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如幻緣起法宛然存在。聖者所見的世俗,與凡人所見,就大有不同了。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寂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生』,就是這一修行的曆程。加行位中,還沒有能現證空寂,沒有離戲論,只是一種似悟。在加行位中,確實即有觀空,空不礙有的。但依此二谛無礙的悟解,即能深入到畢竟空寂的實證。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觀色空的相即不二,而到達現證,卻唯是色相泯滅的空相。華嚴經也說:『有相無相無差別,至于究竟皆無相』。先作圓融觀而達到絕待,這是悟入實相的必然經曆。如本頌雖明自性空與假名有的 [P474] 二谛相即,而真意在空,這才是指歸正觀悟入的要意所在,爲學者求證的目標所在。末後無不是空者一句,是怎樣的指出中論正宗呀!
叁論師以中假義解釋前頌:衆因緣生法是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第一義谛。二谛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泯空有的一切相,這是中道。所說雖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說,就是說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實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顯中道。雖說叁谛,依然是假名絕待的二谛論;不過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已。中道是不落兩邊的,緣生而無自性空,空無自性而緣起,緣起與性空交融無礙,所以稱之爲中道義,即是恰當而確實的。不是離空有外,另有一第叁者的中道。
天臺家,本前一頌,發揮他的叁谛論。在中觀者看來,實是大有問題的。第一、違明文:龍樹在前頌中明白的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怎麼影取本頌,唱說叁谛說?這不合本論的體系,是明白可見的。第二、違頌義:這兩頌的意義是一貫的,怎麼斷章取義,取前一頌成立叁谛說。不知 [P475] 後頌歸結到『無不是空者』,並沒有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如心經,也還是『是故空中無色』,而不是:是故即空即色。華嚴經也沒有至于究竟,終是無相即有相。這本是性空經論共義,不能附會穿鑿。要發揮叁谛圓融論,這是思想的自由。而且,在後期的真常唯心妙有的大乘中,也可以找到根據,何必要說是龍樹宗風呢?又像他的『叁智一心中得』,以爲龍樹智度論說,真是欺盡天下人!龍樹的智論,還在世間,何不去反省一下呢!中國的傳統學者,把龍樹學的特色,完全抹殺,這不過是自以爲法性中宗而已,龍樹論何曾如此說!
庚二 遮破妄有
辛一 破接四谛叁寶
壬一 破壞四谛
癸一 總標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谛之法 [P476]
性空者的正義,既明白顯示;對于外人的責難,不能接受,要推還給他。所以說:堅持「一切」法「不空」的,過失可太大了!諸法有自性,自己完成的,自己如此的,就沒有變化生滅;如「無有生滅」,也就「無有四聖谛之法」了。
癸二 別釋 苦不從緣生 雲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滅谛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外人說:我並不破壞四聖谛法,我是成立一切法從因緣生的;因果生滅,爲什麼說我破壞這一切呢?論主說:這是智慧淺薄,自以爲能立一切法,其實是不能避免過失的。自性不空,特別如叁世實有者,一切法本來存在,不是從因緣生而才有的。既「不從」因「緣」所「生」,試問怎麼會「有苦 [P477] 」?苦是什麼意義?「無常是苦義」。經說:『以一切諸行無常故,我說一切有漏諸受是苦』。不如意、不愉快、不安定、不圓滿,都是苦;不但苦是苦,樂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平庸心境也是苦。苦上加苦是苦苦,這是人人知道的。快樂是無常的,變動不居的。才以爲快樂,一轉眼起了變化,立刻就失壞快樂而悲哀了,所以樂受是壞苦。平庸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然而不苦不樂是行苦。行就是遷流變易,無常生滅的;在不知不覺間,走向苦痛。如大海中無舵的小舟,隨風漂流;船中的人們,盡管熟睡得無喜無憂,等到船觸著了暗礁,船破人沒的悲哀就來了。所以,享八萬四千大劫福報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在他泯除想非想的差別,住在平等寂靜的定中,沒有一般的苦樂。可是時劫遷流,不斷的縮短他的生命,這也到底在苦的圈子裏。所以,苦谛是成立于無常的。如諸法決「定」有自「性」,無常義不得成立;「無」有「無常」,苦也就不得成了。
根本佛教說四谛,是這樣的:苦,苦(的)集,苦集(的)滅,苦滅( [P478] 的)道;以苦爲出發的,每一谛都說有苦字。所以集滅道叁谛不成,本論都從苦說起。
假定說:「苦」谛是「有」決「定」自「性」的,那怎麼又是「從」煩惱業的「集」谛「生」呢?苦自己有了,照理就無須乎從煩惱業生,所以說:「是故無有集」。集谛的所以不成立,還不是因爲有自性,「破」壞了「空義」。然而,苦確實從集谛的煩惱業力的因緣生的,緣生就是無自性的,怎麼可說有定性呢?假定還要說「苦」是「有」決「定性」的,那生死苦痛,就「不應」當「有滅」。不但在地獄受苦的有情,永遠在地獄受苦;在人中受苦的有情,永遠在人中受苦;而且生死苦海的輪回,也再不能有徹底的解脫,證入涅槃。執「著」苦有決「定」自「性,故」苦「即」不可滅而「破」壞「滅谛」了。如「苦」是「有」他決「定」的自「性」,那不但破壞了集谛、滅谛,道谛也被破壞了。所以說:「則無有修道」。爲什麼要修道?修道的目的,是爲對治煩惱,滅除苦果。這必須煩惱與苦陰身,有改變的 [P479] 可能,修道才能滅除他。假使苦有定性,集有定性,不但道也是本有的而無道可修,就是修道也不能滅除。如承認佛法中有「道可」以「修習」,那就「無有定性」可說了。本論從苦谛實有定性以說明苦集、苦集滅、苦滅道的不可能。集滅道叁谛,也都無有定性;如有定性,也是一切不成的。
癸叁 結成 若無有苦谛 及無集滅谛 所可滅苦道 竟爲何所至
這是總結無四谛的過失。有苦谛,就有集、滅谛,修道也就有到達的目的了。如苦有定性,就「無有苦谛」;苦谛沒有,自然也就「無」有「集」谛、「滅谛」;集、滅谛沒有,修「所可滅苦」的「道」谛,究「竟爲何所至」呢?後二句,似乎是說無有道谛。然總連上文,就知是說道無所到了。修道是有目的的。以四谛來說,道是所修的,集是修道所要斷的,滅是修道所要到達證實的,苦是道所要解脫的。苦集滅叁谛都沒有了,修道不是無所趣向了嗎? [P480]
壬二 破壞四谛事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于今雲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雲何可得
有四谛,就有修四谛的人;有修四谛的人,就有修四谛的事──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如實有論者說,諸「苦」決「定有」自性的,那就一切衆生,在沒有修四聖谛之「先」,既從「來」「不」曾「見」到苦谛,不見即不再能見,現「今」修道,又怎樣能夠「見」呢?苦是實有的,「其性」沒有變「異」,所以,先前沒有見,即苦性永不可見,現在也不應該有見苦的道行了。「如見苦不」可能,「斷集」也就不能斷;「證滅」也無所證;本不「修道」,當然現在也無道可修了。修四聖谛行,尚且不可得,由修而得的「四果」,自然也「是」「不然」的。進一步說:「四」沙門「道」、四沙門「果」的體「性」,凡夫在未修之「先」,本「來」是「不可得」的 [P481] ,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一切「諸法」的自「性,若」執著是決「定」有的,那不得即不能得,現「今」又怎麼「可」以「得」呢?理由還是一樣,有決定性,性即不可變異,所以不可得,就永不可得了。這可見決定有自性論者,四谛行果都被破壞了。
壬叁 破壞叁寶
癸一 正明叁寶無有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谛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雲何有佛寶
如上所說,沒「有」所得的「四果」,也就沒有能得四果、趣向四果的人了。所以說:「則無得向者」。四得、四向,是出世的八賢聖,也就是佛教中的僧寶。所以如沒有四得、四向,「無」有「八」賢「聖」,也就「無有」鼎足而叁,住持佛法的「僧寶」了。進一步說:沒有苦、集、滅、道的「四聖谛」,也就「無有」解脫所由的法寶了。「法寶、僧寶」都沒有了, [P482] 又那裏還「有」創立僧團,弘布正法的「佛寶」呢?況且,佛也是依法修習而成,居于僧數中的。所以,說一切皆空,沒有破壞叁寶;而說諸法有自性,反而叁寶不能成立了!
癸二 別顯佛道無成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複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雖複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自佛教出現于世間說,後代的佛弟子,都在追仰佛陀的遺風,發揚佛陀行果的大乘;所以特別一論佛寶。菩薩久劫修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名佛。如照實有論者所「說」,諸法各有自性,那就佛有佛的自性,菩提有菩提的自性了。佛陀是人,菩提是法,人與法是相依而共存的。如人法各有自性,那就「不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大菩提「而有佛」;也可以「不因」能證得的「佛,而有于」無上「菩提」的道果了。菩提是覺 ──果智,統攝佛果位上的一切無漏功德,這是約法而言。佛陀是覺者,是 [P483] 證得菩提的大聖,這是約人而言。得菩提所以有佛,有佛所以能證得菩提,這二者是相因而不相離的。如外人所說,各有自性不相依待,那就不妨離佛有菩提,離菩提有佛了。如相因而不離,豈…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