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流轉」的五趣「中」,「人身」是「最」爲「難得」的。這是希有難得的機會,如看輕自己而空過了,實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難得,可從兩方面說:一、在生死流轉中,生惡趣的多 [P48] 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塵。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長期受樂;等到從天殒沒,又是墮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難得,譬如盲龜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飄著一塊木板,中間有一孔,盲龜伸出頭來,恰恰在木孔中,這是怎樣的難以遇到!流轉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這樣的不容易!
還有,人身雖有種種苦痛,不如意事,但實是很難得的。據經上說:人的「憶」念,「梵行」,「勤勇──叁事」,不但不是叁惡道所及,還「勝」過「諸天」多多(14)。人能憶念過去,保存曆史的經驗,因而人類的思考力,推理方,特別發達:這叫做憶念勝。人能不計功利,克製自己,修習梵行──清淨行,使自己的身心,清淨合理,有利于人群等。爲了這,克己犧牲都願意,人類的道德精神,非常偉大,叫做梵行勝。人類爲了達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難,精勤勇猛的做去,非達到目的不止,這叫勤勇勝。儒家說智仁勇爲人類的叁達德,與佛說大體相同。所以,人爲衆生中最可寶貴的,成賢成聖,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類的偉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經上說:如諸天命終,其它 [P49] 的天就說;『願得生于安樂趣中』。他們所仰望的樂土,就是人間。人身還是諸天所仰望的樂土,怎麼生而爲人,反倒自怨自卑,空過此生呢?
丁二: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歎空歸。
人身「難得,今已得」到了,那應該怎樣的歡喜,把握這難得的時機,「精勤」的「修」習正「法行」呢!生命是無常的,經說:『人命在呼吸之間』 (15),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將來。趁此大好時光,在佛法門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過一生,等到一息不來,于佛法中還是一無所得。如「入寶山」,見種種奇珍異寶,卻不知急急的檢取受用。等到時間到了,離開寶山,這才「垂」著一雙「手」,徒然的懊悔慨「歎」,「空」空的「歸」去。生前不努力,臨死徒傷悲,這有什麼用呢?
乙叁
丙一: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而發心」來修學。由于衆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隨機」差別而「成」爲種種「差別」了。說到發心,就是立 [P50] 定志願,所作所行,以所願爲目標而前進。發心,並不是偶然的起心動念,要發起信願,達到堅定。
如來或大菩薩說法時,如聽者爲一人,那當然應機說法,適合聽者的根性,授以淺深不同的法門。如在大衆中,如來有不可思議的神力,所以在聽衆聽起來,都各以爲,佛說他能懂的語言,說他要聽的法門。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16)。在這種情形下,不妨說,聞到什麼法門,自己便是適應于這種法門的根機了。可是,一般說法師,不易有『一音說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識別根機的能力,那只有宏揚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數能解能行的法門。聽衆聽到這樣法門,便不一定是適應這一法門的根性了。有的從經典去聞,無論是隨手取來,或是循序而讀,或是聽人說而選讀,都不能說遇到什麼就是什麼根機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國從前禅宗盛行,幾乎到處如此,你能說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國從前都是頓悟的根性嗎?所以自已是什麼根性,主要依自己所發的心願而定。切不要 [P51] 讀誦受持某種法門,便自以爲是什麼根機了。從前,西藏有一喇嘛,修習成佛的密法,結果卻證了聲聞果。有人以此事問善知識,善知識說:修密法而證小果,總算還好,還有修習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執什麼法門,是大是妙,還是檢點自己的發心要緊。
丙二: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
關于向上的發心修學,真是萬別千差,說不能盡。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叁類:增上生心,出離心,菩提心;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下士,中士,上士(17) 。
佛法中「下」品人(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間,是上品)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來生所得的果報,比起今生來,要增勝一些,上進一些。例如:相貌,壽命,名譽,財富,權位,眷屬,知識,能力,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和樂,朋友的協助等,這一切,都希望來生比今生好 [P52] 得多。在佛法中,這是不徹底的,但卻是正當的,因爲這確是以正當的方法,求向上的進步。這裏面,還分爲二類:一、願生人間,二、願生天上。這種人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因爲依佛法修持,能得現生安樂,來生也能得善報。不過,在某種情形下,但求後生福樂,就是現生刻苦一些,犧牲一些,也未嘗不可。所以現生樂而後生樂的,最爲理想,不得已,現生苦而後生樂,也不要緊。至于現生享受而來生受苦;或者現生冤枉受苦,而來生苦痛無邊,那不屬于如來正法,而是顛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樂爲目標,因此發心,爲此而修行,都屬于佛法的下士。凡發此增上生心,那縱然修持出世法,也不過人天福報。反之,如有此願而卻造作種種惡行,那是業力強大,下墮叁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發」的是「出離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報,雖說不落惡道,而且是向上進步。但進步又進步,終究在叁界以內流轉,並不能到達究竟地步。如生天的,從欲界而色界,從色界而無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 [P53] ,再也不能上進。一旦業力享盡,又開始墮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覺得『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而發起出離叁界生死的志願。能這樣發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脫生死,得「涅槃」的「解脫樂」。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裏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爲『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上面說過,發出離心的,雖修大乘勝法,而充其量也不過證得小果。反之,如發出離心而不修出離行,或者造作非法惡行,那又是業力勝過願力,連人天善報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如來果位的一切功德,稱爲『無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覺爲中心而統攝一切功德的。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願。中士的出離心,雖說是究竟的,但還不夠高上。這猶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裏。如有人不顧一切,盡力遊登岸上,望著水中的難友們,無動于中,自己舒適的躺下來休息。從脫險來說, [P54] 那人是成功的;從人類的德性來說,這人是不圓滿的。所以,有人不願獨善其身,不願個己解脫,而發願來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與一切衆生,同登彼岸。但這要怎樣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願;佛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才能徹底的救度衆生。這樣,就以佛爲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圓滿時── 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本著這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的目標,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望學佛同人,大家能以此爲目標而修行!
丙叁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叁異,歸極唯一大。
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系。如圖: [P55]
圖片
│
┌───┤
┌───┘ 五 │
┌───────┘叁 ︵| 乘 ︵│
│一大乘法(上)| 乘法中| 下│
└───────┐共 ︶| 共 ︶│
└───┐ 法 │
└───┤
│
這一叁層的高塔,由底層到最高層,有著相依相攝的關系。從相依來說:依底層爲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下)中層爲基礎,才能建立上層。如一心想建最上層,而不從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脫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樣,在佛法的叁類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這如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18);決定勝,就是中上的究竟解 [P56] 脫法。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提婆菩薩也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爲善巧』(19)。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能知這一先後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薩又說:『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20)。
從相攝來說:如叁層塔的建立,有中層就有下層;有最上層就一定有中下層。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