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流转」的五趣「中」,「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实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难得,可从两方面说:一、在生死流转中,生恶趣的多 [P48] 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尘。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长期受乐;等到从天殒没,又是堕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难得,譬如盲龟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飘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伸出头来,恰恰在木孔中,这是怎样的难以遇到!流转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这样的不容易!
还有,人身虽有种种苦痛,不如意事,但实是很难得的。据经上说:人的「忆」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不是三恶道所及,还「胜」过「诸天」多多(14)。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因而人类的思考力,推理方,特别发达:这叫做忆念胜。人能不计功利,克制自己,修习梵行──清净行,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合理,有利于人群等。为了这,克己牺牲都愿意,人类的道德精神,非常伟大,叫做梵行胜。人类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勤勇猛的做去,非达到目的不止,这叫勤勇胜。儒家说智仁勇为人类的三达德,与佛说大体相同。所以,人为众生中最可宝贵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类的伟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经上说:如诸天命终,其它 [P49] 的天就说;『愿得生于安乐趣中』。他们所仰望的乐土,就是人间。人身还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怎么生而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过此生呢?
丁二: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 (15),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检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着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么用呢?
乙三
丙一: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发心」来修学。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随机」差别而「成」为种种「差别」了。说到发心,就是立 [P50] 定志愿,所作所行,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如来或大菩萨说法时,如听者为一人,那当然应机说法,适合听者的根性,授以浅深不同的法门。如在大众中,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所以在听众听起来,都各以为,佛说他能懂的语言,说他要听的法门。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16)。在这种情形下,不妨说,闻到什么法门,自己便是适应于这种法门的根机了。可是,一般说法师,不易有『一音说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识别根机的能力,那只有宏扬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数能解能行的法门。听众听到这样法门,便不一定是适应这一法门的根性了。有的从经典去闻,无论是随手取来,或是循序而读,或是听人说而选读,都不能说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根机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国从前禅宗盛行,几乎到处如此,你能说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国从前都是顿悟的根性吗?所以自已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 [P51] 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从前,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丙二: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
关于向上的发心修学,真是万别千差,说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菩提心;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17) 。
佛法中「下」品人(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间,是上品)的发心,是「求增上生」心。什么叫增上生?就是来生所得的果报,比起今生来,要增胜一些,上进一些。例如:相貌,寿命,名誉,财富,权位,眷属,知识,能力,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乐,朋友的协助等,这一切,都希望来生比今生好 [P52] 得多。在佛法中,这是不彻底的,但却是正当的,因为这确是以正当的方法,求向上的进步。这里面,还分为二类:一、愿生人间,二、愿生天上。这种人天乘根性,求「现」生「乐」,更求「后」生「乐」。因为依佛法修持,能得现生安乐,来生也能得善报。不过,在某种情形下,但求后生福乐,就是现生刻苦一些,牺牲一些,也未尝不可。所以现生乐而后生乐的,最为理想,不得已,现生苦而后生乐,也不要紧。至于现生享受而来生受苦;或者现生冤枉受苦,而来生苦痛无边,那不属于如来正法,而是颠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乐为目标,因此发心,为此而修行,都属于佛法的下士。凡发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福报。反之,如有此愿而却造作种种恶行,那是业力强大,下堕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发」的是「出离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虽说不落恶道,而且是向上进步。但进步又进步,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如生天的,从欲界而色界,从色界而无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 [P53] ,再也不能上进。一旦业力享尽,又开始堕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觉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发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能这样发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脱生死,得「涅槃」的「解脱乐」。解脱乐,是从离去烦恼而得到的,与世间乐的乐极生悲,乐去苦来,完全不同。这是彻底了脱生死‧不再流转,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彻底究竟得多!这里面,又分二类:一、声闻乘,二、缘觉乘,合称为『二乘』,发心与结果,大体相同。上面说过,发出离心的,虽修大乘胜法,而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反之,如发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或者造作非法恶行,那又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发的是大「菩提心」。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如来果位的一切功德,称为『无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发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愿。中士的出离心,虽说是究竟的,但还不够高上。这犹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里。如有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着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中,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 [P54] 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所以,有人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发成佛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 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本着这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发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丙三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佛法,虽有下、中、上法的分别,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有着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如图: [P55]
图片
│
┌───┤
┌───┘ 五 │
┌───────┘三 ︵| 乘 ︵│
│一大乘法(上)| 乘法中| 下│
└───────┐共 ︶| 共 ︶│
└───┐ 法 │
└───┤
│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着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18);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 [P56] 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19)。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20)。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