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境如, [P455] 寂然不可得。第一的谛理,名第一義谛。佛在世間說法,不能直說世人不知道的法,要以世間所曉了的,顯說世間所不知的。所以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等。不過,一般人所認識的,常有一種錯誤的成分,所以必要在此世俗的一切上,以特殊的觀智,去透視世俗的顛倒所在,才能體驗第一義。所以,佛說法有此二谛:一是世俗的事相,一是特殊的谛理。依世俗而顯勝義,不能單說勝義。
谛是正確與真實。然二谛是一真實?還是二真實?假使唯一真實,爲什麼要說二谛?假使二真實,這就根本不通。諸法究竟的真實,不能是二的,真實應該是不二的。要知世俗是虛妄的,本來不足以稱爲谛的。世俗的所以名谛,是因一切虛妄如幻的法,由過去無明行業熏習所現起的;現在又由無明妄執,在亂現的如幻虛妄法上,錯誤的把他認作是真實。他雖實無自性,然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成爲確實的。就世俗說世俗,所以叫世俗谛。如以這世俗爲究竟真實,那就爲無始的妄執所蒙昧,永不能見真理。如橘子的紅 [P456] 色,是橘子的色相,經過眼根的攝取,由主觀的心識分別,而外面更受陽光等種種條件的和合,才現起的。如在另一環境,沒有這同樣條件的和合,橘子也就看來不是這樣紅的,或紅的淺深不同。然他在某一情境下,確是紅色的,好象的確是自體如此的。如不理解他是關系的存在,而以爲他確實是紅的,一定是紅的,那就不能理解他的真相。他的形成如此,由根、境、識等的關系而現前;因爲無明所覆,所以覺得他確實如此,不知紅色是依緣存在而本無實性的。經中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爲無明』。無所有,是諸法的畢竟空性;如是有,是畢竟空性中的緣起幻有。緣起幻有,是無所有而畢竟性空的,所以又說如是無所有。但愚夫爲無明蒙蔽,不能了知,在此無明(自性見)的心境上,非實似實,成爲世俗谛。聖人破除了無知的無明,通達此如是有的緣起是無所有的性空;此性空才是一切法的本性,所以名爲勝義。世俗幻相,雖可以名爲世俗谛,但也有世俗而非谛的。如上帝、梵、我、梵天,這不特真實中沒有,就是世俗中也是 [P457] 沒有的。又如擠眼見到外物的躍動,坐汽車見樹木的奔馳,乘輪船見兩岸的推移,不是世俗所共同的,所以就世俗說也不能說是真實的;不可以名爲世俗谛。世人對于一切因果緣起如幻法,不知他是虛妄,總以爲他是真實。就是科、哲學者,雖能知道部分的虛妄法,但在最後,總要有點真實──物質、精神、理性、神,做墊腳物,否則就不能成立世間的一切。這是衆生共同的自性見。佛陀說法,成立緣起,就在此緣起中破除自性見;破除自性見,才能真見緣起的真相,解脫一切。因衆生的根性不同,佛說法的方便也不同:爲根性未熟的衆生(下士),說布施、持戒、禅定、生天法,使他得世間的勝利;這是但說世俗谛的法。爲利根而能解脫的(中士),說四谛緣起法,使他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根性稍鈍的,但能漸漸而入。如有大利根人(上士),直解緣起法的畢竟空性,直從空、無相、無作的叁解脫門,入畢竟空,證得涅槃。所以世俗中說有我,勝義中就說無我;世俗中說一切名相分別,勝義中就說離一切名相分別。其實,這是相順而不是相違的。色、 [P458] 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以及戒、定、慧等聖道,從他所現的如幻行相說,都是世俗的;若以無明執見而執爲究竟真實,就是大錯誤。這些世俗幻相,如觀無自性空,而證本性空寂,才是究竟真實。若以空爲但遮世間妄執,此外別有真實不空的,這也同樣的是大錯誤。所以,不知佛教綱宗的二谛,那就講空不像空,說有不成有。
二谛又有兩種:一、佛說這樣是世俗谛,那樣是第一義谛,這是以能诠能示的名言、意言,而以诠顯爲大用的,名教二谛。二、佛說二谛,不是隨便說的,是依凡聖心境,名言境及勝義理而說的;這佛所依的,是依二谛。古代叁論學者,特分別這兩種二谛,頗有精意。然重在依教二谛,顯出他的依待性,即二谛而指歸中道不二。
世俗不是谛,但聖者通達了第一義谛,還是見到世俗法的,不過不同凡夫所見罷了。法華經說:『如來見于叁界,不如叁界所見』。所以,聲聞行者得阿羅漢,大乘行者登八地以上,一方面見諸法性空,一方面也見到無自 [P459] 性的緣起。這緣起的世俗法,是非谛的,如我們見到空花水月,不是谛實一樣。無自性的緣起,是性空緣起;緣起也就是性空。向來說,二谛有二:一、以凡聖分別,稱情事二谛。凡情事爲世俗谛,聖智事爲第一義谛。二、聖者也有二谛,稱理事二谛,就是幻空二谛。緣起幻有是世俗谛,幻性本空是第一義谛。即世俗谛是勝義谛,即勝義谛是世俗谛,二谛無礙。雙照二谛,到究竟圓滿,就成一切種智了。清辨說:世俗谛也是真實的。就世俗論世俗,確有他的實相;但不能說于勝義谛中,也有自相。這樣,與第一義谛還不免有礙。應該是:不但勝義谛空性離戲論,不能說世俗是實有;就是在世俗中,也還是無自性的緣起(聖者所見的)。無自性緣起的世俗,才能與緣起無自性的勝義無礙。
解脫生死,在通達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畢竟空性。凡常的世俗谛,是衆生的生死事。就是戒、定、慧學,如見有自性,以爲不空,也還是不能解脫生死的。這樣,說第一義谛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說世俗谛?這不知二 [P460] 谛有密切的關系。性空的所以爲性空,是依世俗緣起而顯示的;如不明因緣義,如何能成立無自性空?如沒有緣起,空與什麼沒有的邪見,就不能分別。不依世俗說法,不明業果生死事,怎麼會有解脫?所以二谛有同等的重要。如「不能」「分別」這「二谛」相互的關系,那對「于」甚「深」的「佛法」,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實義」了。第一義是依世俗顯示的,假使「不依世俗谛」開顯,就「不」能「得」到「第一義」谛。修行觀察,要依世俗谛;言說顯示,也要依世俗谛。言語就是世俗;不依言語世俗,怎能使人知道第一義谛?佛說法的究竟目的,在使人通達空性,得第一義;所以要通達第一義,因爲若「不得第一義」,就「不」能「得」到「涅槃」了。涅槃,是第一義谛的實證。涅槃與第一義二者,依空性說,沒有差別的;約離一切虛妄顛倒而得解脫說,涅槃是果,勝義是境。勝義,不唯指最高無上的真勝義智,如但指無漏的勝義智,那就與世俗失卻連絡。所以,解說性空的言教,這是隨順勝義的言教;有漏的觀慧,學觀空性,這是隨順勝義的觀 [P461] 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後者是觀照般若。這二種,雖是世俗的,卻隨順般若勝義,才能趣入真的實相般若──真勝義谛。如沒有隨順勝義的文字般若,趣向勝義的觀照般若,實相與世俗就脫節了。所以本文說,依世俗得勝義,依勝義得涅槃。因爲如此,實相不二,而佛陀卻以二谛開宗。如實有論者的偏執真實有,實在是不夠理解佛法。
癸二 顯空法難解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諸法畢竟空性,要以二谛無礙的正觀去觀察的。假使「不能」以不礙緣起的「正觀」去觀「空」,那就不能知道空的真義。結果,或者不信空,或者不能了解空;問題在學者的根性太鈍。「鈍根」聽說空相應行的經典,不能正確而如實的悟見,所以或者如方廣道人的落于斷滅;或者如小乘五百部的執有,誹謗真空。這樣的根性,聞性空不能有利,反而自生煩惱,「自」 [P462] 己「害」了自己。所以佛爲利根人,才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的法門。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對佛說過:不能爲一般人說空。佛說:是的。要爲大菩薩說;不過一般衆生中,如有利根,智慧深,煩惱薄的,也可以爲說這一切法性空的法門。佛說法是特重機教相扣的;什麼根性,爲他說什麼法。如爲根性低劣的說深法,爲根性上利的說淺法,機教不相應,不特受教者不能得益,反而使他蒙受極大的損害。如人參是補品,但體力過于虛弱,或有外感重病的人吃了,反而會增加病苦。這樣,一切法性空,本不是鈍根人所能接受的。如印度人捉毒蛇,善用咒術的人,利用咒術的力量,迷惑住蛇,不費力的就捉到了。蛇很馴良的聽捉蛇者玩弄;蛇膽等有很大的功用。「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不但蛇不會被捉住,捉到了也會被蛇咬死的。這譬喻鈍根人學空受害,問題在根性太鈍,不懂學空的方便,般若經中稱之爲無方便學者。
「世尊知」道這第一義谛的緣起空「法」,是「甚深」最甚深,「微妙 [P463] 」最微妙,難通達最難通達,不是一般「鈍根」衆生「所」能「及」的。衆生的染著妄執,是非常深固而不容易解脫的。佛知道根鈍障重的人,不容易信受此甚深微妙究竟的法門,「故」佛起初就「不欲說」法。如律中說:佛成道後,多日不說法。法華經說:佛成佛後,叁七日中思惟,不欲說法,也是這個意思。
上來五頌,開示佛法的宗要,說明空義的甚深難解。可知外人的責難論主,並不希奇,可說是當然有此誤會。因外人無知的責難,反而顯合空的甚深了!
壬二 顯明空善巧見有多失
癸一 明空善巧 汝謂我著空 而爲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于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此下,申明正義,反難外人。外人不知自己的根性不夠,不能悟解空中 [P464] 的立一切法,所以以爲「我」執「著」一切諸法皆「空」,以爲我是破壞世出世間因果的邪見,「爲我」編排出很多的「過」失。其實,「汝今所說」的一切「過」失,在我無自性的緣起「空」中,根本是「無有」的。不特沒有過,而且唯有…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