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9

  ..續本文上一頁攝」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攝得「下」士法。如《法華經》中說:二乘爲叁百由旬,人乘爲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攝得叁百由旬;叁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這一相攝的見地,爲貫攝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爲五乘共法,中士法爲叁乘共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下士法爲共下士道,中士法爲共中士道。這一『共』字,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P57]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從適應衆生來說,佛法是「隨機」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說有「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別「異」。根機不同,法門當然也有不同了。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有「一」乘,或「大」乘。這不是說,一切衆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乘法就得了。這是說,從佛法歸于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認爲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21)。《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22)。又如《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華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與大乘,有些人覺得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法華經》及《勝鬘經 [P58] 》,都說一乘法,有時也就稱爲大乘。不過,大乘一名,多用在與二乘相對處;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同樣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稱爲菩薩乘;如著重果德,就名爲佛乘。這只是隨義而立名不同,在修學佛道的全體曆程上,都先後貫攝而沒有勝劣的差別。

  

  丁二: 不滯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

  佛法的始終次第,上來已簡略說明。所以修學佛道,「不」應該「滯」留「于中下」士的曆程上,如滯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爲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來說法的本意了。如從新竹來福嚴精舍,停滯在半路上,雖說風景幽美,但不登觀音坪,不到福嚴精舍,怎能見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發菩提心,以成佛爲目標,也就「不」應該舍「棄」「中」士及「下」士法。因爲這一切都是菩薩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門。有些人求高求妙,以爲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棄舍了叁百由旬,怎能到達五百由旬的寶所呢!因此,經曆菩提正道的修學者,要「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 [P59] ,切「不」可好高骛遠,談玄說妙,在一味的無邊法門中,橫生枝節,以致「謗于正法」。毀謗正法,有兩類人:一、以爲某經某法,不是佛法。這類謗法,可說人人都能發覺,知道遠離。二、有人以爲,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有以爲,因果善惡等法門,爲下愚人說,與我無關。有以爲,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經,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它了。有以爲,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這些人,可說是異途同歸,都是舍棄了無邊經典,舍棄了無邊行門。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爲大海盡在于此。這在他們個人,愚癡锢蔽,似乎過失還小;而對于佛法的宏揚,卻成爲大障礙。這一類的毀謗正法,由于不識佛法綱宗。論上說:『無慧之信,增長愚癡』,愚癡是怎樣可怕呀!

  

  注【2-00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六頁下) 。 [P60]

  注【2-00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引《聽聞集》頌(卷一.九頁上)。

  注【2-003】《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頁上)。

  注【2-00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一九.一叁0頁下)。

  注【2-005】老病死,見《雜阿含經》卷四六(「大正」卷二.叁叁九頁下)。貪恚癡與老病死,見《 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五頁下)。

  注【2-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引經(一一頁上)。

  注【2-00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一一頁下)。

  注【2-008】《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二(「大正」卷二六.四五八頁中)。

  注【2-009】《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所引《妙臂請問經》(一五頁下)。

  注【2-010】《大般涅槃經》卷六(「大正」卷一二.六叁九頁中)。

  注【2-011】《論語》「述而」。

  注【2-01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引經(二二頁上)。

  注【2-013】《雜阿含經》卷二七(「大正」卷二.一九五頁中)。

  注【2-01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引經(「大正」卷二七.八六七頁下)。

  注【2-015】《四十二章經》(「大正」卷一七.七二四頁上)。

  注【2-016】《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卷一四.五二八頁上)。

  注【2-017】《瑜伽師地論》卷六一(「大正」卷叁0.六四叁頁下)。 [P61]

  注【2-018】《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叁(四0頁下)。

  注【2-019】同上。

  注【2-020】同上。

  注【2-021】《妙法蓮華經》卷叁(「大正」卷九.二0頁中)。

  注【2-022】《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五頁上)。

  注【2-023】《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九頁上)。 [P63]

  

  第叁章 五乘共法

  發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是佛法中的下士道。這也就是出世聖法的根基,所以名爲五乘共法。這是說:修出世的叁乘聖法,雖不求人天果報,但不能不具足這人天功德。這如從新竹去臺北,雖不必在桃園下車,卻不能不經曆到桃園的旅程。如但以求生人間天上爲目標,就名爲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于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于天乘。既然一般世間法,也可能達成生人生天的目的,那未求生人間天國的人,何必一定要歸依叁寶,修學佛教的五乘共法呢?佛法並沒有說,求生人間天上,非歸依叁寶,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歸依叁寶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爲穩當,而且已進入佛乘的大門。只要向上勝進,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它宗教,雖也能生人生天,但沒有在叁寶中積集善緣,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執(宗教的成見)。對 [P64] 依人天法而進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貫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間,天國,歸依叁寶,在佛法中修行,也比歸信其它宗教好得多!

  

  甲一

  乙一: 正信歸依者,應修于正見,及修于正命,勝進不爲難。

  凡「正信」叁寶而受「歸依」的,就成爲佛弟子,佛教信徒。佛弟子修學五乘共法,要從那裏入手呢?在學佛的理解方面,「應」該先「修于正見」。在學佛的行爲方面,先要能夠「修」習「正命」。佛曾說:正見與正命的人難得。對這二項,如能修習成就,那「勝進」也就「不爲難」了。向上修學出世法還不難,何況求生人間天上呢!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所以正見是『擇善而固執之』的。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正確的認識,不一定成爲正見。如現在聽說地球繞日而轉,可說是知識;但伽利略爲了這一知識,不惜爲基督教所迫害,囚禁,這才是見。所以,要將正確的知識,時時修習,養成堅定的 [P65] 正見。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五乘共法中,還只是世間的。正見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如經上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1)。

  什麼是正命?命是生存,生活。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爲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學佛的在家衆,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于佛法的。如以殺生(如屠戶,獵戶等),盜,淫(如賣淫,設妓院等),妄語(以欺騙爲生,走江湖的,多有這一類),酒(如釀酒,設酒家等)爲職業的,佛法中名爲『不律儀』,是邪命,障礙佛法的進修。出家衆,凡依信衆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營醫(完全義務,不犯)、蔔、星、相等爲生,或設法騙取信施,就是邪命。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費態度,是正命。要這樣,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人身也許不保,還說得上了生死嗎?在抗日戰爭初期,香港某居士,念佛極虔誠,有一 [P66] 所廣大而幽靜的別墅,他函請印光大師,離開戰區,來香港安住。印老問他,才知他世代以釀酒起家。印老說:你把酒業歇了,我才能來香港,可是這位老居士,舍不得。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甯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乙二

  丙一

  丁一: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

  上面「所說」的「正見」,到底是什麼?依人世間的正見來說,就是「人生之正」確見解。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遵循的正道,從正確觀察而成爲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對于修學佛法,正見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樣。佛曾說:得正見的,特別是在家信衆,極爲難得。如有人虔誠的信仰叁寶,樂善好施,明白佛理,看來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