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所以, [P29] 三宝的真实功德──真实的三宝,是「无漏」的,是不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的。又是「性清净」的: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无漏而性净的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处。
不过,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该归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因为,但归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而专重胜义(真实),也不免过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须归依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真实的三宝。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乙二: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
佛法僧三宝,是没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归依处。受归依 [P30] 的,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我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三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依《大名经》及律说)(12)。凡发愿受持归依的,那怕是生死关头,也不能中途变悔。就是说笑,也不可说我不信三宝,或者说我不是三宝弟子。如归依而又弃舍,生生世世,受苦无穷。所以,要切记『尽形寿归依』的誓言。
归依了三宝,应该以「至」诚「心」来「修供养」。对于佛像(佛塔),经典,僧众,即使是不大庄严(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净,也不可轻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养佛,如礼拜,赞叹,右绕,及供奉香,华,伎乐,灯明,幢,幡,宝盖等庄严具。供养法,如书写,印刻,或者庄严经典,以香,华等来供养。供养僧,是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但必须佛 [P31] 法所认为清净的(僧众可以用的),切勿供养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养,没有比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的了!
我国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课诵,时间比较长;对在家事务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适合。最好,依印度旧法,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次数不妨多,时间不妨短些。修三归依「时」,要忆「念」归依三宝的「诸」般「胜利」 ──功德。如一、成为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集广大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如能时时忆念归依三宝的种种功德而修习,那对于修学佛道,成就信心,获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三: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依上面所说,「此归依」三宝,在一切归依中,「最尊」,「最胜」。如有求归依的真诚,那当然非归依佛教的三宝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为归依什么宗教都一样!其它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没有能究竟离染污的,也没 [P32] 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呢?所以,即使归依外道,也决「不」会「由」其「余」的「归依」,而能「得」到有为功德的安「乐」,「得」到无为功德的「安隐」。安隐,就是安稳,指涅槃的究竟常乐而说。
乙四
丙一: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归依的要求,归依的对象,归依的仪式,都已经说过了。但「所说」的「归依」,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深切的「信」顺,信得这确是真归依处,的确是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的。知道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就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的加持摄受。归依,就是「以」此信愿「为体」性的。所以受了归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了。随时随地,都要倾「向彼」三宝,投向三宝的怀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头乱闯,车马那么多,不但迷路,而且随时有被伤害的危险。正在危急时,忽见母亲在他的前面,那时,他投向母亲的怀抱,归属于母亲而得到平安了。归依三宝的心情,也应该这样。能这样,就能「依彼」三宝的威德,「 [P33] 得」到「救济」。在梵语中,归依是含有救济意义的。所以,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归依的,摄导受归依的,使他能达到离苦常乐的境地。总之,从能归依者说,归依是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从所归依的三宝说,不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受归依的,引摄众生,迈向至善的境地。
丙二: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一般说来,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3)。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这正如《楞严经》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14),一切还得靠自己去修习。所以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 [P34]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从表面看来,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而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其实现。所以说:「若人自」己「归命」──命是身心的总和,归命是奉献身命于三宝。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难那样的,以为『恃佛威神,无劳我修』,那末「是人」也就「能契」合于「归依」的「真实义」了。
注【1-001】《妙法莲华经》卷一(略引)(「大正」卷九.七页上)。
注【1-002】《杂阿含经》卷三(「大正」卷三.一七页中)。
注【1-003】《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卷二五.一四二页中)。
注【1-004】《周易》「系辞上」。
注【1-005】《论语》「雍也」。
注【1-006】《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卷三一.一三六页下)。
注【1-00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三(「大正」卷九.六七0页下)。
注【1-008】《杂阿含经》卷三六(「大正」卷二.二六三页下)。
注【1-009】《佛说阿弥陀经》(「大正」卷一二.三四八页上)。 [P35]
注【1-010】《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引文取意(「 大正」卷一.一五页上)。
注【1-011】《四分律》卷四三(「大正」卷二二.八八三页中)。
注【1-012】《大名经》,《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七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大正」卷二九.五五二页下──五五三页上)。
注【1-013】《大智度论》卷二(「大正」卷二五.六六页下)。
注【1-01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九页上)。 [P37]
第二章 闻法趣入
上来归依三宝。归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岂不见楞严会上,阿难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1),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一向多闻』,而并不是闻。一切圣典,都说修学佛法,非闻法不可。如什么都不闻,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知道有向上一着?怎么知道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听不闻,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
甲一
乙一: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2),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3)。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 [P38]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4)。不过释迦如来涅槃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古为师』,从阅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学佛法,就从此下手。
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一、「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又,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着去修学。二、「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