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人,只見這根芽是從這顆豆生的;不知道一切的黃豆,在某種條件和合下,只要他生性沒有被損,都是可以生芽的。聰 [P522] 慧有智的人,就能知道這遍通的理則性。得到這智慧,才能成立智識,發生力量。佛法的悟解緣起,也是如此,是從因果事實而悟解因果理則的。

  二、佛說緣起因果,不同後代學者所說的:一一法各有親因緣,如意識現行,由意識的種子生,種子是他的親因緣;沒有這親因緣的種子,現行的意識就不得生。佛的緣起觀,是和合相續的因果觀。以深刻的智慧,洞觀有情生死流轉,發現他有必然的前後階段。譬如生是一階段,生以後就有老、有病、有死,老病死也是某一階段的現象。此老病死,是産生以後的必然結果,所以說:生緣老死。無明是一階段,造作行業是一階段。所以造成感後有的行業,因爲無明,這是無明引起的結果。如來在生命前後的連續上,看出他一一階段間的依存性;所以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建立十二緣起的因果。有說:一念心中具十二緣起,這簡直毫無意義。有部的分位緣起,就是約階段講的。以生命各階段,成立緣起的因果,這等于講社會史觀的,分奴隸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民主主義時代。又如分人與獸鬥爭時代, [P523] 人與人鬥爭時代,人與自然鬥爭時代。無明發生主動作用的時候,是無明的階段;由無明踏上行的階段,就是以行爲爲主要者了。所以,每一階段,不是自性獨存的,無明不僅是一無明,行也不單是一個行,他都是有五蘊的。這以某一支爲某一階段主流的緣起觀,足以代表佛陀的緣起觀。那些實有自性的學者,那裏能同情這和合相續的因果觀。他們要一一自性的親因,生一一自性的親果。在佛教中,這一思想,一天天的晦昧了。如叁民主義說:民生爲社會曆史的中心;共産主義說:經濟爲社會曆史的中心。這解決了,一切都能解決了;一切是依存于他,因他的變動而變動的。佛觀無限生命發展的動力,是以無明及愛爲根本的;這解決了,生死苦痛一切也就解決。也是在一切複雜的原因中,抉出主因的意見。不過佛法是無自性的,無明與愛,也不能獨存;不過他起著主動的作用吧了!或以爲前後各階段,既都是五蘊,爲什麼說無明支、行支、……生支、老病死支呢?這是約主力說的。如手工業時代,機器工業時代的分劃,不是說:在這某一時代中,即沒有其它的 [P524] ,也只是說這一時代的社會中,是以某一業爲主流、爲特征的。所以佛陀的緣起觀,是組織的,不是獨立的;是階段的,不是同時的。這點,我們應該知道。

  緣起有流轉觀,有還滅觀。前者是說苦的集,後者是說苦的滅,也就是生死與涅槃的兩向。佛說的生死與涅槃,都建立在緣起法上。因果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因果相生,是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緣起的流轉律。反之,無無明就無行,無行就無識,……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還滅律。生死苦痛,是否能了?他是緣起的,所以可了。緣起,是依此而有彼的,就是無自性,也就是意味他不能單獨存在。不能單獨存在而此有故彼有的,是生滅法。他不但是可滅的,而且一切都是從生而歸向到滅無的。一般人走到滅的盡頭,又轉向生;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生滅滅,無有止境的兜著循環的圈子。聖者到了滅,就入于寂滅,止息于此,不複再生了。如 [P525] 造的房屋,壞了又修,修了又壞,自然能維持長久。假使壞了不修,不是就滅盡無余了嗎?生死的存在,只依因緣而存在的;約他的本質說,本不是有自體存在的。假使自體存在,怎麼可以說依緣?所以,依緣的一切法,自性本無,現象是有是生。不但現象的內在,自己否定自己,含有滅與無;而他的本身,本是非有不生的。所以此無彼無,此滅彼滅,不是毀有的成無、成滅,是本來無、本來滅,還他個本來如此。依緣起建立因果,也就依緣起成立一切法自性本空。知此,就得離生死而解脫了。

  緣起流轉律的基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分位緣起,是敘述緣起流轉中的過程。不過像有部那樣講,識爲入胎最初的一念;名色是身心漸發育的階位;六入是六根具足將出胎的階位;出胎後,在二、叁歲的時候,不能識別事物是觸;能了苦樂的差別,到六、七歲時是受;……未來世受生是生;未來世老死,是老死;這未免機械一點。從佛的緣起本義看:無明、行、識的叁支,是總括的。經中說:『一切衆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系, [P526] 感得有識之身』,即指出生命的叁大曆程。有的經中說:『業愛及無明,能集後世陰』:行是行業,但在實際的行動中,也可含攝在愛取的煩惱中。此叁者,一是理智的認識錯誤;一是意志的生存競爭;有此二因,就招感心識爲導的生死了。如來敘述緣起,不外這叁者的說明。說到詳細的過程,有從愛、取、有、生、老死的逐物流轉觀;有從識到愛的觸境系心觀。合爲一十二緣起,依十二緣起建立叁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是現在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假使講二世因果,過去與現在的,只從無明到識叁支就可以了;現在與未來的,只從愛到老死的五支,也就可以;無須說十二緣起。經叁世的曆程,這才要說他。其實,基本原則,還是上面說的叁大曆程。也有配爲惑、業、苦叁雜染的。

  

  丙四 觀世間滅道

  丁一 正觀緣起 [P527]

  

  戊一 緣起流轉律

  己一 無明緣行 衆生癡所覆 爲後起叁行

  一切「衆生」,爲愚「癡所」「覆」蔽,愚癡就是無明。無明是無知,對諸法真理,不能正確顯了;真智的不能生起,就由他的覆蔽。這祗是指衆生的認識不正確,把他看作生死的根源,還未發展到實際事行上去。這無明支中,也包括和合的五蘊身,約他不了因果、善惡、叁寶、四谛種種事理,産生種種錯誤的認識,才特名爲無明。並非無明能離一切而存在。無明中最主要的,是不了緣起的性空。不了無自性空,就是我法實有的妄執。不了緣起,就不了知善惡因果的事相。事理都不明白,實爲生死的根源。此無明即不見我法性空的妄執,是煩惱障。因無明的蒙昧,不能解脫愛結,反而執常、執樂、執我、執淨,引發種種愛欲。在生命永續的要求下,「爲後」有生命,生「起」愛、取相應的「叁」業「行」爲。叁行,經說身業行,口業行 [P528] ,意業行;或罪行,福行,不動行。無明是知見的不正,行是意志的推動。由不正的知見發展下去,生存意志就以自我爲中心出發,造作一切行業。無論你是好的不好的,永遠是系縛。佛菩薩所有業行,因事理的真知灼見,不生起貪染,不爲盲目意志所策動,爲自我而造作,所以一切是純潔的,不感受生死。

  

  己二 行緣識 以起是行故 隨行入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由身口意的叁業,「起」造罪、福、不動的諸「行」;「隨」著所造的諸「行」不同,「入」于天、人、阿修羅、旁生、餓鬼、地獄的「六趣」中。是地獄的行業,就入于地獄趣;是餓鬼的行業,就入于餓鬼趣;……是天趣的行業,就入于天趣中。龍樹說有六趣,這是順于犢子系的;唯識家主張五趣,這是順于有部宗的。因爲「諸行」的「因緣」,就能感受六道的生死。爲六道生死之前驅的,是識,所以說:「識受六道身」。解深密經說:『 [P529]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界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也就是這個意思。初入母胎的心識,也具有五蘊,不唯是精神的活動。沒有名色,入胎識是無從立足的。不過在新生命的最初發現上,有取識的忽爾現前,爲新生命的開始,所以特名爲識支。這識是微細的心識,還是粗顯的心識?龍樹在智論說有細心,這識支應該指微細心識。他與唯識家所說的阿賴耶相近,但此唯重視他的結生,相續,執取根身;至于阿賴耶的重于受熏、持種,那就非性空者所必要的了。

  

  己叁 識緣名色 以有識著故 增長于名色

  初生的心識,含有自我的生命愛,所以經中或稱之爲『有取識』,本頌說是識著。因「有」這「識著」入于母胎的關系,在母胎中,心色和合的有情,就漸漸的「增長」「名色」。這就是說:由入胎識執持父精母血而成爲 [P530] 有生命的肉體,有機的生物。如實的說,沒有識,名色就不能增長;沒有名色,識也不能繼續存在。心色和合是名色支。名是受、想、行、識的四蘊,色是色蘊。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所以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由識而名色增長,由名色而識得存,二者相依相存,如二束蘆,相依相持。這名色與識互爲緣起,不是某一階段是這樣,從生到老死都是這樣;缺少了任何一面,生命就要崩潰。就以我們現在來說:離了執持的心識,名色能不腐爛嗎?離了窟也似的名色,心識能繼續活動嗎?這都是不可能的。不過,此處約特殊的意義說,即是約階段說,在二十一天前叫識,到叁七日後叫名色。名色位,是向人形完成發展而未完成的階段。了解緣起,一方面要知道他的共通性,一方面也要知道他的階段性。這是約階段說,所以分位緣起中,沒有說到識與名色的展轉相依。

  

  己四 名色緣六入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P531]

  在「名色」不斷的「增長」廣大中,六根慢慢的完具,所以說:「因而生六入」。爲什麼名色增長而六根完成呢?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是由色開發成的;意根是由名開發成的。在其間,還有微細的心識執持,也屬于意根。六入,就是六根。不說根而說入,因爲根是生長六識之門,所以叫入。入或譯處,即是生長門義。…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