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空,才能善巧建立一切。你以爲一切都空了,什麼都不能建立。可是,在我看來,空是依緣起的矛盾相待性而開示的深義。唯有是空的,才能與相依相待的緣起法相應,才能善巧的安立一切。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反過來說:你以爲一切實有,才能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因果緣起,這不致于破壞叁寶、四谛。不知這是錯亂的、凡庸的知見,勢必弄到真妄隔別,因果不相及,一切都沒有建立可能。這才是破壞叁寶、四谛哩!所以說:「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爲什麼唯性空才能建立一切?空是無自性義;自性是自體實有、自己成立的意思。從時間的前後看,他是常住的、靜止的,從彼此關系看,他是個體的、孤立的;從他的現起而直覺他自體的存在看,他是確實的,自己如此 [P465] 的。凡是自性有的,推究到本源,必是實有、獨存、常住的。凡有此常、一、實的觀念,即是自性見。以諸法爲有這自性的,即是執著諸法自性有的有見,也就是與性空宗對立的有宗。說自性有是常住的,佛教的學者,除了後期佛教的不共大乘而外,少有肯老實承認的。他們說:我們也是主張諸行無常的,剎那生滅的。他們確也信受諸行無常,不過從分位的無常,分析到一剎那,就不自覺的在無常後面,露出常住的面目來。諸法是實有的,析到極短的一剎那,前念非後念,後念非前念,法體恒住自性,這不是常住麼!即使不立叁世實有,立現在實有,此剎那即滅,雖沒有常過,就有斷過。其實,這是常見的變形,是不能信解如此又如彼的。又如雖說因緣生法,色法是由四大、四塵和合成的。假使把和合的色法,分析到最極微細的極微(空間點),即成一一的獨立單位。這獨立單位的極微,縱然說和合而有,也不過是一個個的堆積。不落于一,即落于異。凡不以一切空爲究竟,不了一切是相待依存的,他必要成立空間上的無分極微色,時間上的無分剎那心。實有 [P466] 論者的根本思想,永遠是依實立假。他們的實有,終究不合斷、常、一、異的過失。有些宗教及哲學者(後期大乘學者也有此傾向),向外擴展,說世界的一切爲整體的,這是大一;時間是無始無終的存在,不可分割,這是大常。大常大一的,即是絕待的妙有。這與佛法中有所得的聲聞學者,說小常、小一,只有傾向不同。一是向外的,達到其大無外;一是向內的,達到其小無內;實是同一思想的不同形態,都不過是一是常的實有。此自性實有的,不空的,就失卻因緣義。因爲自性實有的,究竟必到達自己存在的結論。自己存在,還要因緣做什麼?失了因緣,那裏還談得上建立一切!空是無自性義,世間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待,一切是關系的存在。因緣生法,所以是空的;空的,所以才有因緣有而不是自性有。如明白空是無自性義,是勝義無自性,而不是世俗無緣起,即能知由空成立一切了。但有見深厚的人,總覺得諸法無自性空,不能成立一切,多少要有點實在性,才可以搭起空架來。如一切是空,因果間沒有絲毫的自性,爲什麼會有因果法則?爲什麼會有 [P467] 種種差別?這仍是落于自性見,有見根深確是不易了解真空的。空是無自性,一切因緣生法,因果法則,無不是無自性的。雖然世俗法都是虛妄的,錯亂的,但錯亂中也有他的條理和必然的法則。所以我們見了相對安立的事相理則,以爲一切都是有條不紊,不錯不亂,必有他的真實性。不知境幻心也幻,幻幻之間,卻成爲世俗的真實。如有一丈寬的大路,離遠了去看,就好象路愈遠愈小;這是錯亂。可是你到那裏,用尺一量,不寬不狹,剛剛還是一丈。如把尺放在那邊,走回來再看,路還是小小的,尺也縮得短短的。看來,路已狹了,尺已短了,但還是一丈。所以能量(尺)所量(路),在因緣下而如幻的幻現;但其間能成立安定的法則與關系的不錯亂。一切如幻,是可以成立世出世間因果的。我們說空,即是緣起的;緣起的必然表現出相待的特性,相待即是種種的。所以實有論者,以爲一切空即不能說明種種差別,實是大誤會。反之,在自性實有的見地中,在性空者看來,他才不能成立彼此的差別與前後的差別! [P468]

  此二頌,爲實有論者與性空論者的根本不同點,在性空可否建立一切。性空能建立一切的,是性空者,他一定以空爲中道究竟的。性空不能建立一切,即是實有論者,他必然的以爲空是錯的。或者溫和的說,是不了義的。本論爲徹底的性空論,讀者應深切的把握此意。

  

  癸二 執有成失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于所乘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爲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爲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複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論主略指外人的過失說:你「今自」己「有」重大的「過」失,不自覺知,反「而」把這些過失,拿來「回向我」,這不是極大的錯誤嗎?自己有過,應該自己反省、覺悟、革除,爲什麼向別人身上推呢?把過失推在我的身上,自己以爲沒有過,這等于「人乘」在「馬」上,而「自」己「忘」卻自己「所乘」的馬,到處去尋馬一樣。假使,你「見」到「諸法」是「決定 [P469] 有」實自「性」的,那所「見」到的一切「諸法」,就是「無因」「無緣」而有的。諸法有自性,就是自體完成的,本來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這自然就失卻因緣了。自性見者,推論爲有自性才可成立一切,這是不解緣起法所生的錯誤。他們是離現象而想象實體,所以不能把握時空中的相待依存性。結果,自性有,就不成其爲因緣生義。無因無緣,就「破」壞「因果」,破壞「作」業、「作者」、「作法」,以及破「壞一切萬物」的因果「生滅」了。性空者不承認有實自性,也決不承認空是破壞一切。如以爲實可破一切,這決非正確的空宗學者。

  

  辛叁 證成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這是引證佛說,證成緣起性空的自宗。佛在勝義空經開示此義;華首經中也曾說過本頌。中國的佛教界,像天臺、賢首諸大師,是常常重視應用本 [P470] 頌的。叁論師也特別的重視。引此頌以成立一切法的無自性空,是論主的正義所在。一切「衆」多「因緣」所「生」的「法」,「我」佛「說」他就「是空」的。雖說是空,但並不是否認一切法。這空無自性的空法,「亦」說「爲是假名」的。因離戲論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所以說緣生法是空,如智度論說:『爲可度衆生說是畢竟空』,目的在使衆生在緣起法中,離一切自性妄見;以無自性空的觀門,體證諸法寂滅的實相。所以一切法空,而不能以爲勝義實相中,有此空相的。這即緣起有的性空,「亦是中道義」。經中說:『爲菩薩說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空無空相的中道第一義空。緣起幻有,確實是空無自性的,是佛的如實說,龍樹不過是詳爲開顯而已。一切的一切,如不能以緣起假名,說明他是空,就不能寂滅有無諸相,也不能證悟諸法實相。假使不知空也是假名的安立,爲離一切妄見的,以爲實有空相或空理,這可以産生兩種不同的倒見:一、以爲有這真實的空性,爲萬有的實體;一轉就會與梵我論合一。二、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即成 [P471] 爲謗法的邪見。明白了因緣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證悟中道,不起種種邊邪見。這樣的解說,爲本頌正義。以空爲假名的,所以此空是不礙有的,不執此空爲實在的;這樣的空,才是合于中道的。此說明空不是邪見,是中道,目的正爲外人的謗空而說。青目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空);離有無二邊故,名(此空)爲中道』。月稱說:『即此空,離二邊爲中道』。──都重在顯示空義的無過。

  上頌已成立緣生性空的空,是不礙有的,是不著空的正見;下頌才說明一切無不是緣生法,所以一切無不是空的。凡是存在的,無一不是緣生的。所以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凡是從因緣生的,無一不是空無自性的。實有的緣生法,決定沒有的。所以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一頌與上一頌的意義,是連貫的,不能把他分開,而斷章取義的。離後頌而讀前頌,決定會作別解。論主所以引這兩頌,因外人與論主诤論,說性 [P472] 空者主張是破壞一切的;論主才引經證成自己,不特沒有過,而且這是佛法的精髓,是佛法的真義所在。

  本頌,又可作如此說:因緣生法,指內外共知共見的因果事實。外人因爲緣生,所以執有;論主卻從緣生,成立他的性空。所以說:即是空的。空不是沒有緣起,此空是不礙緣起的,不過緣起是無自性的假名。這樣,緣生而無自性,所以離常邊、有邊、增益邊;性空而有假名的,所以離斷邊、無邊、損減邊;雙離二邊,合于佛法的中道。這是雙約二谛空有而說的。中道,形容意義的恰好,並非在性空假名外,別有什麼。這樣,假名與中道,都在空中建立的。一切諸法寂無自性,所以是空;緣起法的假名宛然存在,所以是有。這相即無礙法,從勝義看,是畢竟空性;從世俗看,雖也空無自性,卻又是假名的。這樣,所以是中道。般若經說:『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不可盡,是爲菩薩不共中道妙觀』;也就是此意。性空假名無礙的中道,也就是二谛無礙的中道。然而,無一法不是緣生,也就無一法不是性 [P473] 空;依世俗的因緣生法,通達一切法空,是證入勝義的正見。觀一切法的空性,才能離自性見,悟入諸法實相。所以,觀行的過程,第一要了解因果緣起,得法住智;再觀此緣起無自性空,假名寂滅,得涅槃智。依緣有而悟入性空,悟入性空的當下,是一切生滅緣起法都泯寂不現的。因此,在正覺中,不能不所,一切都不可安立。如從真出俗,觀性空的假名緣起,見一…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