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7

  ..續本文上一頁。初頌,約緣起性空無礙,觀世間的生死是如幻的,緣起涅槃即此如幻 [P512] 的性空(智論釋色即是空,即約此頌釋)。就涅槃望世間,即空性寂靜的「涅槃」,「與」動亂生滅的「世間」,是「無有少分」差「別」的。就世間望涅槃,生滅動亂的「世間,與」性空寂靜的「涅槃」,也是「無有少分」差「別」的。

  進一步,就諸法畢竟空性說:在空有相待觀中,世間即涅槃,緣起與性空相成而不相奪。然此涅槃空寂,還是如幻相邊的事。以此二者,更作甚深的觀察:生死的動亂如幻而空寂的,此涅槃的空靜也是如幻而空寂的,二者都如幻如化而同樣的性空寂滅,所以說:「涅槃」的「實際」,「與世間」的實「際」,二者在幻相邊,雖似有生滅、寂滅等別,而推求到實際,「如是二」種實「際」,確系「無毫厘差別」的。實際,是邊際、究竟、真實的意思。所以了生死得解脫,不是離了生死求涅槃,也不能就把生死當作涅槃。離生死求涅槃,涅槃不可得;視生死即涅槃,這涅槃也靠不住。初從生死如幻是有爲法,涅槃不如幻是無爲法的差別,進觀二者的無礙;到得究竟實 [P513] 相,這才洞達世間與涅槃如幻如化,實際都是畢竟性空的,離一切戲論。在這樣的立場,二者還有什麼差別(不起一見)!

  

  庚二 總遮以諸見爲涅槃

  辛一 遮

  壬一 敘見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論主明涅槃離四句,也就是破諸見、滅戲論。本論開頭說:『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諸戲論是什麼?就是六十二見;這裏合成十四邪見。能觀察八不的緣起,這一切戲論都可滅盡而悟入畢竟空性,這就是現證涅槃。先敘述外人的執見:「滅後有無等」,就是上面說的如來死後去,死後不去,死後亦去亦不去,死後非去非不去的四句。「有邊等」是我及世間有邊,我及世間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的四句。「常等」是我及世間常,我及世間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叁四十二句,還有身與命 [P514] 一,身與命異的二根本句,足成十四見。每四句中,又約五蘊爲論:色是常,是無常,是亦常亦無常,是非常非無常;受、想、行、識四蘊,也是這樣,就成了二十句。色是有邊,是無邊,是亦有亦無邊,是非有非無邊;受、想、行、識也如此,也成二十句。色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受、想、行、識四蘊也一樣的,就又成了二十句。如身與命的是一是異二根本句,合爲六十二見。這十四句中,滅後有無等四句,是考慮涅槃,在涅槃上所生起的戲論。有邊無邊等的四句,是推論未來而起的。我在無窮的未來,是有邊際?無邊際?假使未來永久恒時存在而不滅的,這是無邊際;不能永久存在,這是有邊際。常無常等的四句,是追究過去而起的。我在久遠的過去,是怎樣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即常;不存在,即無常。佛法中所說恒、常兩個字,常是向過去而說的,恒是向未來世而說的。所以此中邊無邊等,也是約時間說。(這可以約空間說,即有限與無限)。所以說:「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身命一異二根本句,可通于叁者。 [P515]

  

  壬二 遮破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爲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敘述了外人荒謬的執見,就針對他的執見,加以破斥。滅後有無四句,正是從涅槃而起的戲論,上來已廣爲破斥。其它十句,雖不約涅槃而說,然有了這種妄執,也是不能離執而圓證寂滅的,所以也附帶的破斥他。你從實有自性見出發,在本來無所有的,妄見是有,種種戲論;「一切法」的畢竟性「空」中,那裏「有」什麼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呢?

  這些,都是邪見,都是戲論。不但沒有有邊等四句,也沒有「一異」可說;又還「有」什麼「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可說?一異是一切戲論顛倒的根本,放在邊無邊及常無常的中間。十四句是戲論,所以佛陀說法,不加答複,令人離此戲論,才能證得涅槃。 [P516]

  

  辛二 顯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般人,總以爲離生死得涅槃,是有能證的人,所證的涅槃;似乎有從此處到那邊的樣子。其實,在「諸法不可得」的畢竟性空中,息「滅」了「一切」的虛妄「戲論」,是「無」有能證的「人」,也「無」所到達的「處所」。人與處,都是在無自性的緣起上說的;性空中無法安立。本品上面說:『無得亦無至』。沒有人,那裏還有得;沒有至,那裏還有去處?不但聖者自證是如此,就是佛說法,也是假名巧說,如彩畫虛空。雖常說涅槃如何,生死如何,而實法性空寂中,未曾說得一字。所以佛說:『我成道來,未曾說一字』。證法、教法,一切空寂不可得,如金剛經等說。佛陀不是遊化四十九年,宣說一代教法嗎?佛說解脫法門,無非在衆生現實的生死苦痛中,指出錯誤顛倒;依世間的名言假施設,引導衆生。如有人不辨方向,已到家鄉,不知這裏就是,還想東跑西跑。他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在他,真是遠 [P517] 在天邊,不易到達。假使有人告訴他:你迷了方向!你不要向南方,轉向北方,擺在你面前的,就是你的故鄉。要到達你的目的地,就得立刻掉轉頭來,向北方。迷路者知道了,掉轉頭來就是。那時侯,還有什麼南方與北方?佛說法,也是這樣,並沒有說一實法,實相中有何可說?所以說:「佛亦無所說」。假使不明白這點,把方便當作真實的,每不免受名言的欺惑,專在名相中作活計了。 [P518]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觀諸法緣起,離卻一切戲論顛倒,悟入諸法緣起寂滅性,這就是中道妙觀,就是道谛的中心。向來科判本論,以爲前二十五品依大乘法說,本品及後一品,依聲聞乘法說。然此下二品,即是『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那裏可以偏屬聲聞?又上來的二十五品,破諸妄執,顯法性空。這無一不是空的,決非抹殺一切。一切是空,也就是不壞緣起的。上來諸品,無非在成立苦、集、滅谛。此下兩品,直依阿含經,這是更顯而易見的。此正觀十二緣起,與遠離種種戲論,實爲聖道的宗要,所以判爲道谛。緣起正觀,是觀緣起的如幻因果生滅相,通達諸法的無自性空。觀緣起的幻相,是對緣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決定性,生正確堅固的認織,得諸法的法住智,理解因果幻相的曆然不亂。通達法性空,是觀因果幻相的本性空,生出世的涅槃智,悟入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修行者,先要得法住智,知道名相的差別 [P519] ,因果的必然,生正確的知見。無論是聲聞、菩薩、佛,都先得此智,次得涅槃智證涅槃。所以龍樹的學風,『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本論與一般論的性質不同點:一、小乘學者的阿毗昙,廣談實有的因果法相,本論遮破他們實有的妄執,所以直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的自性空義,不重複的宣說名相。二、佛法究竟義,在悟入涅槃空寂;特別在大乘法中,一切法趣空,特別的發揮涅槃智。本論也是側重這點,深進一層的引入諸法畢竟空中。在畢竟空中,不礙苦、集、滅、道。成立一切是緣起性空的,指出衆生的錯誤所在,使他糾正自己的錯誤。真的能深解空義,那就恍然了解因果法相的真義了。本論重于勝義,又因爲出于小乘毗昙盛行的時代,所以略有詳空。如不讀阿含,不明毗昙,依稀仿佛的研究本論,不免起誤會,或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險。也就因此,本品特別的說明他。(本論愈到後面,顯正的漸多,也可說戲論漸除,才有正義可說)。未說頌文前,關于緣起,略談兩點: [P520]

  一、十二支因果生滅,經中說有兩種:一是緣起,一是緣生。這二種,都是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等。對此兩者的差別,一般的學派,是向兩方發展的:大衆分別說系,以緣生法爲因果事相,以緣起法爲常住無爲,是因果鈎鎖的必然理則,不是指惑業苦的本身。好象是離了生滅的現象外,另有一常住不變的法則。說緣起是無爲,這是錯的,但也有他的特見:一切因果相生,都依必然的法則而發現,不是隨便亂起的。這如造房子,先由工程師設計繪一模形,後依這模形去建築。所以,在因果的現象上,見到有這樣的因,生這樣的果,秩然不亂,可見因果現象中,有一決定而必然的理則,所以不得不這樣。緣生法是因果的事實、現象,他是有變異的,這是理事義。說一切有部,不承認緣起是無爲說,主張爲緣能起的因叫緣起,從緣而生的果叫緣生。如無明起行,有行就決定有無明;…… 生緣老死,有老死決定從生而來。不可說有行而不從無明來,無明與行有因果的決定性。緣起爲因,緣生爲果,這是二者的不同。然釋尊 [P521] 的本意,似乎是在此兩大思想的中間。緣起是爲因能生的條理化。本論對緣起真義的闡述,把緣起緣生合一,在此緣起與緣生上,說一切畢竟空。這可見,龍樹的緣起思想,在因果生滅的見地,接近上座系;龍樹學說到法相,也大都采取古典的毗昙;也有采取經部的。在因上了解緣起的因,必然生緣生的果;在果上了解緣生的果,必然爲緣起的所生。有無明,所以有行,有行也決定有無明。現在這樣,溯之于過去,推之于未來,也是這樣。個人是這樣,旁及于他人,推究到一切衆生,無不是這樣。從具體的事實觀察,發現因果的必然性,必然是這樣,並非另有一無爲常住的東西。不離緣生外,另求緣起;有果即有因,有事就有理(不過,對理則性,有部等稍忽略)。有因就有果,所以說:『此有故彼有』。這成了普遍的公理,不容有所變更的。『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假使知此而不知彼,這是沒有用的。如豆子能生芽,愚癡無知的…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