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是緣生的性空!
進一步說,一般的有情,是沒有成佛的,自然也就沒有佛的體性。既先前沒有佛性,就該永沒有;因爲自性有的佛,一定是始終一如的。有定性,就不能先沒有而後有。這樣,衆生本來沒有成佛,就是沒有佛性。既沒有佛性,「雖」發菩提心而「複勤」猛「精進」的「修行」六度萬行,嚴土度生的「菩提道」,然他原「先」沒有「佛性」,發心修行也還是「不」「得成佛」。事實上,以善士指示,聽聞正法,發菩提心爲因,叁大阿僧祇的長期修行爲緣,到福智資糧圓滿時,是可以成佛的。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既可以成佛,可知是緣起無自性的。實有論者,如說一切有部等,也還是說修行成佛的。現在難他不得成佛,是因他主張有定性的,有定性怎麼可以修行成佛呢?真常妙有論者,不知性空者以衆生沒有佛自性的理論,責難實事論者 [P484] 。竟然斷章取義的,以本頌爲據,說龍樹菩薩也成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假使衆生起初沒有佛性。就不能成佛了。現見衆生能成佛,可知原來就有這佛性存在的。不然,修行怎麼能成佛呢?這種不顧頌意,強龍樹同己,真是龍樹的罪人!實則,龍樹並不承認先有佛性的;佛性先有,這是因中有果論,是龍樹所痛斥的。性空者的意見,一切法是性空的,是待緣而成的。因爲性空,所以因緣和合可以發心,可以修行,可以成佛。法華經說:『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也與性空者相合。一切衆生是有成佛可能的,因爲是性空的。然而性空並不能決定你成佛,還是由因緣而定。所以,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而叁乘還是究竟的。佛性本有論者,只是覺得性空不能成立,非要有實在的、微妙的無漏因緣而已。
辛二 破壞因果罪福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于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P485]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雲何言不空
如主張一切「法」是「不空」的,那不但破壞出世法,也破壞世間法。所以說:「無」有能「作」罪福「者」,也沒有所作的「罪福」。爲什麼不空就沒有作罪福者呢?「不空」的,有「何所作」?以「其」作者、作罪、作福,各有自「性」,是決「定」的。自性決定,作者決定是作者,罪福本來是罪福,不因作罪作福有作者,也不因作者有罪福。各各決定,就沒有作不作了。假使,一方面承認有罪福果報,一方面又說是各各有決定性,這不是等于說「罪福中不生果報」嗎?如有部確也是這樣主張的:果報是無記法,他的體性,老早就存在的。不過要有罪福的因緣,才能把他引發出來。罪福只有引發的作用,沒有能生的功能。這樣,就「是」「離」了「罪福而」可以「有諸果報」了。離了罪福有果報,不是沒有造作罪惡,也可以有罪苦的果報;沒有造生福德,也可有福樂的果報嗎?這麼一來,一切因果都錯亂了。假定說:果報是從罪福生的,「從罪」業生苦的果報,從「福」業「而 [P486] 生」樂的「果報」。善惡「果」報既「從罪福生」,就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是無自性的,爲什麼又說是「不空」呢?
辛叁 破壞一切世俗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于世俗 諸余所有法 若破于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實有論者,有破壞一切的過失;現在結責他的壞一切世俗。主張有自性,就是「破一切法」的從「諸因緣」所生而無自性的「空義」。破因緣生義,即破一切法空性,這就不知幻有,不知真空,破壞了二谛。不但不能成立出世法,而且還「破于世俗」谛中「諸余所有」的一切「法」。世俗的一切法,包括世間的一切現象,穿衣、吃飯、行、來、出、入,一切事業,一切學理、製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性空的緣起;所以破壞了因緣性空,即是破壞世俗一切法了。假定真的固執實有,「破」壞諸法畢竟「空」的實「義 [P487] 」(空義並不能破,只是緣起假名法中,被他蒙蔽障礙罷了),世俗谛的一切,就「應」一切是自有的,本然如此的「無所」造「作」了。因爲作是因緣的,自性是無作的。反過來說,凡是因緣的,決定是所作性的;凡是無作的,決定是自性有的。假使說諸法實有自性,即是「無」作的,「而」又說世間「有作」罪、作福,這不等于指沒有「作」罪的爲「作」惡「者」,沒有作福的爲作福者嗎?沒有做生意的爲經商者,沒有從政的爲政治家嗎?這樣,世間的一切,願意叫什麼就是什麼,這不是破壞世俗一切法了嗎?再說,諸法既是實「有決定性」的,「世間」存在的「種種相」,有情的老病死相,苦樂舍相,眼耳等相,世界的成住壞相,萬物的生住滅相,色聲等相,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存在,不是不從緣生嗎?執自相有生,不出自、他、共、無因的四生;有決定自性的法,在這四生中推尋不可得,所以「不生」;不生也就「不滅」;不生不滅,世間的種種相,就該是「常住」永遠「而不」毀「壞」。世間的所以爲世間,就是說他在不息流變中;無生無滅而不 [P488] 壞,實在不成其爲世間了。
庚叁 結成佛法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爲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上來外人以有難空,說論主無四谛;論主責有顯空,說外人無四谛。似乎專在說他人四谛的沒有。實際,論主的真意,剛剛與這相反。外人所以以有難空,是要以他有自性的見解,成立佛法的四谛、叁寶。論主所以責有顯空,也是反顯唯有在性空中,才能成立四谛、叁寶。本品本爲明示悟見谛理,所以名觀四谛品,不是說四谛不可得,就算完事。
如不承認諸法性空,而主張有自性,就「無有」性「空」義。不解空性,那苦、集、滅、道的四谛事,一切不成立。即先來未見四谛的,就不應見。不見谛理,聖人所得的種種無漏功德智慧,所證得的究竟無余涅槃,在先「未得」的,也「不應」該「得」。集谛的煩惱,在先未斷的,也不應該斷 [P489] ;痛苦滅盡的事,也不應該有。所以說:「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苦盡就是滅谛的解脫。滅谛沒有,道谛不可得,不說也就可知了;所以頌中不談。這樣,不承認因緣所生的空義,怎麼能出世解脫呢?所以,阿含「經中」(大集經中也有)這樣「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也就能夠「見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法。有的經中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雖沒有別說見苦、集、滅、道,總說見法,已可概括此四谛法了。
見緣起法無自性空,就是真的見到緣起法的本性。緣起法,廣一點,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扼要一點,是指有情生死的因果律。緣起律,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十二緣起法,不出惑業苦,由煩惱造業,由業感果;果報現前又起煩惱、造業,這樣如環無端的緣起苦輪,就常運不息了。緣起法,即顯示此緣生法因果間的必然理則。由此深究緣起法的本性,一切是無自性的空寂。無自性的畢竟空性,是諸法的勝義,佛是見到緣起法的本性而成佛的。以無漏智體現緣起法性,無能無所,泯一切戲論相,徹 證非一非異,非斷非常,不生不滅的空寂──實相。這唯是自覺自知,難以 言語表說這本性空寂,空是離一切名言思議的。證見緣起法空性,所以名佛 ;佛之所以爲佛,也就在此,所以空寂名爲如來法身。金剛經說:『若以色 見我……不能見如來』。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並指在因緣 法中見佛之所以爲佛,也就見到四谛的勝義空性。苦、集、滅、道,是緣起 的事相;見性空,即能見幻有,所以也就能見四谛了。爲什麼見緣起就見四 谛呢?四谛是在緣起法上顯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這就是緣起的苦谛與集谛。由如此惑,造如此業,由 如此業,感如此果,都是畢竟性空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這就是緣起的滅谛。滅如此苦集,證如此擇滅,也都是空無自性的。能作此觀察與種種修行的,即道谛。緣起的苦、集是流轉律,是集成的,是因緣生的;緣起的滅,是還滅律,是消散的;道是扭轉這流轉,而向還滅的方法。滅有二義:一、苦、集是因緣生的,緣所生 [P491] 的法,本性就是寂滅的。在緣起法上,直指空性,這是本性寂滅。也是指出他的本性,與苦、集的可滅性。二、以正觀觀察緣起的苦、集是畢竟空無自性,這是道;依道的行踐,行到盡頭,入于涅槃城,就得安穩,也就是寂滅的實證。這大道,主要是緣起觀。作如此觀,名爲正觀,由此正觀,得真解脫。所以體悟緣起,四谛無不能見能行。心經說:『無苦集滅道』,又說:『無智亦無得』;也是指緣起無自性說的。因爲如此,『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因空相應的觀行而得成。般若經也說:『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一切法空,能動能出』。所以本品的歸結,是見緣起法的真相,才有生死可了,涅槃可得,佛道可成。 [P492]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如來品,明緣起的如來;如釋迦牟尼,指能證的假我說。上來明斷煩惱,見真理;本品觀涅槃,才是佛教的極果。本論以阿含經爲所通,所以談涅槃解脫果,不辨菩提果;涅槃是佛與聲聞所共證的。涅槃,在梵文中,含義很多,所以向來譯義不同:有的譯作滅;有的譯作滅度;唐玄奘又譯爲圓寂,意說德無不圓,惑無不寂。其實,涅槃的特性,是寂滅。寂滅,不是打破什麼,或取消什麼,是說惑業苦本性空寂的實現。他不僅是寂滅,而是體現寂滅的境地。衆生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感果,受生死苦,輪回不息;不知惑業苦叁是緣起的鈎鎖,而覺有自性的存在。所以在生死中,爲內我外物…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