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大行,不是說法性空的不究竟。要知道菩薩大行到成佛,也還是同入無余涅槃。但真心論者,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只是離染的空。菩薩從空而入,悟入的空性,是存其所存,是充實的不空。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的,實在是不空。所以『涅槃經』說:「不但見空,並見不空」,這是不以性空論者的勝義一切空爲究竟的,所以把勝義分成兩類:一是空,一是不空。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等,都是從這空中的不空而建立的。真心者,側重勝義谛,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 [P15] 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這像『璎珞經』的「有谛(俗)無谛,中道第一義谛」(真中又二);『涅槃經』的:「見苦(俗)無苦(真空)而有真谛」(真不空),都是在勝義中建立兩類的。他們把真常的不空,看爲究竟的實體,是常住真心。等到討論迷真起妄的世俗虛妄法,自然是,如此心生,如此境現,公開的與妄識者合流。這後期大乘的兩大思想,若以龍樹的見地來評判,就是不理解緣起性空的無礙中觀,這才一個從世俗不空,一個從勝義不空中,慢慢的轉向。

  大乘經說一切法空,早在龍樹之前就有了。這性空又叫真如、實相、法性、實際等。不解性空真義的,從實在論的見地,去體解這一切法空,看爲是真、是實、是如,應該是很早就有了,但還沒有說唯心。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論擡頭,大乘也就明白的演進到真心論。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達勝義谛的畢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諸法常住的實體。智顗說:通教的共空,當教是緣起的一切空;若從空中見到不空,這就是通後別圓的見地了。智顗以空中見不空爲究竟, [P16] 我們雖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類人不同,卻是非常正確的。有了一切空的經典,就有把一切空看爲真實常住的,所以說真常妙有在龍樹以前,自然沒有什麼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義,更不是時代思潮的主流。從空轉上不空,與真常心合流,思想演變到『涅槃』、『勝鬘』、『楞伽』等經的真常唯心論,卻遠在其後。所以經中判叁教,都是先說有,次說性空,第叁時才說空中不空的真常。或者說先有真常,後有性空,把『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在龍樹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爲真常的。不錯,這些大乘經,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不過龍樹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發揚的時代,雖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的本義。像真常空與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論,都比一切空要遲得多。從龍樹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無行』、『思益』、『持世』、『維摩』、『法華』、『十住』、『不可思議解脫經』,都還不是明顯的真常唯心論的思想。所以,要論究龍樹學,必須理解妄識者的世俗不空、真心者的勝義不空,才能窺見龍樹學的特色。 [P17]

  

  叁 中論之特色

  一 有空無礙

  像上面所說的,是從『中論』(與龍樹其它論典)所含的內容而說;現在,專就『中論』的文義來說。先論空有無礙:假名性空,在龍樹的思想中,是融通無礙的。但即空即有的無礙妙義,要有中觀的正見才知道。如沒有方便,一般人是不能領會的,即空即有,反而變成了似乎深奧的空論玄談。所以,現在依龍樹論意,作一深入淺出的解說。

  一、依緣起法說二谛教:佛法是依佛陀所證覺的境界而施設的。佛所證覺的,是緣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說表示,但不說,不能令衆生得入,于是不得不方便假說。用什麼方法呢?『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二谛就是巧妙的方法。勝義谛,指聖者自覺的特殊境界,非凡夫 [P18] 所共知的。佛陀殊勝智的境界,像『法華經』說:「如來見于叁界,不如叁界所見,非如非異」。所見的對象,同樣的是叁界緣起,所得的悟解卻不同,見到了深刻而特殊的底裏災,所以名勝義谛。世俗谛,指凡夫的常識境界,如世間各式各樣的虛妄流變的事相。凡夫所見的一切,也是緣起法,但認識不確,沒有見到他的真相,如帶了有色眼鏡看東西一樣。所以說:「無明隱覆名世俗」。佛陀說法,就是依人類共同認識的常識境,指出他的根本錯誤,引衆生進入聖者的境地。所以,這二谛,古人稱之爲凡聖二谛。經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爲無明」。因爲無明,不見諸法無自性,而執著他確實如此的有自性,所以成爲世俗谛。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就見了法的真相,是勝義谛。所以說:「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這二者,是佛陀說法的根本方式。只能從這個根本上,進一步的去離妄入真;體悟諸法的真相,不能躐等的擬議圓融。 [P19]

  二、說二谛教顯勝義空:佛依緣起說二谛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谛通達第一義谛。因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所以要說世俗谛。說二谛而重心在勝義空,因爲「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衆生在生死中,一切都沒有辦法,病根就在妄執真實的自性。若是打破自性的妄執,體達無自性空。那一切就都獲得解決了。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爲崇高的理想,作爲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厘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世俗谛是凡夫所認識的一切。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其爲谛,因凡夫的心境上,有這真實相現起,執爲實有,所以隨順世間也就說爲真實。雖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其實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給我們指出認識中的虛妄,顯示聖者自覺的真實,使凡夫發心進求諸法的真性。這需要破除虛妄不實,開顯一切法的無自性空。一般人覺得是真實自性有的,現在說不是真實的。從觀察到悟解這 [P20] 不真實的自性無,才能窺見一切法的真相。這很重要,離生死虛妄,入解脫真實,都從此下手!

  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

  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有的。這不是衆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像我們直覺到的人,總是個體的,不理解他是因緣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性有的「自成」,必然伴有獨存的感覺。由獨存的一,産生了敵對的二(多),覺得這個與那個,是一個個的對立著。獨立的一也好,敵對的二也好,都是同一的錯誤。在哲學上,一元論呀,二元論呀,多元論呀,都是淵源于獨存的錯覺。 [P21] 他們根本的要求是一,發現了一的不通,又去講二,講多。等到發現了二與種種有著不可離的關系,再掉轉頭去講一。任他怎樣的說一說多,只要有自性見的根本錯誤在,結果都是此路不通。

  自成的、獨存的自性有,直覺上,不能了解他是生滅變化的,總覺得是「常爾」的。像一個人,從少到老。在思惟分別中,雖能覺得他長、短、肥、瘦、老、少,有著很大的變化。在自性見的籠罩下,就是思惟分別,也常會覺得他的長、短、老、少,只是外面的變化,內在還是那個從前看見的他。思惟還不能徹底的見到變化,何況是直覺!事實上,一切法無時不在變化的,佛陀說諸行無常,就是在一剎那(最短的時間)中,也是生滅演變的。因我們的直覺上,不能發現諸法的變化性,所以覺得他是常。世間學者多喜歡談常,病根就在此。另一分學者,在意識的聯想中,感到無常,但因常爾的自性見作怪,不能理解無常的真義,不是外動而內靜,就前後失卻聯系,成爲斷滅。斷是常的另一姿態,不是根本上有什麼不同,如二與一一樣。 [P22]

  總上面所說的,自性有叁義:一、自有,就是自體真實是這樣的,這違反了因緣和合生的正見。二、獨一,不見相互的依存性,以爲是個體的,對立的。叁、常住,不見前後的演變,以爲是常的,否則是斷的。自性叁義,依本論觀有無品初二頌建立。由有即一而叁,叁而即一的根本錯誤,使我們生起種種的執著。世間的宗教、哲學等理論,不承認一切空,終究是免不了自性見的錯誤。佛說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是無自性的,就是掃除這個根本錯誤的妙方便。無自性的緣起,如幻如化,才能成立無常而非斷滅的;無獨立自體的存在,而不是機械式的種種對立的;非有不生而能隨緣幻有幻生的。本論開端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就是發明此意;所空的也就是空卻這個自性。假使我們承認這自性見是正確的,不特在理論上不能說明一切事理;並且因這根本無明的執著,成爲流轉生死的根本,不能解脫。這自性見,人類是具有的,就是下等動物如豬、馬、牛、羊,它們的直覺上,也還是有這錯誤顛倒的,不過不能用名相來表示罷了。這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就叫法我見,在一一有情上轉,就叫 [P23] 人我見。破除這自性見,就是法空與我空。佛說二谛,使我們通達勝義空,這是佛陀說法的本懷。

  緣起是佛法的特色,照樣的,空也是佛法的特色。但因爲學者認識的淺深,就有叁種不同:一、分破空,天臺家叫做析法空。就是在事事物物的觀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理解他假合的無體空。如一本書,一張張的分析起來,就顯出它的沒有真實自體。這分破空,能通達真相,解脫生死嗎?不能,這不是龍樹學所要發揮的。世間…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