無二無別,而佛卻說有看來不同的實相,令人起解修觀。不同的觀法,都可以漸次的深入悟證實相。本頌是名諸佛法一句,在智論中作『是名諸法之實相』,可見這是不同的解說實相。佛陀是善巧的,適應衆生根性的不同,說有多種不同的方法。依本頌所說,歸納起來,不出叁大類:一、「一切實非實」門;二、「亦實亦非實」門;叁、「非實非非實」門。古代的天臺、叁論學者,根據本頌,說有四門入實相:即一、一切實相,二、一切非實門;叁、亦 [P338] 實亦非實門;四、非實非非實門。依天臺者說:一切實即藏教,以有爲無爲一切法都是真實的。一切非實即通教,說一切法都是虛假而不實在的。依此二門而悟入的諸法實相,即真谛。亦實亦非實,是別教;真俗非實,非有非空的中道,是真實。非實非非實,是圓教;叁谛無礙,待絕妙絕。依後二門而悟入實相的,是中谛。依叁論者說:四門都是方便,因此悟入四門常絕,是一味的實相(叁論師也用叁門解說)。本來,世俗的緣起假名,是相待的。凡有所說明,必至四句而後完備。如說:一、有,二、無,叁、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第一句是正;第二句是反;第叁是綜合,但又成爲正的;第四句是超越,又成爲反的。此四句,有單,有複,有圓,如叁論家所常說的。然歸納起來,只有兩句,一有(正),二無(反);所以佛稱世俗名诠所及的爲『二』。佛依世俗而指歸實相,也不出二門:一、常人直覺到的實有性,是第一句;超越此實有妄執性的空(也可以稱之爲無),是第二句。世法與佛法的差別,即世間二句,是橫的,相對的;佛意是豎越的,指向絕 [P339] 對的。所以,如對有名無,有空無的相,那縱然說空無自性,也非佛意了。如說爲四句,第叁句的亦有亦無,就是第一句的有──有有與有無;第四的非有非無,即是第二句的無──無有與無無。解作相對,即落于四句,都不能解脫,不見佛意。如領解佛意,離彼不住此,那非有非無即不墮四句。無或空,非有非無,即入不二法門。
然清辨與青目,都判說本頌爲叁門。的確,龍樹歸納聲聞者的思想,也是用叁門的。這因爲,本頌是總攝聖教;而聖教的诠辨,必是依二(不能單說實或者非實)而說明其性質的。所以,依實與非實而說明的時候,不出叁門:一、一切實非實,是差別門:這是說:一切法,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非真實的。真實與非真實,是有他的嚴格的界限。如說:一切法是真實有的;一切法中的我,是非真實的。或者說:一切世間法是不真實的;一切出世法是真實的。或者說:于一切法所起的遍計執性是非真實有的;依他、圓成實性是真實有的。這可以有種種不同,但彼此差別的見地,主導一切。這大 [P340] 體是爲鈍根說法,般若經說:『爲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即是此等教門。不如化,就是真實的。一切法中,生滅是不真實的,不生滅是真實的。或者說:生滅是用,不生滅是體,生滅用是依他起,是虛妄分別性;不生滅體是圓成實。二、亦實亦非實,這是圓融門。中國傳統的佛學者,都傾向這一門。天臺家雖說重在非實非非實門,而實際爲亦實亦非實。如天臺學者說:『言在雙非,意在雙即』,這是明白不過的自供了。實即是非實,非實即是實;或者說:即空即假;或者說: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說:雙遮雙照,遮照同時:這都是圓融論者。叁、非實非非實,是絕待門。待凡常的實執,強說非實;實執去,非實的觀念也不留,如草死雹消,契于一切戲論都絕的實相。此爲上根人說。中觀論,即屬于此。修行者,依此叁門入觀,凡能深見佛意的,門門都能入道。否則,這叁門即爲引人入勝的次第。爲初學者說:世俗谛中緣起法相不亂。以此爲門,觀察什麼是實有,什麼是非實有──假有,分別抉擇以生勝解。進一步,入第二門,觀緣起法中所現的幻 [P341] 相自性不可得;雖無自性而假相宛然,于二谛中得善巧正見。以緣起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緣起;空有交融,即成如實觀。再進一步,入第叁門,深入實相的堂奧而現證他。即有而空,還是相待成觀,不是真的能見空性。所以,即有觀空,有相忘而空相不生,豁破二邊,廓然妙證。不但空不可說,非空也不可說。智度論說:『智是一邊,愚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爲中道。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爲中道』。都指此門而說。釋尊的開示,不外乎引入實行實證,所以從修學入證的過程上,分爲這叁門。中國一分學者,不解教意;不知一切教法,都是爲衆生說的。于是乎附合菩薩自證境的階位,初見真,次入俗,後真俗無礙,事事無礙,反而以非實非不實的勝義爲淺近,不知未能透此一關,擬議聖境,是徒障悟門呀! 青目說:亦實亦非實,爲下根人說的;一切實非實,爲中根人說的;非實非非實,爲上根人說的。叁者的次第不順,所以依清辨論釋改正。
庚二 證入無二途 [P342]
辛一 約勝義說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如能得意證入,叁門所體悟的實相,還是同一的,不可以說有差別。所悟入的實相,『心行言語斷』一頌,已略示大意;現在再爲诠說。先從勝義說,次從世俗說。勝義說,明聖者自覺的智境。世俗說,明聖者悟了第一義,所見緣起法相的一切如幻境界。這雖可以言說诠表,然也大大的不同于凡愚所見。圓滿的無礙通達二谛,唯有佛陀。
「自知」,諸法的真相,是自己體悟到的,有自覺的體驗。「不隨他」,是不以他人所說的而信解。古代禅宗的開示人,多在剿絕情見,讓他自己去體會。如對他說了,他就依他作解,以爲實相是如何如何。其實,與實相不知隔離了多遠!正覺實相,是『內自所證』;如人的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聽說水冷而以爲冷的。「寂滅」,是生滅的否定。生滅,是起滅于時空中的動亂相;悟到一切法的本來空性,即超越時空性,所以說寂滅。肇公說: [P343] 『旋岚偃獄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也可說能點出即生滅而常寂的實相了。「無戲論」,根本是離卻一切的自性見。因此,一切言語分別的戲論相,都不現前。在自覺的境地,沒有差別性可說,是一切一味的,所以說「無異」。我們聽說無異,就想象是整體的;這不是實相的無異,反而是待異的無異,無異恰好是異──與異不同。龍樹說:『破二不著一』。如離了差別見,又起平等見,一體見,這怎麼可以?世間的宗教或哲學者,每同情于一元論;這雖有直覺經驗,也是不夠正確。因爲執萬有混然一體,每忽略了現實的一面。唯有佛法,超脫了諸法的差別相,而不落于混然一體的一元論。「無分別」,是說諸法的真性,不可以尋思的有漏心去分別他。能具備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的七個條件,「是」即「名」爲「實相」般若的現證。
辛二 約世俗說 諸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P344]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實相,即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緣、果報等;這是法華經所說的。要知道,實相即緣起的真相。常人不解緣起而執有自性,所以如本論的廣說一切法實相皆空。畢竟空寂,當然是緣起的實相。然而,緣起而寂滅,同時又即緣起而生滅,緣起法是雙貫二門的。緣起的自性空寂是實相;緣起的生滅宛然,何嘗不是實相?否則,就不免偏墮空邊了。徹底的說,說緣起法自性畢竟空,也即是成立諸法的可有,使衆生改惡修善,離有漏而向無漏。所以,這要說實相的因緣生法。悟了如實空相,從畢竟空中,達世俗的緣起幻有。從空出有,從般若起方便,徹底的正見諸法的如幻如化。這樣的世俗,不是無明所覆的世俗,而是聖者的世俗有了。沒有一法不是相互關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系的幻網。所以,依佛所悟而宣說的是緣起,諸法是從因「緣」所「生」的。緣與緣所生的果法,有因果能所。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果是「不即」是因的。但果是因的果,也非絕對的差別,所以又是「不異因」的。不一不異,就是因果各有他的 [P345] 特相,而又離因無果,離果無因的。因果關涉的不一不異,即「名」爲「實相」。緣起幻相,確實如此解。因爲因果的不一不異,所以一切法在因果相續的新新生滅中,如流水燈炎,即是「不斷亦不常」的。因不即是果,所以不常;果不離于因,所以不斷。不一不異,是自他門;不斷不常,是前後門:此二門,即可以通解時空中的一切。而此二者,又成立于緣生的基點上;『緣生即無(自他共無因)生』;不生不滅,是有無門。自他門是橫的,前後門是豎的,有無門是深入的。緣起實相如此;此與畢竟空性融通無礙。阿羅漢及證無生忍的八地菩薩,能如實見諸法的如幻如化。
戊叁 入法之益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于遠離生
如上所說,「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的實相,就是即俗而真的緣起中道。如有修行者通達了,那就可以滅諸煩惱戲論,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了。所以 [P346] ,…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