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6

  ..續本文上一頁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叁寶,理體叁寶,常住叁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所以, [P29] 叁寶的真實功德──真實的叁寶,是「無漏」的,是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不爲煩惱雜染緣起的。又是「性清淨」的:無漏的有爲功德,稱爲清淨;無爲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無漏而性淨的叁寶,才是真正的歸依處。

  不過,從佛法「化」導「世」間,利益衆生來說,不但應該歸敬于「真」實的叁寶功德,「亦」應歸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叁寶(佛世爲化相叁寶)。因爲,但歸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過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須歸依現實事相的住持叁寶,依此進向真實的叁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叁寶爲事象的,從此表顯真實叁寶的功德,這才能淺深由之,事理無礙,「佛法」才能「得長存」世間,爲一切衆生作救護,作福田。

  

  乙二: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佛法僧叁寶,是沒有汙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歸依處。受歸依 [P30] 的,先要懇切忏悔,生恭敬心,清淨心。長跪合掌,在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自」己立下「誓」願說:『我弟子某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衆中尊(叁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說)(依《大名經》及律說)(12)。凡發願受持歸依的,那怕是生死關頭,也不能中途變悔。就是說笑,也不可說我不信叁寶,或者說我不是叁寶弟子。如歸依而又棄舍,生生世世,受苦無窮。所以,要切記『盡形壽歸依』的誓言。

  歸依了叁寶,應該以「至」誠「心」來「修供養」。對于佛像(佛塔),經典,僧衆,即使是不大莊嚴(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淨,也不可輕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養佛,如禮拜,贊歎,右繞,及供奉香,華,伎樂,燈明,幢,幡,寶蓋等莊嚴具。供養法,如書寫,印刻,或者莊嚴經典,以香,華等來供養。供養僧,是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但必須佛 [P31] 法所認爲清淨的(僧衆可以用的),切勿供養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養,沒有比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衆的指導而切實奉行的了!

  我國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課誦,時間比較長;對在家事務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適合。最好,依印度舊法,日叁時,夜叁時──六時修行:次數不妨多,時間不妨短些。修叁歸依「時」,要憶「念」歸依叁寶的「諸」般「勝利」 ──功德。如一、成爲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叁、減輕業障;四、能積集廣大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如能時時憶念歸依叁寶的種種功德而修習,那對于修學佛道,成就信心,獲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叁: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余歸依,得樂得安隱。

  依上面所說,「此歸依」叁寶,在一切歸依中,「最尊」,「最勝」。如有求歸依的真誠,那當然非歸依佛教的叁寶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爲歸依什麼宗教都一樣!其它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沒有能究竟離染汙的,也沒 [P32] 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爲他人作歸依處呢?所以,即使歸依外道,也決「不」會「由」其「余」的「歸依」,而能「得」到有爲功德的安「樂」,「得」到無爲功德的「安隱」。安隱,就是安穩,指涅槃的究竟常樂而說。

  

  乙四

  丙一: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爲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歸依的要求,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儀式,都已經說過了。但「所說」的「歸依」,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深切的「信」順,信得這確是真歸依處,的確是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的。知道叁寶有這樣的功德,就立「願」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叁寶威德的加持攝受。歸依,就是「以」此信願「爲體」性的。所以受了歸依,就要將自己的身心,「歸」屬「彼」叁寶,不再屬于天魔外道了。隨時隨地,都要傾「向彼」叁寶,投向叁寶的懷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頭亂闖,車馬那麼多,不但迷路,而且隨時有被傷害的危險。正在危急時,忽見母親在他的前面,那時,他投向母親的懷抱,歸屬于母親而得到平安了。歸依叁寶的心情,也應該這樣。能這樣,就能「依彼」叁寶的威德,「 [P33] 得」到「救濟」。在梵語中,歸依是含有救濟意義的。所以,叁寶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歸依的,攝導受歸依的,使他能達到離苦常樂的境地。總之,從能歸依者說,歸依是立定信願,懇求叁寶的攝受救濟。從所歸依的叁寶說,不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受歸依的,引攝衆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丙二: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一般說來,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濟。一般他力宗教,都是這樣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會上,最後教誡弟子說:『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3)。這是要弟子們依仗自力,要自己依著正法去修學,切莫依賴別的力量。這正如《楞嚴經》中阿難說的:『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14),一切還得靠自己去修習。所以歸依的深義,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爲一體。佛法僧叁寶,都不離自身, [P34]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從表面看來,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而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其實現。所以說:「若人自」己「歸命」──命是身心的總和,歸命是奉獻身命于叁寶。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難那樣的,以爲『恃佛威神,無勞我修』,那末「是人」也就「能契」合于「歸依」的「真實義」了。

  

  注【1-001】《妙法蓮華經》卷一(略引)(「大正」卷九.七頁上)。

  注【1-002】《雜阿含經》卷叁(「大正」卷叁.一七頁中)。

  注【1-003】《大智度論》卷一一(「大正」卷二五.一四二頁中)。

  注【1-004】《周易》「系辭上」。

  注【1-005】《論語》「雍也」。

  注【1-006】《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卷叁一.一叁六頁下)。

  注【1-00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叁(「大正」卷九.六七0頁下)。

  注【1-008】《雜阿含經》卷叁六(「大正」卷二.二六叁頁下)。

  注【1-009】《佛說阿彌陀經》(「大正」卷一二.叁四八頁上)。 [P35]

  注【1-010】《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說:「如來不言我持于衆,我攝于衆」,引文取意(「 大正」卷一.一五頁上)。

  注【1-011】《四分律》卷四叁(「大正」卷二二.八八叁頁中)。

  注【1-012】《大名經》,《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叁七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谛語自稱:我是邬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大正」卷二九.五五二頁下──五五叁頁上)。

  注【1-01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卷二五.六六頁下)。

  注【1-01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九頁上)。 [P37]

  

  第二章 聞法趣入

  上來歸依叁寶。歸依以後,應該『多聞正法』,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爲:佛法在乎修行,聽法有什麼用?豈不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一向多聞,未全道力』(1),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嗎?不知道阿難尊者,問題在『一向多聞』,而並不是聞。一切聖典,都說修學佛法,非聞法不可。如什麼都不聞,怎麼會知道了生脫死?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怎麼知道有向上一著?怎麼知道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聽不聞,連歸依叁寶也不會呢!

  

  甲一

  乙一: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這是聖典中贊歎聞法功德頌(2),可說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聞法而來。說到『聞法』,龍樹菩薩說:由叁處聞:一、從佛聞法;二、從佛弟子聞法;叁、從經典聞法(3)。從佛及弟子聞法,是親聞語言的開示,所以經上說:『此方 [P38] 真教體,清淨在音聞』(4)。不過釋迦如來涅槃以後,我們只能從佛弟子聞法了。雖然十方諸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佛等現在說法,但對于此時此地的我們,除非已經聞法修行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親聆佛說的。從經典聞法,就是自己『以古爲師』,從閱讀經論中去了解佛法。所以,從佛弟子聞法,或者閱讀經教,都稱爲聞法,學佛法,就從此下手。

  多聞正法,略說有四類功德:一、「由」于聽「聞」正法,能「知」道「諸法」。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才知道這一切,知道應該修集,或者應該舍棄。又,法是合法的意義──善:聽了佛法,就知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二、「由」于聽「聞」正法,能「遮」止「衆惡」。或是內心的惡念,或是見于身語的惡行。如聽聞了正法,知道什麼是惡的,有什麼惡果,就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叁、「由」于聽「聞」正法,能製「斷」種種「無」意「義」事。有些外道,雖有求解脫心,卻誤入歧途,修種種苦…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