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以爲修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P39] 們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來教導學衆。這些苦行,佛名之爲無義,就是毫無意義的,自找苦吃的愚癡事。聽聞了佛說的正法,自然就遠離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四、「由」于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脫。這樣,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聽聞而能得到嗎?
乙二: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叁種失,谛聽善思念。
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衆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因爲,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了。現在舉兩個譬喻,來說明聽法時應離去的叁種過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時,以應量「器」──缽或杯盆等,承「受于」雨「水」,「應離」去「叁種」過「失」。一、如將缽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進去。二、如缽或杯中,有穢汁毒素,那就使受到了水,不但無用,而且還會害人。叁、如缽或杯有了裂縫,那就使清淨無毒,也還是漏得一無所有。這如聽法的人,一、如不注意,不專心(如倒覆),那聽了等于沒有聽 [P40] 。二、雖然專心聽,可是心有成見,有懷疑,有邪執(如有穢汁毒素),那對于聽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會引發邪見毀法的罪惡。叁、心中雖沒有成見疑惑,可是內心散亂,事務匆忙,不久還是健忘得一乾二淨。像這樣的聽法──有了叁種過失,那就不能得聞法所應得的功德,所以說應該「谛聽」,應該「善思」,應該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種「植」谷豆等「種」,也有叁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會發芽的。二、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就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不久就枯萎了。叁、落在肥沃的土上,沒有莠草障礙,可是沒有深藏在土內,不久就被鳥雀啄去了。如播種而如此,有什麼收獲呢?聽聞佛法也如此:聞法──聞熏習,就是出世心法種。但如不注意領受;或領受而與雜染心相雜;或心雖清淨,而是不久又遺忘了。如這樣的聞法,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聞法而求有利益,必須離去叁種過失,好好的聽聞,思惟,憶念才得。
乙叁: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P41]
當聽法的時候,要用什麼態度來接受佛法呢?釋迦佛說:衆生身有叁病 ──老病死;心有叁病──貪瞋癡:如來爲此而出世(5)。換言之,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護病者──叁寶的出現世間,是爲了救濟衆生身心重病的。所以聽聞佛法的,應該有這樣的觀想。一、「病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就爲身心重病所纏繞,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無窮。自身有重病,所以有憂苦,這是必須確定認識的。如不覺得自己有病,或覺得有病而不肯求醫藥,那就與佛法無緣了。二、「醫」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醫治:佛弟子──說法師,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醫。所以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如病人的信賴醫師,禮聘醫師一樣。叁、「藥想」:醫生治病,不是讀讀藥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療的針藥。說法師也如此,開示教導修行方法,要依著法藥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則,如讀藥方而不服用,那有什麼用呢!如經上說:『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療自體病』(6)。四、「殷重療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 [P42] 幸遇良醫良藥,也要久服法藥,才能見效。可是有些學衆,希望立刻見效,少少修習,還不能解脫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來。這樣的不能勵力進修,那還有什麼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識的傳授,更不是作爲娛樂的消遣品。佛法是認清自己有病,而求良醫法藥的。所以「隨」所聽「聞」的正法,應痛下決心,「如」所「說」而努力修「行」。「佛」曾「說」過:我說的「法,如鏡」子一樣(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這麼說,就得觀察自己,有沒有種種過失,種種功德?如有過失,就應該慚愧忏悔,遠離過失。如沒有過失,應生歡喜心。如觀見自己有功德,應該生歡喜心;如沒有功德,應努力去修習。總之,聽聞佛法,是作爲自己修持的准繩;聽法而能見于實行,這是最重要的!
甲二
乙一
丙一: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爲說。
正法,雖可以從經典去了解,但主要還是要從說法師去聽聞。法師的開導,比起自己閱誦,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爲了要「趣入正法」,進求佛道 [P43] ,「應」該「親近善士」──善知識,尤其是大乘善知識。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8),說爲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了。
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這不是因爲他徒衆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場中多知多識。因爲他有:一、「證」德,指叁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衆,進修大乘正道。叁、「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爲利益衆生)說法。五、「巧爲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爲衆說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可是末法時代,全德的善知識,是難得遭遇的;而修學佛法,卻又不能沒有師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經上說: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親近(9)。涅槃經說『四依』──四種可以爲人依止的師長:初依人,雖沒有斷煩惱,證實 [P44] 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份之一(10)。總之,末世善知識難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了。
丙二: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無論是全德的善知識,少分功德的善知識,如不能如法親近,都不能得應得的功德。所以對于善知識,要「觀」察他的功「德」,「莫觀」察他的過「失」。如聽受善知識的教導,或從舉止動靜,待人接物處去學習,只要有一分長處,就注意他的長處而修學。這樣,雖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識,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觀功德,專在善知識的缺點上著想,不是這樣不對,就是那樣不夠,那雖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識,也毫無利益。因爲全德善知識,也不能一切圓滿,沒有一些缺點的。所以親近善知識,應隨時提醒自己:來這裏做什麼?不是爲了尋求知識的過失,而是想學習師長的長處。能這樣,就到處有師長可親近,隨處都能得益。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11),也就是這個意思。 [P45]
親近善知識,扼要的說,要「隨順」師長的意旨,使師長歡喜,切「莫違逆」師命。就是師長有所呵責,也應受責,不可生嫌恨心,恚惱心。怎麼能使師長歡喜呢?一、要隨力供養種種財物;二、爲師長服勞務;叁、照著師長的開導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親近善知識,完滿的表現『尊師重道』的精神。假使師長要你作種種非法呢?那是不應該隨順的,但應該婉轉的說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學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師長,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經上說:『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12)。
某次,如來贊歎善知識的功德,阿難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佛說」:『莫作是言。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13)。阿難的意思,親近善知識,那清淨梵行,可說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佛是怎樣的重視善知識!所以「學者」,「應」該「尊敬」供養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功德,華嚴經等都說得非常詳 [P46] 明。
乙二
丙一: 離彼叁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古人說:『善知識難遇,佛法難聞』。遇到這難得的良好機緣,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聞佛法,要離八難才得。一、二、叁,要脫「離」地獄,傍生,餓鬼,──「叁途」的「苦」報。如生在這叁惡道中,就沒有聽法的機緣了。雖然大力鬼王,龍王等,也有來聽法的,但是機緣太少,而且還不能出家受戒,隨佛修行。四、要「不生」在「長壽天」中。無色界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色界有無想天,壽命都極長,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這些,都是沒有機緣聽法的。據《八難論》說:凡是生天的‧都稱長壽天,都是難得聞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諸天,下不墮叁途,惟有人身,才能逢此難逢的佛法。不過,生得人身,也還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與佛法住世的時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滅以後,那人身也無緣聞法修行了。六、還要「生」于「中國」。中國,對邊地而說。 [P47] 凡有佛或僧衆宏揚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國,反之便是邊地。如生長邊地,沒有佛法,那雖然與佛同時,也不能聞法修行。七、還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聾,舌不能說話,心狂或暗鈍到不能明了事理,那雖然佛世,生在中國,也是徒然了!八、雖沒有上來所說的障難,可是生長邪見家:或是生長外道教區,外道家庭;或是顛倒邪見,久習成性,那也還是與佛法無緣,所以說:「離邪見」。這八事,平常稱爲八難,是學佛的障難。依梵語,應譯爲『八無暇』,就是八種沒有修學佛法的時機。這樣,我們不落八難,是應該怎樣的歡喜呀!
丙二
丁一: 生死流轉中,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叁事勝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無意義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環境壞,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發心來修學佛法。不知道在這「…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