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緣起的實相,即「諸」佛「世尊」「教化」聲聞弟子、菩薩弟子的妙「甘露味」。甘露味,是譬喻涅槃解脫味的。中國人說有仙丹,吃了長生不老;印度人說有甘露味,吃了也是不老不死的。今以甘露味作譬喻:世間的仙藥,那裏能不老不死?佛說的緣起寂滅相,即實相與涅槃,才是真的甘露味。得到了,可以解脫生死,不再輪回了。這甘露味,爲佛與弟子所悟的;佛所開示而弟子們繼承弘揚的,也是這個。所以,佛法不二,解脫味不二;叁乘是同得一解脫的。佛與聲聞弟子,同悟一實相,不過智有淺深,有自覺,或聞聲教而覺吧了!
這一世間所流布的佛法,創于釋迦牟尼佛。佛的教法在推動如來*輪的佛子,當然是求正法久住于世的。不過諸行是無常的,佛法流行到某一階段,還是要滅的。佛說的法門,在長期的弘傳中,經過許多次的衰微與複興;但久了,漸漸的演變,失去了他的真義。有佛法的名,沒有佛法的實。如不尊重根本,時時喚起佛陀的真谛,那就要名實俱滅了。世間沒有了佛法,經 [P347] 過多少時候,又有佛陀出世,重轉*輪。佛教在世,是這樣的。在前佛滅度,後「佛」未「出世」,「佛」的教「法」也「已滅盡」的時期,也還有悟解緣起實相的聖者,名「辟支佛」。辟支佛,譯爲緣覺,或獨覺。約覺悟諸法緣起說,名緣覺;約不從師教,能自發的覺悟說,名獨覺。辟支佛雖自覺緣起的真相,雖近于佛,但他不說法,不能創建廣大普利的佛教,不過獨善其身而已。這辟支佛的真「智」慧,與佛及聲聞多少不同,他是「從于遠離生」的。他是見到諸法無常,厭離世間,而覺悟空相的。過去有位國王,閑遊花園的時候,見百花盛開,心裏非常喜樂。他走過了不久,釆女們把花攀折了。他回來一看,剛才盛開的百花,一切都零落了;頓時生起無常的感慨。觀察諸法的生滅緣起,于是就悟道而得甘露味。本品的末後二頌;前一頌即佛化聲聞弟子;後一頌即緣覺的獨悟。二乘的解脫,從此而入;佛陀也如此,佛陀即是將自己所行證的教人。在這點上,才做到佛教的聖者們,見和同解,理和同證。 [P348]
觀時品第十九
此下有叁品,明從因到果──向得中的問題。向與得,是通于叁乘的。叁乘聖者,由現觀而悟證聖果,所經的時劫不同。如說:聲聞,利根叁生成辦,鈍根六十劫證果;緣覺,利根四生成辦,鈍根百劫證果;菩薩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以現觀品以下,說觀時品。叁乘聖者的修因證果,也有不同。如說:聲聞修四谛的因,證阿羅漢果;緣覺修十二因緣的因,證辟支佛果;菩薩修六度萬行的因,證無上佛果:所以說觀因果品。叁乘聖者的修行,到某階段,即成就他所應成就的功德;在某些情形下,又失壞了他的功德。如初果有退或無退;七地前有退或無退等:所以說成壞品。上來所說的諸品,是各就一事說;這叁品,雖約向得中的問題而說,卻可以通于一切,而含有普遍性的。所以,這叁品研究到普遍的概念,不同上面諸品,觀察具體的事情。時間,因果,成壞──叁概念,佛法與外道的見解不同,中國與外國的 [P349] 看法也不同。然而這叁類概念,不特有思想的,有知識的,就是常識不豐富的一般人觀念中也是有的,可說是最極普遍的。現在以佛法的正觀,開示不同外道的時間、因果、成壞觀。
時間,是很奧秘的。人人有這直覺的時間觀念,但不是人人所能認識的。不加推論,覺得時間的滾滾而來,倒也不覺得他的奇突;如加以叁世的考察、推論,那就立刻發現他的難以理解了。印度外道的時間觀,如勝論師,以爲時間是有實體的,一切表現在時間的流動過程中。凡是存在的,都有時間性。時間別有實體,他與一切法和合,使一切法表現出前後、來去、變遷的時間相。時間如燈,黑暗中的一切,由燈可以現見;諸法的動態,也由時間可以現出。所以,時間是諸法的顯了因。又如時論外道,以爲時間是萬有的本體,一切的一切,都從時間實體中出來。一切受時間的支配和決定;一切法的生起滅亡,都不過是時間實體的象征。到了這時這法生,到了那時那法滅,一切以時間而定的。所以,他說:『時來衆生熟,時去則摧促;時轉 [P350] 如車輪,是故時爲因』。這樣的時間,是一切法的生因。
釋尊說法,不詳爲時間的解說。佛法的真義,要從聖典的綜合研究中理解出來。佛滅後,聲聞學者,對這一問題,略有不同的兩派:一、譬喻師說:時間是有實體的,是常住的。常住的實體的時間,是諸法活動的架格;未來的通過了現在,又轉入過去。過、現、未來叁世,是有他的實體而嚴密的畫出界限的。所以,諸行是無常的,而諸行所通過的時間,卻是常住的。這是絕對的時間觀。二、其它學派,都說時間並沒有實體,是精神物質的活動所表現的;不是離了具體的事物,另有實在的時間。依性空者看來,二派都不免錯誤。絕對的時間,是非佛法的,不消說。一般以色法心法爲實有,以時間爲假有,不但依實立假,是根本錯誤;抹煞時間的緣起性,也是大大不可的。在後一派中,所說依法有生滅而立時間,然表現時間的諸法生滅,怎樣入于過去,怎樣到達現在,怎樣尚在未來,這又是很有诤論的。一切有部,主張法體實有,雖表現爲叁世而都是實有的。那怎可以說有叁世呢?大毘 [P351] 婆沙論中,有四大論師的解說不同。被推爲正宗的有部學者,是這樣的:法的引生自果作用,已生已滅是過去,未生未滅是未來,已生未滅是現在。時間性,就在這作用的已起未起、已滅未滅中顯出;法體是實有的,恒住自性的。大衆、分別說系及經部師,以爲現在的法是實有,過去未來法是假有的。這在大乘法中,如唯識學者的叁世觀,也是現在實有的。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能說實有;他雖生起現在,有功能到現在,但這已是現在的。現在起用或潛藏在現在,並不在過去。我們覺得過去是有,不過依現在的因果諸行,而推論他的有所來而已。未來也是這樣,現在有功能,可以引起未來,未來是有的。然此只是當來可以有,此能引生未來的,實際上還在現在。大乘性空論者,是叁世有的。以記憶過去來說:記憶過去的經驗,從能記憶的意識說,從再現于意識的影像說,好象過去是依現在而假立的;其實,意識現起的意象,是指示過去所經驗的。記憶意象所指的,是過去的經驗,不是現在的認識;過去的經驗並沒有來現在。約預測未來說,預測未來有某事發生, [P352] 就預測的意識說,好象未來是現在的;其實他所預測的境界,是未來,而不是現在的想象。現在實有論者,把心封鎖在短促的現在。不知道,心識了境的能力,回想到過去,所緣就在過去;推想到未來,所緣就在未來。說一切有部,也是屬于叁世有的,但他是實有論者。性空論者是叁世幻有論者,所以能圓滿的解說時間。現在實有者,有一根本的錯誤。不知現在是不能獨立的;沒有絕對的現在可說。現在是觀待過去未來而有;離了過去未來,還有什麼現在?沒有前後相的時間,根本是破壞時間特性的。凡建立現在有的,被剎那論所縛,還不得解脫呢?大乘佛學者,還有說叁世各有叁世(也從聲聞學派演化而來),叁叁有九世,九世同在一念中,稱爲十世。九世不礙一念,一念不礙九世,九世一念,是圓融無礙的。這可說是叁世有與現在一念有的綜合者。但他是擬議的;結果是籠統的忽略時間的曆史差別性。現在,論主以性空幻有正見的時間觀,破斥實有自性的學者們。
丁二 向得 [P353]
戊一 觀時間
己一 觀別法之時
庚一 正破
辛一 破相待時 若因過去時 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若過去時中 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 雲何因過去
先破別有實體的時間。時間是有叁世相的,就以叁世來觀察。時間的叁世,還是各別而存在的,還是彼此相依而有的。如以爲叁世是相依而實有,那且以過去時爲例來說。如「因過去時」而「有未來、現在」;那麼,現在、未來不能獨存,不依過去,就沒有未來、現在了。現在與未來,既是待過去而有的,那「未來及現在」的實有性,果不離因,就「應」當是「在過去時」中了。假使「過去時中」沒有「未來、現在」,那「未來、現在時」,就不應當說因過去時有。所以說:「雲何因過去」?不離過去,現在、未來 [P354] 就在過去中有,這在實有時間別體家,是不能承認的。未來與現在,如真的在過去,那就一切時都是過去,沒有現在、未來時可說了。不承認過去時中有未來現在,那未來、現在的二時,就是不因過去而成爲自有的了。這是逼犯自宗相違的過失,他是主張相依的。而且,離了過去,怎麼能知道是現在、未來呢?所以說現、未實有而因過去,就有全成過去的危險,失掉時間的前後性。如過去中沒有現、未,又不能說因過去,失卻了相待有的自義。時間的別體實有者,無論他怎樣說,都是不可通的。
辛二 破不待時 不因過去時 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 是故無二時
如承認時間的叁世各別,互不相依;叁世各有自相,過去有過去相,現在有現在相,未來有未來相,那又別有過失了。未來、現在的所以有,是因觀于過去而知道是有的。不因過去時而有未來、現在,這在外人,或以爲是可以的;但「不因過去時」,就沒有「未來」、「現在」,所以「二時」都 [P355] 不可得的了。這因爲,過去與未來是對待的;有過去、未來的兩端,才有現在。如不觀待過去,怎能成立未來、現在呢?如未來、現在不可得,過去也就難以成立。失壞叁世的過失,都因不相待而成立。
庚二 例破 以如是義故 則知余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法皆無
未來、現在時,因不因過去時有,有此等過失;過去、未來時,因不因現在時有;現在、過去時,因不因未來時有…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