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10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可是到了衰老到來,有的就聽人胡說,爲了什麼營養問題,素食幾十年,又重開殺戒了。有的遇到疾病纏綿,一時不得全愈,于是求神,問蔔,扶乩, [P67] 求耶稣,什麼也去試試看。有的經濟情形不好,就去求財神;爲了想中獎券,去仙公廟求夢。有些人修持精進,到了晚年,爲了愛著那必朽的身體,就去修精煉氣,向外道看齊。幾年前,臺北一位佛弟子,聽說有修有學,可是爲了長壽與健康,去接受移殖猴子腦下垂腺的手術,結果送了命。這都是正見不具足,不能修成堅定不移的確信,這才身體與環境不良,就動搖而轉向了。學佛的,慢談了生死,開悟,先修成正見再說。

  

  丁二

  戊一: 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谛察。

  佛說的世間正見,經中說有一定的文句,現在略分爲四類。一、正見有善有惡。確信我們的起心作事,有善的與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與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見,從確見世間(出世間)有道德的定律著手。如堅決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見了,如印度的六師外道,懷疑哲學,唯物論的共産主義等。

  什麼是善不善呢?從自己的內心說:「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動惱亂(煩惱)的不淨因素,如不起 [P68] 雜染的煩惱,而心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這如與貪,瞋,癡,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崇尚賢善而輕拒暴惡的慚,愧,使心安定清淨的信心,實現止惡行善的精進。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瞋,癡,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從見于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那麼如有「利」于「他」的,是善;如「或」有「損」于「他」的,是不善。人與人(人與衆生),都有著關系,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法則。如所作爲而有害于他,那即使有利于己(損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爲的。如有利于他,那即使有損于己(損己利他),也是善的而應該做的。從內心與對外影響,決定「善行」與「不善行」的差別。行,是動作,內心的動作名意行,身體的動作名身行,語言的動作名語行,這都是有善與不善的,所以說善行不善行。這一切,佛弟子,或繼承佛陀家業的「佛子」,「應」該審「谛」的觀「察」。不但要確實信有善與不善,而且要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作爲我們起心作事的准繩。 [P69]

  

  戊二: 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

  二、正見有業有報。有善有惡,這除少數的邪見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認的。可是,善與惡,約行爲的價值而說,自有他應得的果報。如不能對此有定見,那在某種環境下,善惡的信解就會動搖了。從前,有位忠君愛國的大臣,被帝王處了死刑。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做不得的。我要教你行善,我可沒有作惡呀』(2)!他自己行善而沒有好報,于是對善惡就發生了疑惑。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業報。

  一切衆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于「業」力所招感。有業然後有報,有種種不同的業,所以有各各不同的報;業是非常多,非常複雜的,所以果報也是極多而又是極複雜的。什麼是業?什麼是報呢?業是事業,是動作。我們的內心,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動的,都是業。但現在所要說的,指從我們身口意業的或善或惡的活動,而引起 [P70] 的一種動力。這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行善作惡等事業,如農工的工作勞動。業力,如勞動所得的工價──貨幣。憑工作所得的貨幣──(代表)勞動價值,就能拿來換取適當的用品;所以有某種業力,就能感得某類的果報。說到報,嚴密的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這在因果系中,屬于因果不同類的因果。如爲善而得天國的福樂,作惡而墮受地獄的苦痛。依所作的業力,感受苦或樂的報,這是正見的重要項目。惟有這樣,善惡才有一定的價值。

  關于業報的意義,應該略說幾項重要的。

  1.「微小」的業力,是可以「轉」化爲「廣大」的。這是說,小小的善業或惡業,如不斷的造作,就會積集而成重大的業力。如《法句》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3)。善業也如此。這與古人所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意義一樣。還有,如造作害人的惡業,本來算不得重大,可是自己對于這一惡業,時時覺得害得巧妙,害得滿意。這樣的不斷隨喜惡業,小惡的力用會廣大起來,與大惡一樣。同樣的,雖只是小小 [P71] 的善業,如自己能時時生歡喜心,小善也就漸漸的成爲大善了。所以,我們不應該忽略輕業,不可隨喜惡業,而應該隨喜善業才好。

  2.在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我們感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或生天上,或墮地獄,或墮傍生。其中又有種種類別,如傍生中或虎或魚等。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得蘊,得處,得界』),成爲某趣的衆生,叫引業。還有一類業,並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卻「能」使我們對于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如生而爲人,盡管萬別千差,而同樣是人,人是引業所感的總報。余如六根有具足與不具足,相貌有莊嚴與醜陋,容色有黑白,目睛有威光或無威光,音聲有優美或粗俗,嘹亮或低滯……這種人各不同的差別,都由不同的滿業而感得。不過,其中還有業報與現生功力(長養)的差別:如人類的目光望遠,有一定的限度(也是人各不同的),這是業力。經藥物,營養,保護,訓練,使達到限度中的極限,或老年而目力很好,這就有賴現生功力的長養了! [P72]

  3.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爲輕,或不定受的希望。《鹽喻經》說:犯了重大惡業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如老死迫近,就難了。但依《觀無量壽佛經》,還有念阿彌陀佛的一法),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這如大量的鹽,投入長江大河中,水是不會鹹的。反之,雖造作較小的罪,卻不知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還是要招苦報的。這等于少量的鹽,放在小杯裏,水還是鹹苦的(4)。這是業不決定的有力教證。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移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義。所以,犯 [P73] 了重惡業的,不必灰心,應深切忏悔,修學佛法。

  4.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來說,可分爲叁時業:「現」報業,是這一生造業,現在就會感果的。「生」報業,要等身死以後,來生就要感報的。「後報」業,是造業以後,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的。所以造業受報,不能專在現生著想,如說:『行惡見樂,爲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爲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5)。在這叁時業中的現報,可能是輕業報,也可能是重業的『華報』。因爲現生的果報,是以前善惡業力所招感決定了的;沒有死,是不能有根本或重大改變的。輕業爲什麼可以受現報呢?因爲輕業不致改變這一生的重要報果。例如政府現由某黨主政,自有其根本政策,不能作相反的重要變革。在野黨如有不重要的意見,現政權是樂意采用的。重業爲什麼現受華報(對將來的果報而說)呢?因爲業力太重,對現有報體,起著重大的影響。這等于在野黨的勢力太強大了,現政權不能不接受多少意見,只要不危及政權的存在,與該黨的主要政策就好。至于生報業及後報業,都 [P74] 是有輕有重的。

  總之,業是有種種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絕對相同的,就是「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如不是修證解脫,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有業,就會有果報;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叁昧水忏》的緣起中說:西漢時,因袁盎的中傷,而殺害了!C誃錯。袁盎所作的殺業(教他殺),一直沒有受報。直到後身爲悟達國師時,那已是晚唐了。悟達國師因貪染沈香座,惡業才感報而患人面瘡。這傳說,也就表示著業力不失壞的意義。

  

  戊叁: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複隨憶念,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 。

  叁、正見有前生,有後世。善惡有報,多數人是能信受的。但有些人,只信現業現報,不信後世。可是行善作惡,現報的只是少數,那就不能不錯覺爲『天道無知』了。有些人,只信善惡業的報在子孫,如說:『積善之家,必有 [P75] 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國人談陰!B琺的,大致不出此二者。不知世間盡多是:父賢而子不肖,父不肖而子賢的。而且,如沒有子孫,那他的善惡業,豈不是就落空了。有些人,只信今生到來生,不信前生,如耶稣教等。這雖能依此使人離惡向善,但不明過去世,對于現生果報的萬別千差,就無法說明,也就無法使人生起合理的正信。耶稣說:生盲的,是爲了神要在他身上顯現權力。其實,耶稣並不能答複這一問題,因爲現世界中,生盲的人多著呢!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業報,還要進一步的對于前生後世,有堅定的信解,發生正見。

  衆生造作了種種的業──善業,惡業,引業,滿業,生報業,後…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