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5

  ..續本文上一頁等愛取所系縛,感到像火一樣的熱惱,觸處荊棘成礙,一切充滿苦痛。所以經中喻叁界如火宅。涅槃界,不受生死的熱惱,沒有苦痛的逼迫,得到徹底的自由解脫,于一切境無系無著,從心靈深處得到解放,確信未來的生死苦 [P493] 痛永息,得涅槃的不生。涅槃,本爲印度各派學者共同的要求,唯佛法才能完成。得了涅槃,就遠離熱惱苦痛,可知他含有清涼、快樂的意思。這清涼,不同在暑天中得到涼風那樣的清涼;這快樂,也不同穿衣得暖、吃飯得飽那樣的快樂;他是身心的無累、無著,是離煩惱的清涼,離生死苦的安樂。涅槃是體證法性空寂而得的解脫,是現覺空寂而自知生死的永盡。在現生修行,只要內心離了惑染,見真谛,即能自覺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心得無限自在,不爲生死苦迫所累,這就是證得涅槃。如阿羅漢徹見到諸法的緣起空性後,舍留壽行,就得自由;來去活動,也得自在。因現生的解脫,知此生盡已,後陰不起的無余涅槃是確實的。依陰處界身的存在或不起,分別有余與無余,其實涅槃界是沒有差別的。涅槃非一般人所覺,佛要引導衆生去體證他,所以對生死說涅槃。說生死是無常的、苦痛的、不淨的、非自由的,涅槃是自由的、快樂的、清淨的、不生不滅的;說生死是虛妄的,涅槃是真實的。叁有海中的有情,因此起出世心 [P494] ,精勤修行,要出生死入涅槃。將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因果聯系,扭轉來到達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然一分學者,不能體達佛說的真意,生起執著,認爲有叁界可出,有涅槃可求;以爲生死外別有那善的、樂的、常的涅槃。這不能代表佛說的涅槃。佛證覺的涅槃,即悟入一切法性畢竟空,本來寂靜,這即是生死法的實相。入無余涅槃,也是因生死的本空而空之,何嘗有實法可舍,有實法可得?如虛空的無障無礙,明淨不染,無彼此的對立,無一異的差別,無生滅的動亂,無熱惱的逼迫,一切戲論執著所不能戲論執著的,強名爲涅槃。這涅槃在迷妄時,與生死不相礙,所以說:『畢竟空中不礙生死』。在覺悟時,也與戒、定、慧等功德無礙,畢竟空寂而萬德圓明(聲聞的五分法身,也不有不盡)。涅槃空寂,特依性空的實相安立,所以這是佛弟子所共證的。他是佛教的核心歸宿。沒有這,就是在佛教中,沒有得到佛教的新生。說得徹底些,還在門外。得到了,才名爲『從法化生』的佛子。本品一邊破,一邊顯,破除實有論者的涅槃,顯示涅槃的真義。種種不同 [P495] 的涅槃說,在破顯中也可窺其概要,所以這裏不預加解說了。

  

  戊四 觀所證的涅槃

  己一 略觀

  庚一 敘外難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爲涅槃

  一切實有的學者,見佛說斷煩惱,滅生死,得涅槃。一面主有煩惱可斷,生死可滅;一面又種種的擬想涅槃,以爲有涅槃可得。所以,他們覺得如性空者所說,「一切」的因果緣起「法」皆「空」,那就一切法「無生無滅」,這還有什麼煩惱可「斷」,有什麼生死苦爲「所滅」,而可「稱爲」得證「涅槃」呢?斷煩惱,息戲論,滅有漏,除雜染,了生死,出苦痛,這可得涅槃;諸法既然都是空無自性的,就沒有煩惱可斷,沒有苦果可滅;苦、集二谛沒有,是善是常是真實的涅槃,又從何建立?外人不但以有爲的實有,成立涅槃的實有;他的用意,還想因涅槃的可得,成立一切法不能說空, [P496] 一切都實有自性。

  

  庚二 申正宗

  辛一 遮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爲涅槃

  外人以涅槃不成的過失難論主,論主就照樣的報答他說:假使主張一切「諸法」實有「不空」,即法法有定性,法法本來如是的,那就「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滅」了。無生無滅的諸法,試問還有什麼可「斷」?有什麼「所滅」呢?不斷集,不滅苦,有漏因果常在,那又「稱」什麼「爲」寂滅的「涅槃」呢?這一反擲法,與四谛品同。有說:上二頌,明涅槃爲非空非不空,就是空不是涅槃,不空也不是涅槃。前頌爲外人難空不是涅槃,也就是假外人的口,說明涅槃不是空;這頌是論主批評不空也不是涅槃。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解,沒有懂得本頌的真意。本頌是說:不空不能成立涅槃,在畢竟性空中,才能成立涅槃。不是承認說性空與不空,同樣的涅槃不 [P497] 得成。進一步說,諸法畢竟空,即是一切法的本來涅槃。誤解的來源,是沒有辨清空、有,忽略了唯有無自性空,才能建立一切的特色。

  

  辛二 顯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前頌反責外人,這一頌顯正,以二無四不明涅槃。二無:是無得、無至,四不:是不斷、不常、不生、不滅。涅槃,是行者悟證空寂,離煩惱而現覺到的,不是可以形容的。其它的宗教,或世間學者所論所見的真理或歸宿,好象自己是站在他的對方,他是爲我所得的,這實不能證見真谛。佛教說見真谛證涅槃,是悟入畢竟空性,深入法的內在,與一切法空性融然一味,無二無別,平常稱之爲入不二法門。這是境智一如,能所雙泯,有無俱寂,自他不二,超越一切名想差別。這不能想象、思考,想就有能想所想;這也難以說,說就有能說所說。這唯有修行者以正觀的直覺,廓然的洞見他。雖說融成一體,但也不起一想。以假名來表示他,所以說:悟入空寂性,是法 [P498] 法清淨,法法本然的,是一切戲論都息的。這必不會以爲我是能得的,真理是所得的。金剛經中須菩提說:『世尊!阿羅漢不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就是「無得」的例證。依平常所說,似乎修行的慢慢的行到涅槃了。這是說明他,而涅槃本身實是「無至」的。生死是無自性的,涅槃也是無自性的,在同一無自性的空相中,沒有去來相,也沒有從此到彼的動相。涅槃即世間的實際,更無可至。或譯無至爲無失,那就與無得相待,即無煩惱可斷,生死可滅,畢竟空寂中有什麼可失?這樣,一切有爲有漏法,無不是性空,無不是緣起的寂滅,本來如此,沒有一法可以斷的。如果說有法可斷,這就是斷見,斷見者怎麼能得涅槃?所以說「不斷」。涅槃也有稱之爲常的。然這是指現覺空性的超越時間性而假說的。一般人以爲由過去而現在,由現在而未來,叁世時劫的遷流是無常;以爲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一直如此是常住。這樣的常住,只是緣起相對性的安定相,那裏可以想象爲實有的常在。在現覺空寂中,超越時間性,沒有這種對無常的常,所以說「不常」。假使 [P499] 有此等常,這就是常見了。諸法空性,本來寂滅的,在寂滅的法空性中,不見一法實生,不見一法實滅,生滅的幻相宛然而寂然,所以說:「不生亦不滅」。這二無四不的寂滅空性,總算在不可說中,假說此二無四不「名涅槃」。涅槃如此,怎麼可以有所得心,想象有苦可滅,有集可斷,有真常的涅槃可證呢!上來依勝義說。然如幻衆生,修如幻行,不取著一切而得身心解脫的涅槃;這涅槃即如幻如化的。在如幻如化的涅槃中,也決無自性實有的可得、可至、可斷、可常、可生、可滅。

  

  己二 廣觀

  庚一 別遮以四句爲涅槃

  辛一 遮有無是涅槃

  壬一 遮

  癸一 遮有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于老死相 [P500]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爲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爲者 若涅槃是有 雲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爲法者

  在聲聞學者中,像說一切有部等,以涅槃爲真實有的、善的、常住的;有無爲法的離言自性,名之爲擇滅無爲,即是以妙有爲涅槃的。擇滅是以智慧揀擇,滅除一切有漏有爲法所得;有爲法有多少,無爲也就有多少,所以以爲離系的實有的擇滅無爲,是很多的。大乘佛法中,也有以真常妙有爲涅槃的,但他是受過一切皆空思想的影響。小乘法法恒住自性的多元實在的涅槃,通過一切一味相無二無差別的陶煉;但從實有不空的意圖中,把他看做是真、是實、是常住、是微妙,具足恒沙功德的。這在思想的發展中,是透過了性空而開展出來的。由無常轉爲常住,由苦痛轉爲快樂,由不自在轉爲自在,由不淨轉爲清淨,涅槃是具常樂我淨四德的。這實與小乘以實有爲涅槃的思想相近。龍樹破實有的涅槃,是破小乘執有者;不過大乘真常實有的涅槃論,如執爲實,也是一樣被破的。論主破實有者說:「涅槃」是「不」 [P501] 能如你們想象那樣可以看作實有、妙「有」的。因爲「有」的,「即」是有「老死相」的,有老死相怎麼可以名爲涅槃?龍樹的性空論,是徹底的:凡是有,即是緣起的存在,必是有生有滅的;因緣的生滅法,離了緣起就不能存在,所以必然要從有而無的。這樣,如涅槃體是有,就有老死相,老死相是生死的流轉,怎麼可以說涅槃如此。大小乘學者,都不承認涅槃有生死相。他們都說:涅槃是常住真實的。可是,諸法中,無論怎樣的觀察,「終無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法」,是「離于老死相」的。老死相就是有,有就有老死相;承認涅槃是有,又不承認他有老死相,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如「涅槃是」實「有」的,那「涅槃」就是「有爲」的;有爲法有生住滅,涅槃有老死相,這自然也是有爲了。這不但外人不能承認,事實上,如涅槃也是有爲生死,這就「無有一法」可以說「是無爲」的了。佛說涅槃是無爲,在名稱上是依待有爲而施設的:有爲是生滅法,無爲是不生滅的。但這是意指諸法空寂性,那裏真有無爲實體?有爲諸法的性空,名爲無爲,是超 [P502] 越而離戲論的。如執豎超爲橫待,說有實有的無爲,那還不是墮在有爲中?涅槃是依生死苦集而施設的,苦集的寂滅即是涅槃,假使說有實有的涅槃,這也同樣的落在生死中。

  再說:假定「涅槃是有」,有就有所執取,有攝受,那爲什麼經中說有受是生死,無受是…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