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所以勝義中空的真義,是即幻有而空寂,顯示假名諸法的寂滅性。此二谛,是在世俗的緣起幻有上,離去自性的妄計(世俗中空),顯示勝義的寂滅性(勝義中空)。叁、世俗所說的空,與勝義所說的空,雖好象世俗中破自性執,勝義中即假有而空寂,其實是一個意義,不是對立的。從性空上說,在緣起上離去情執(世俗),性空的真相就顯現 [P41] 出來(勝義)。如暗去與明來,並非二事,所以說「以破爲顯」。從幻有說,空卻自性才是緣起假名(世俗);緣起空寂,其實空中不礙一切(勝義)。這叁種說明,不過是一種方式而已,懂得的人,只一句「緣有性空」,就是一句「緣起」,也就夠了。叁論宗的空有,是無礙的。目的在說明緣起即空,即假,即中;但說明上,是側重于離一切執著,顯示畢竟清淨的。天臺學者談緣起性空,重視空假無礙的中道。他說中谛「統一切法」,立足在空有無礙,寂然宛然的全體性,離一切執是空,宛然而有是假,統合這空假二者是中。這二者是,舉一即叁,叁而常一的。中國人歡喜圓融,總覺得天臺的思想圓融,理論圓融,叁論有所不及。其實,叁論學者重中論,只談二谛,比較上要接近龍樹學。天臺的離妄顯真近叁論,統合一切之空有無礙,是更與真常雜糅的。
五 中論之組織
我們若知一論的組織,于全論的內容,也就得到一個要略的概念。但是科判 [P42] 中論是很難的,古德每一品品的獨立,不能前後連貫起來。本論的中心,在說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學者的所見,在一一法上顯示他的無自性空。空性遍一切一味相,通達此空,即通達一切。所以論文幾乎是每品都涉及一切的。但不能說完全沒有次第,不從破的方式看,看他所破的對象是什麼,就可看出本論是全體佛法,而以性空掃除一切執著。
本論以『阿含經』爲對象。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說緣起」,緣起是「空諸行」,正見性空的緣起,才能正見佛陀的聖教。本論從性空緣起的見地,建立佛教的一切。有人以爲龍樹專說一切法空,這是錯誤極了!龍樹的意見,佛法──世出世法,不要說凡夫、外道,就是大部分的小乘學者,也不知道;像他們那樣說,是錯的;要理解一切法空,才能正確的理解佛法的一切。這可以說,開發阿含的深義,就是用性空無所得的智光,顯示了真的佛教;真佛教,自然是真的聲聞乘,世就是真的菩薩乘。所以古人說:叁論是無所得小,無所得大。概略的說,『阿含經』廣說緣起有,從緣起有而略示本性空寂。小乘阿毗昙,不免 [P43] 離去本性空而說一切有。大乘經從一一緣起有上開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論從法法性空的正見中,廣觀緣起法。是大乘論,而所觀、所破,是『阿含』所開示的緣起有與小乘論師們的妄執。也是大乘學者的開顯『阿含』深義。
二十七品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顯示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能離一切戲論顛倒,而得諸法的寂滅性。最後有一頌,是作者結贊世尊,贊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大科分判,叁論宗依青目『釋論』,前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後二品「破小乘迷失,明小乘觀行」。天臺學者說:本論以緣起爲宗,第二十六品,正是說的緣起,爲什麼一定判爲小乘?所以通而言之,全論二十七品,同明佛法,別而論之,這可說前二十五品是明菩薩法,第二十六觀因緣品,明緣覺法,後一品明聲聞法。現在判『中論』,不分大乘小乘,因爲性空義,是叁乘所共的。初二品,總觀八不的緣起法,後面的諸品,別觀八不的緣起。總觀中,第一觀因緣品,重在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現在總觀一切法無生。第 [P44] 二觀去來品,重在觀滅不去。涅槃還滅,好象是從生死去入涅槃的;現在總觀法法自性空,沒有一法從叁界去向涅槃。後二十五品,別觀四谛,觀苦是性空,觀集是性空等。一、觀世間(苦)有叁品:一、觀六情品,二、觀五陰品,叁、觀六種品。這是世間苦果,有情生起苦果,就是得此叁者。本論所說的,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不完全相同,卻是『雜阿含』的本義。六處、五蘊、六界和合,名爲有情。這像『舍利弗毗昙』、『法蘊足論』,都是處在蘊前的。這是有情的苦體,觀世間苦的自性空,所以有此叁品。二、觀世間集有十二品(從觀染染者品,到觀業品),這又可分叁類:初五品,明惑業所生,說叁毒、叁相(有爲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次兩品明生死流轉;從因果的相續生起中,觀察他的無叁際,非四作。次有五品,明行事空寂,說了世間集,就要進而談世間滅。但世間集是否能滅呢?顯示世間集的無自性空,諸行無常,無實在性,這才可以解脫,解脫也自然是假名非實的。叁、觀世間滅有八品,初法品明現觀,觀一切法相,無我我所。離欲而悟入法性。次觀時等叁品,明叁乘的向得。要經過幾 [P45] 多「時」間,從「因」而「果」「成不成」就!其實,時劫、因果、成壞,都是無自性的。後四品講斷證。斷證者是如來;所破的顛倒,所悟的谛理,所證的涅槃,是所,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四、觀世間滅道有兩品,就是觀諸法的緣起,離一切的邪見。這是本論的大科分判,茲列表如下:
圖片
┌標宗………………………… (最初二頌)…………… ┐
│ ┌總觀┬觀集無生…………………………………┴觀 因 緣品
│ │ └觀滅不去……………………………………觀 去 來品
│ │ ┌……………………………………觀 六 情品
│ │ ┌觀世間┼……………………………………觀 五 陰品
│ │ │ └……………………………………觀 六 界品
│ │ │ ┌染則生┬…………觀染染者品
全論組織┤ │ │ ┌惑業所生┤ └…………觀 叁 相品
│顯義┤ │ │ │ ┌…………觀作作者品
│ │ │ │ └作則受┼…………觀 本 住品
│ │ │ │ └…………觀然可然品
│ │ │觀世間集┤生死流轉┬無叁際……………觀 本 際品
│ │ │ │ └非四作……………觀 苦 品
[P46]
│ │ │ │ ┌諸行………………觀 行 品
│ │ │ │ │觸合………………觀 合 品
│ └別觀┤ └行事空寂┤有無………………觀 有 無品
│ │ │縛脫………………觀 縛 解品
│ │ └行業………………觀 業 品
│ │ ┌現觀……………………………觀 法 品
│ │ │ ┌…………………………觀 時 品
│ │觀世間滅┤向得┼…………………………觀 因 果品
│ │ │ └…………………………觀 成 壞品
│ │ │ ┌人…………………觀 如 來品
│ │ └斷證──┤ ┌………………觀 顛 倒品
│ │ └法┼………………觀 四 谛品
│ │ └………………觀 涅 盤品
│ └觀世間滅道┬正觀緣起……………………觀 因 緣品
│ └遠離邪見…………………┬觀 邪 見品
└結贊………………………………………(最後一頌)…┘
[P47]
正釋
觀因緣品第一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于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因緣,看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也未嘗不說。但唯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衆緣所生的;非緣生的,一點也沒有。因緣二字,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吧了。一般的解釋: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毗昙說十因,瑜伽論說十因,是包括一…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