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7

  ..续本文上一页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P39] 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四、「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乙二: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佛在开示正法时,总是告诫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因为,如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现在举两个譬喻,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钵或杯盆等,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一、如将钵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进去。二、如钵或杯中,有秽汁毒素,那就使受到了水,不但无用,而且还会害人。三、如钵或杯有了裂缝,那就使清净无毒,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这如听法的人,一、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 [P40] 。二、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匆忙,不久还是健忘得一乾二净。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发芽的。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就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听闻佛法也如此: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乙三: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P41]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 ──老病死;心有三病──贪瞋痴:如来为此而出世(5)。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一、「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二、「医」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三、「药想」:医生治病,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疗的针药。说法师也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要依着法药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则,如读药方而不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经上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体病』(6)。四、「殷重疗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 [P42] 幸遇良医良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见效。可是有些学众,希望立刻见效,少少修习,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来。这样的不能励力进修,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作为娱乐的消遣品。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而求良医法药的。所以「随」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如」所「说」而努力修「行」。「佛」曾「说」过: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种功德?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而能见于实行,这是最重要的!

  

  甲二

  乙一

  丙一: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 [P43] ,「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8),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9)。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 [P44] 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份之一(10)。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丙二: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也就是这个意思。 [P45]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12)。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3)。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 [P46] 明。

  

  乙二

  丙一: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古人说:『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遇到这难得的良好机缘,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闻佛法,要离八难才得。一、二、三,要脱「离」地狱,傍生,饿鬼,──「三途」的「苦」报。如生在这三恶道中,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虽然大力鬼王,龙王等,也有来听法的,但是机缘太少,而且还不能出家受戒,随佛修行。四、要「不生」在「长寿天」中。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有无想天,寿命都极长,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这些,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据《八难论》说:凡是生天的‧都称长寿天,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诸天,下不堕三途,惟有人身,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不过,生得人身,也还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灭以后,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六、还要「生」于「中国」。中国,对边地而说。 [P47] 凡有佛或僧众宏扬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国,反之便是边地。如生长边地,没有佛法,那虽然与佛同时,也不能闻法修行。七、还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聋,舌不能说话,心狂或暗钝到不能明了事理,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也是徒然了!八、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可是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是颠倒邪见,久习成性,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所以说:「离邪见」。这八事,平常称为八难,是学佛的障难。依梵语,应译为『八无暇』,就是八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机。这样,我们不落八难,是应该怎样的欢喜呀!

  

  丙二

  丁一: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无意义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环境坏,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发心来修学佛法。不知道在这「…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