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人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P57]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着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21)。《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22)。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 [P58] 》,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不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着重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丁二: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如从新竹来福严精舍,停滞在半路上,虽说风景幽美,但不登观音坪,不到福严精舍,怎能见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 [P59] ,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毁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它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宏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愚痴是怎样可怕呀!
注【2-00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六页下) 。 [P60]
注【2-00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引《听闻集》颂(卷一.九页上)。
注【2-003】《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页上)。
注【2-00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大正」一九.一三0页下)。
注【2-005】老病死,见《杂阿含经》卷四六(「大正」卷二.三三九页下)。贪恚痴与老病死,见《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五页下)。
注【2-00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引经(一一页上)。
注【2-00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一一页下)。
注【2-008】《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二(「大正」卷二六.四五八页中)。
注【2-009】《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所引《妙臂请问经》(一五页下)。
注【2-010】《大般涅槃经》卷六(「大正」卷一二.六三九页中)。
注【2-011】《论语》「述而」。
注【2-01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引经(二二页上)。
注【2-013】《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卷二.一九五页中)。
注【2-0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引经(「大正」卷二七.八六七页下)。
注【2-015】《四十二章经》(「大正」卷一七.七二四页上)。
注【2-01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卷一四.五二八页上)。
注【2-017】《瑜伽师地论》卷六一(「大正」卷三0.六四三页下)。 [P61]
注【2-018】《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四0页下)。
注【2-019】同上。
注【2-020】同上。
注【2-021】《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卷九.二0页中)。
注【2-022】《大智度论》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五页上)。
注【2-023】《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卷九.九页上)。 [P63]
第三章 五乘共法
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是佛法中的下士道。这也就是出世圣法的根基,所以名为五乘共法。这是说:修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果报,但不能不具足这人天功德。这如从新竹去台北,虽不必在桃园下车,却不能不经历到桃园的旅程。如但以求生人间天上为目标,就名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于天乘。既然一般世间法,也可能达成生人生天的目的,那未求生人间天国的人,何必一定要归依三宝,修学佛教的五乘共法呢?佛法并没有说,求生人间天上,非归依三宝,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归依三宝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它宗教,虽也能生人生天,但没有在三宝中积集善缘,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执(宗教的成见)。对 [P64] 依人天法而进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贯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间,天国,归依三宝,在佛法中修行,也比归信其它宗教好得多!
甲一
乙一: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凡「正信」三宝而受「归依」的,就成为佛弟子,佛教信徒。佛弟子修学五乘共法,要从那里入手呢?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应」该先「修于正见」。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先要能够「修」习「正命」。佛曾说:正见与正命的人难得。对这二项,如能修习成就,那「胜进」也就「不为难」了。向上修学出世法还不难,何况求生人间天上呢!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了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成为正见。如现在听说地球绕日而转,可说是知识;但伽利略为了这一知识,不惜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这才是见。所以,要将正确的知识,时时修习,养成坚定的 [P65] 正见。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中,还只是世间的。正见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1)。
什么是正命?命是生存,生活。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合法的得来受用,就名为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恶,都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学佛的在家众,不但要是国法所许可的,而且还要不违于佛法的。如以杀生(如屠户,猎户等),盗,淫(如卖淫,设妓院等),妄语(以欺骗为生,走江湖的,多有这一类),酒(如酿酒,设酒家等)为职业的,佛法中名为『不律仪』,是邪命,障碍佛法的进修。出家众,凡依信众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营医(完全义务,不犯)、卜、星、相等为生,或设法骗取信施,就是邪命。如法的经济来源,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费态度,是正命。要这样,才能与佛法相应,否则人身也许不保,还说得上了生死吗?在抗日战争初期,香港某居士,念佛极虔诚,有一 [P66] 所广大而幽静的别墅,他函请印光大师,离开战区,来香港安住。印老问他,才知他世代以酿酒起家。印老说:你把酒业歇了,我才能来香港,可是这位老居士,舍不得。学佛而不修正命,也许就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学佛法,一定要职业合法,宁可短期内因职业改变而受到苦痛,决不能长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乙二
丙一
丁一: 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上面「所说」的「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正见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样。佛曾说:得正见的,特别是在家信众,极为难得。如有人虔诚的信仰三宝,乐善好施,明白佛理,看来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