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0

  ..續本文上一頁的苦集二谛都無,滅谛不可得,道也就無從修了。這等于否定了佛法。

  外人說的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與論主說的一切法空,無生無滅,意義是完全不同的。論主說一切皆空,無生無滅,是以聞思修慧及無漏觀智,觀察諸法的真實自性不可得,生滅的自性不可得;從自性不可得中,悟入一切法空。這是勝義谛的觀察,在世俗谛中,雖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生滅,而假名的緣起生滅,是宛然而有的。實有論者心目中的空,是一切無所有;生不 [P446] 可得,滅也沒有。這是對于空義的認識不夠,所以作如此诘難。

  外人以爲:有四聖谛,才可說有四谛的事行。如真的「無」有「四谛」,那就佛弟子的「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的「事」情,也就都「無」所有了。佛經說四谛,略有二義:一、修行者無漏真智現前,在見道的時侯,如實能覺見四谛的真相。四谛都名爲見,見苦、見集、見滅、見道,各各生眼智明覺。本所不知,本所不見的,而今已知了見了。此四谛,約事理的真實相說,約如實的覺悟說。二、即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唯說苦谛爲見,這是約修行的過程說的。苦之所以爲苦,必須正確的了解,才能起出世的正法欲,傾向于離苦的佛法;這叫見苦。見了苦,進一步探求苦的原因,知道苦是由集招感來的;要想沒有苦,必須解決集,所以集要斷。滅是寂滅空牲,是出世的涅槃果,是佛子所證到的解脫;所以說證滅。滅不是無因而證得的,要修出世的解脫道,才能證得,所以說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出世間的事行。如沒有四谛事理,見無所見,斷無所斷 [P447] ,證無所證,修也無所修了!

  沒有四谛的行事,四果也就不可得,所以說:「以是事無故,則無有四果」。四果是四沙門果,是以智證如,含得無漏有爲無爲的功德;這是由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而得的。沒有這修行四谛的事情,那裏會成就沙門果的功德?因爲「無有四果」。四得四向的人,也就沒有了。所以說:「得向者亦無」。四得,是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四向,是初果向,二果向,叁果向,四果向。次第是這樣的:起初修行,到加行位以上,就稱初果向。正見谛理而斷惑,僅剩七番生死,名爲得初果。後又修行前進,開始向二果;能進薄欲界修所斷煩惱,唯剩一番生死,名爲得二果。再重行前進,走向叁果;等到斷盡欲界煩惱,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死,名爲得叁果。又更前進,直向四果;斷盡一切煩惱,此身滅已,不再受生,即名得四果。這是約佛弟子修行的境界淺深,而分此階位。

  四得四向中,初果向是賢人,其余的叁向四得,是聖者,合名八賢聖。 [P448] 有四得、四向,可以說有八賢聖;四得、四向不可得,八賢聖也就無所有。如「無」有「八賢聖」,那也就「無有僧寶」了。不特沒有僧寶,因爲「無有四谛」的關系,也就「無有法寶」了。僧是僧伽的簡稱,意義是和合衆,指信佛修行的大衆。寶是難得貴重的意思,以贊歎佛教僧衆的功德。真實的僧寶,是要證悟谛理的,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如七聖,才可說是真實的僧寶;這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凡是『理和同證』的,都名爲僧。一般的出家佛弟子,『事和同行』,就是沒有得道,也叫僧寶,但這不過是世俗而已。法寶是四谛的實理。法,有普遍、必然、本來如此的意義,即真理;四谛合于此義,所以說是法寶。而法寶最究竟的,即是寂滅的實相。所以法寶有深刻的內容,不是口頭的幾句話,書本上的幾個字。以經卷或講說爲法,那因他能表诠此普遍真實的谛理,所以也假名的稱爲法寶。自覺覺他的佛寶,是由覺法而成的,不是離了現覺正法,能成等正覺的。同時,佛也是人,在事在理,都與聖者一味,也是在僧中的。所以,如法與僧不成,佛也根本 [P449] 不可得。所以說:「無」有「法」寶、「僧寶」,也就「無有佛寶」。這樣,「說」一切法皆「空」的性空論「者」,不是「破」壞「叁寶」了嗎?佛說罪惡最大的,無過于破壞叁寶,撥無四谛;這是最惡劣的邪見。這樣,性空者說一切皆空,是大邪見者,是斷滅見者!外人以最大的罪名,加于性空者的身上。

  

  庚二 過論主無因果罪福 空法壞因果 亦壞于罪福 亦複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實有論者的意見,性空者不但是破壞了出世法的叁寶與四谛。一切法空的「空法」,也破壞了世間的「因果」。因果是前滅後生的;如是空無生無滅的,還有什麼因果可說?有因果才有罪福業報;沒有因果,罪福也就無有,所以「亦壞于罪福」。罪福是善惡業報,世道治亂,就看善惡的消長如何。如人人有罪福的觀念,世間就可成爲道德的世界。印度有外道說:如在恒河南岸,殺死無數人,沒有罪;在恒河北岸,行廣大布施,也沒有福;這是 [P450] 否認罪福的代表者。性空者破壞罪福,豈不與他們采取一致的態度!因果罪福都毀壞了,自然也就「毀壞一切世俗法」。

  外人所以這樣的責難論主,因爲他以爲空是一切都沒有。所以,凡認空是空無的,認爲不能建立一切的,即一定要批評性空,說性空者墮于惡見。就是大乘中的不空論者,還不也是說空是不了義嗎?所以,不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不能正確的解了性空,要破壞空法;有所得的大乘學者,不知即性空中能建立一切法,也就要以空爲不了義、不究竟的。無論他們怎樣的反對一切法性空,從他們破空的動機去研究,可以知道,他們是怖畏真空,怕空中不能建立一切,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緣起。他們要建立一切,所以就不得不反對空性,而主張自相有、自性有、真實有、微妙有。他們也許自以爲比空高一級,實際是不夠了解真空的。能了解空,決不說空是不了義的。還有同情性空,又說真空不空,這是思想上的混亂!是性空者,又說空爲不了義,真實是不空,這是自己否定自己。中觀的性空者,如能確切的握住性空心 [P451] 要,一定會肯定的承認空是究竟了義的;認爲空中能建立如幻因果緣起的;決不從空中掉出一個不空的尾巴來!

  

  己二 論主反責以顯空

  庚一 顯示空義

  辛一 直責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 是故自生惱

  外人破斥論主,是因他不解空義,這是衆生的通病,是可以原諒的。所以,論主先從正面顯示空義,反顯執有的過失。知道了空的真義,理解空不礙有(不是不礙不空),也就不會破斥空了。論主說:你以爲主張一切皆空,是毀壞四谛、叁寶,及因果、罪福的一切世俗法嗎?這是你自己的錯誤。你所以産生這嚴重的錯誤,第一、是「不能知」道「空」;第二、是不能知道「空」的「因緣」;第叁、是不能「知于空義」。所以就驚惶起來,「自」己「生」起憂愁苦「惱」了。本沒有過失,卻要找出過失!性空者如虛空 [P452] 明淨,你如何毀得分毫!仰面唾天,不過是自討沒趣。這苦惱,是自己招得來的。外人不了解的叁個意義,今略爲解釋。一、什麼是空?空是空相(性),離一切錯亂、執著、戲論,而現覺諸法本來寂滅性。心有一毫戲論,即不能現覺。衆生有一切錯誤執著根本的自性見,這也難怪不能了解空相而生起戲論了。二、爲什麼要說空?佛爲衆生說空法,是有因緣的,不是無因而隨便說的。智度論說:『如來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爲著有衆生故說空,爲著空衆生故說有』。衆生迷空執有,流轉生死,要令衆生離邪因、無因、斷、常、一、異等一切見,體現諸法的空寂,得大解脫,佛才宣說空義。實有、妙有的不空,是生死的根本,是錯誤的源泉。不特解脫生死,要從空而入(叁解脫門);就是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也非解空不可。不空,只是自以爲是的矛盾不通。爲了這樣的必要因緣,所以佛才開示空相應行。叁、空是什麼意義?性空者說:空是空無自性,自性不可得,所以名空,不是否認無自性的緣起。世間假名(無自性的因果施設,名爲假名,並非隨意胡說 [P453] )的一切法,是不礙空的幻有。性空者的空,是緣起宛然有的。這與實有論者心目中的空,什麼都沒有,大大不同。如理解空、空因緣、空義叁者,何致自生熱惱呢?

  

  辛二 別顯8

  壬一 顯佛法甚深鈍根不及

  癸一 示佛法宗要 諸佛依二谛 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別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這叁頌中,前二頌正示佛法的宗要;第叁頌,說明他的重要性,又含有外人起疑而爲他釋疑的意思。

  「諸佛」說法,是有事理依據的,這就是「依二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第「一」,「以世俗谛」;第「二」,以「第一義谛」。二谛是佛 [P454] 法的大綱,外人不信解空,也就是沒有能夠理解如來大法的綱宗。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阿含經中有勝義空經,顯然以空爲勝義谛;又說因緣假名,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外人不見佛法大宗,把色、聲、香、味、觸等因果假名,看作諸法的勝義,以爲是自性有、真實有的。這才聽說勝義一切皆空,以爲撥無一切,破壞叁寶、四谛。這是把一切世俗有,看作勝義有了。他們不知何以說有,也不知何以說空;不懂二谛,結果自然要反對空了。論主要糾正他,所以提出二谛的教綱來。

  谛是正確真實的意思。真實有二:一、世俗的:世是時間遷流,俗是蒙蔽隱覆。如幻緣起的一切因果法,在遷流的時間中,沒有自性而現出自性相,欺诳凡人,使人不能見到他的真實相,所以名爲世俗。二、第一義的:第一是特勝的智慧,義是境界,就是特勝的無漏無分別智所覺證的境界,名第一義;或譯勝義。世俗是庸常的,一般的常識心境;勝義是特殊的,聖者的超常經驗。或者可以這樣說:第一義即實相,實相中超越能所,智…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