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13

  ..續本文上一頁: 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

  「天趣」,爲生死流轉中的善趣,比人間更爲勝妙。最「初」是「欲界」天。不但有心有色,而且有五欲與男女欲的環境;衆生的煩惱,就系縛于這些境界而不能離的,是欲界。欲界的大地──地面,地下,水中,(近地面的)空中,所有的地獄,傍生,餓鬼,人,阿修羅,都是欲界的;此外還有欲界的天。依于大地中心的須彌山而住的,有四大王衆天,忉利天;此二天是地居天。從此以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天是空居天;一共有六天。欲界六天,都有君臣男女的國家形態,與人間差不多,只是福樂勝妙而已。欲界以上,是「色」界。這是有心識的,有物質(色)的身體與住處,可是沒有欲樂。衆生的煩惱,系縛于這些(色等)而不能離,所以叫色界。色 [P94] 界天,略分爲四禅天,細分爲十八天。初禅有叁天──梵衆,梵輔,大梵。這雖沒有男女的差別,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二禅有叁天──少光,無量光,光音;叁禅有叁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禅有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二禅以上,都是離群獨居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宮殿,不像人間有一共同的器世界。此上是「無色界」:這是連物質(色)的身體與住處都沒有,僅有心識,衆生就爲這心心法而系著。由于沒有物質,不占空間,所以不能說在那裏。但依禅定(生天的因業)來說,這是比色界四禅, 更高上的。無色界也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叁界諸天,共有二十八。

  天趣,是五趣中最福樂的,現在以四事來說。一、「身勝」:身體非常高大,最下的四王天,身長四分之一俱盧舍──合九十丈。八俱盧舍爲一逾繕那,依佛教說,一逾繕那即合華裏十六裏。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逾繕那,也就是身長二十五萬六千裏了。不但身材高大,身體的端嚴,也是人間所不及的 [P95] 。從前,佛弟難陀,娶妻名孫陀利,是當時唯一的美女。難陀出了家,還時時想念她。如來帶難陀到忉利天,見了天女,難陀就覺得:孫陀利簡直如瞎猕猴,再也不想她了!二、「壽」「勝」:天趣的壽命極長,最下的四大王衆天,壽長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歲。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大劫。在他的一生中,我們這個世界,大破壞而又成立,成立又破壞,就是八萬次了。這樣的長壽,真是求長生與永生的所不曾夢想的。叁、「樂勝」:欲天有種種的欲樂;色界從初禅到叁禅,不再有憂愁苦惱,都有微妙的禅樂。四禅以上,心境平和而安定,比起欲界的煩囂動亂,初禅到叁禅的喜樂沖動,真是幸福極了!四、「定」「勝」:空居的欲界天,也有些微定力。初禅以上,就是修四禅及四無色定的果報。一生天上,就長在報得的定中;定力盡了,他的壽命也盡了。從他的壽命悠久,可知色無色天的報得定果,是怎樣的殊勝了。總之,在叁界生死中,天趣實在是最福樂的!

  

  丙叁

  丁一: 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 [P96]

  人都是厭苦求樂的,都是不願墜落惡趣而願上生人天的。但這不會因我們的虛願而成功,要從止惡行善的行業中得來。如叁途的苦,人間的苦,欲天也有憂苦:這「諸苦」,都是「由」往昔的「惡業」而來。天上的福樂,人間樂,傍生與餓鬼的樂,甚至地獄中(除無間地獄)的些微樂感:種種「樂」報,無不「由善業」的積「集」中來。樂報與苦報,決定依于善惡的行業,所以惟有止惡行善,才能離苦而得樂。

  依善惡業而招感的「苦樂」報,不是永久的,是「隨」著「業」力的限量而終「盡」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見地。如能切實信解,那末如遭逢苦痛逆境,不會失望悲觀,因爲知道這是惡業所招感,而惡業的力量有限,苦果終于要過去的(就是淪墜地獄,也是會超脫的),何必爲苦痛而擾亂自己,應該努力修善,以求得當來的福樂。如遭逢喜樂順境,也不會得意忘形,驕奢放逸,因爲知道這是善業的果報;善業力是有限量的,福樂也是不久要過去的(生非想非非想天,還是不免墮落),怎麼可因喜樂而放逸。這譬如年逢荒歉,生活艱難 [P97] ,但這惟有努力耕耘,播種,施肥,灌水,去蟲。挨過了饑荒,新谷登場,就可得豐樂了。如年歲豐收,盡管倉廪充足,也惟有努力耕耘,播種,施肥,灌水,去蟲。因爲不這樣,坐吃山空,等到沒有可吃的時侯,那可就苦了。所以,依于深信業果的正見,厭苦而求樂,那不要管現況怎樣,而但知「修善宜積極」。能確立這不問現況如何,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觀,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見。

  

  丁二: 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一旦苦果臨,爾時複何爲?

  這是警策及時修善的論頌。「若」現「時」不墮八難,不是幼稚老耄,又不是殘廢顛狂,或者有知識,有能力,有資財,有權位,有名望,著實「能」修「行善」業,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如不知自愛,浪費光陰,「未」能努力修「作善業」,豈不可惜!現在的人身樂果,是過去善業所招感的,業力有限量,不能長此維持;既沒有行善,那末「一旦」老死到來,當然惡業成熟,「苦果臨」頭。試問:到「爾時」,「複」有「何」善可作「爲」呢!所以,人 [P98] 生應該趁早行善,不可等待,不可因循!

  

  甲一

  乙一

  丙一: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叁福行,願生佛陀前。

  依上來所說,知道應該努力行善,求得人天樂果。但在人乘天乘中,修學那一乘更好呢?什麼才是報生人天的善業呢?怎樣才能不爲人天福報所拘,或因作惡而墮落呢?本頌,就是解答這叁個問題。

  一、人乘與天乘,都是善報。依福報來說,天報比人報要勝妙得多。所以應該修人乘法,最好能修天乘法。可是,如上面所說,人有叁事,比諸天還強;佛出人間;諸天命終,也以人間爲樂土:在這適宜于修學佛法的立場,人間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貴!我們以人身來學佛,切不可羨慕天國的福樂,應該修學人乘正法。爲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當然依業受報,「得」到了可貴的「人」身。至于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爲了生天,並且不願生天,這樣的「修」行「天」法,由于願力,「不」致隨業力而報「生天」上。願力是不可思議的!不過,高深的天法(禅定 [P99] ),還是不修爲妙。恐怕願力不敵業力,爲業力所牽而上生天國,這就落于八難之中,成爲學佛的大障礙了。

  二、要修集人乘天乘的善業,才能得生人生天的樂果。生人生天的正業,佛說爲『叁福業』,就是布施,持戒,修定。所以惟有「勤修叁福」業「行」,才能得人天樂報。有些人,不明因果,不修正業,妄想生人生天。如祈求天帝,希望天帝能救度他,達到生天的目的。佛曾呵斥他們:不修善業而祈禱生天,猶如將大石投在大池中,而在池岸上禱告,希望大石能浮起來一樣(10)。古德曾說:『生天自有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然世間不知正因正果,不知正路修行,妄想求生人間天國的人,實在不少,真是可憐!

  叁、修集人天善法,怎麼能不爲人天福報所拘,或者因作惡而墮落呢?這只要發「願」求「生」人間,逢「佛陀」出世,能在佛「前」聞法修行就得了。如能生逢佛世,見佛聞法,就與佛有緣,與法有緣,與無量學佛法的師長道友有緣。不但熏集佛法善根,而且能廣結法緣。這樣,來生生在人間,當然會 [P100] 蒙師友的引導啓發,歸向叁寶,見佛聞法修行,又與佛法及無量學佛法的法侶有緣。這樣的展轉增上,功德增長,不會因作惡而失卻人身(人身而墮落,大多是不會歸依修學佛法)。而且善根增長,法器成熟,自然會由此而進入出世大乘法,爲佛道作階梯了。所以凡未能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的學衆,應勵行人乘正法,日日發願:『惟願叁寶慈悲攝受!願得生生世世,見佛聞法』。發此見佛聞法的正願,修人乘的正行,保證會不失人身,由此而進入佛道。

  

  丁一

  戊一: 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故佛爲衆生,先贊布施福。

  以下,解說叁種福業。先說布施福業:如來說法,不像我們現在,一開口就是了生死;生淨土;即有即空;即心即佛。對于一般衆生,如來總是先說:『說施,說戒,說生天(修定)法』(11)。如對此五乘共功德(人天善業),能信受奉行,又能透發出世善根,這才進說出世法門。在這叁福業中,如來又總是先說布施。這有著非常重要的道理,月稱菩薩頌(12),給予明確的開示出來。

  人類,要「依」衣食住行醫藥等必需的「資」生「具」,才能「得」到福 [P101] 「樂」。傍生中最低級動物,也要依資以爲生的食物,才能得生存的福樂。所以我們的福樂(樂是由生理所引發的樂受),不能離物質的資生具而存在;精神上的種種喜樂,一般也是要依此爲基礎。所以古人說:『倉廪足而後知禮義』,富庶而後興教化。這種物質生活的福樂,是衆生──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佛也從不曾反對人類這種物資欲樂的正當要求,而且是看爲首先的,適應衆生而說『永斷貧窮根本』的佛法。

  物質的資具,從何而來?世人但知勤勞工作,發展科學,這是但知當前的現緣,而不知往昔的宿業。佛說:「依」于物資的布「施」善業,所以「得」今生種種物質的「資具」。我們所有的物資,如藏而不用,一死(對自己)就等于零。如自己享用或浪費,也就從此沒有了。如將部分的物資,布施在福田中,就能感後世物資的福樂。布施功德有大小,福樂也就有差別。這等于將谷子播在田中,將來能得十倍百倍的果實。自然界的一切物資,是衆生共業所感的;又依往昔的業力,各攝取部分爲自己的而加工享…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