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14

  ..續本文上一頁用。業力所感的物資福報 [P102] ,雖需要現生的功力去采集,開發,製造;但如沒有施業,沒有物資,如貧乏地區,或缺乏某些物資,那一切現緣的功力,也就無法可施了。所以物質的福樂,實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業而來。

  這樣,物質的資生具,爲人生福樂所必需的,這是基本而首先的正當欲求。此資生具,依于布施的福業,所以,「佛爲衆生」說法,總是「先贊布施」的「福」報,勸人修集布施功德,以免來生的貧乏艱苦,影響事業的成辦,佛法的進修。如來先贊布施,是看清了物資的受用,是建立人間和樂,出世聖法的根本。如貧乏到無以爲生,那人間的和樂,出世法的修學,都無從說起了。

  

  戊二: 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別,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五乘共法的布施,著重在物資的布施。怎樣才算是布施?凡布「施」要有二大條件:一、「以舍」:自己對于該項物資,要有舍心──犧牲心。如被人借去而不能歸還;或遺失了;或勉強給予而沒有舍心,心痛不已,這都不能說是布施。二、「以利」:布施給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如以毒品 [P103] 施人,意圖毒害對方等,就不能說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定義是:甘心樂意的,犧牲自己的福樂來成就別人的福樂。布施的真精神,就是損己利人。無怪乎利他爲先的大乘法,布施功德有著重要的價值。

  布施的動機與對象是什麼?這也有二類。一、「由悲」:對人類的鳏寡孤獨,殘廢疾病;或者遭水火風等災害;或者受到兵燹;或如老牛的臨死乞命等。以同情的悲憫心而布施,近于現代所說的慈善救濟事業。二、「由敬」:對父母的孝養,尊長的供奉,叁寶的恭敬供養等,以尊敬心來布施,也含有報德的意味。此二類,布施的動機與對象各「別」。

  說到布施功德的勝劣,這要從叁方面來說。一、「心」不同:或悲憫與尊敬心深重;或悲敬淡薄;或者沒有悲憫與尊敬心,存心不同,那布施雖同,功德卻大有差別了。二、「田」不同:田是福田,就是布施種福的地方。如貧窮疾病等是悲田,父母叁寶等是敬田。敬田中,供養父母,勝于供養尊長。叁寶中,如供養初果聖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叁果:………菩薩不如佛。一切布 [P104] 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這是福田尊勝的緣故。悲田中,以可悲憫的程度來分別:如少壯不務正業,弄得衣食無著,這雖然可悲憫,當然不及殘廢老弱的可悲。叁、「事不同」:事是所布施的事物。如心同田同,那當然要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功德分勝劣」了。這叁項中,佛法還是以心爲重,所以貧人一錢一果的布施,不一定不如富人十萬百萬的功德呢!

  

  戊叁: 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

  布施功德的大小,是依動機,對象,及布施的事物而分的。所以有些不純的,不高尚的布「施」,「應」該避免,而修「如法」的布「施」。什麼是不純的,不高尚的,不合施福業的真意呢?略說七類「勿」可以的:一、「隨至」施:不能自動的發心布施,由于乞化的,募緣的逼上門來,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布施,心痛不舍。二、「怖」施:這是發覺到自己的財産,權位,生命,危急而難以保持,怕什麼都失去了,于是乎去布施,希望從布施功德中,得到現生消災延壽,逢凶化吉的果報。這種布施,是一般信徒常有的現象。叁、「 [P105] 報」恩施:因爲受了人的恩惠,所以現在以酬謝心去布施。這不可說是種福,而只是還債。有些人遇到不順利的環境,去向神佛許願。環境順利了,于是去酬謝布施,這都是不合標准的布施。四、「求報」施:在布施時,就希望別人報答他。甚至爲了希望他幫助,希望他爲我而獻身命,這才時時以隆重的禮物去布施,使他感激而爲自己出力。五、「習先」施;自己並無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或父母傳下來,每年總是布施叁寶;或布施慈善機關,因而沿習下來,照例行施。六、「希天」施:這是爲了求得天神的喜悅,獲得天神的護佑;或者希望上生天國而行施。七、「要名」施:爲了沽名,這才行施。有些,在大庭廣衆前,爲了面子,不能不慷慨的施舍。這種種布施,當然也有多少功德,但與佛法的布施真意義,到底是相去太遠了!應該出于深切的悲敬心,作如法的布施才是。

  

  丁二

  戊一: 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現在要說到持戒福業。布施,(主要)是犧牲身外的財物來利益衆生,是 [P106] 極有價值的德行,但還不是難得的。止惡行善,達到自心的清淨,爲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勝的,是戒了。戒是從「克」製自「己」的私欲中,達到世間能和樂善生的德行,就是從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盜戒,不是今日不盜,明日不盜,也不只是不盜張姓,王姓,而是從此以後,不盜取一切人,一切衆生的資具。所以持不盜戒,是對一切人,一切衆生的資財,給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從此以後,對一切異性,決不以誘惑、強暴等手段,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壞其貞操,破壞其家庭的和好。所以,佛贊五戒爲『五大施』,這種利他功德,實在比一般布施爲大,更有高上的價值。

  受持戒行,要克製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堅」毅的決心,「忍」受種種的考驗:忍受艱難困苦;忍受外來惡劣環境的誘惑,威脅,強迫;忍受內心的私欲而不讓他胡鬧,甚至要有『甯持戒而死,不毀戒而生』的決心。要這樣堅忍的克製情欲,克伏環境,才能「持」戒而保持「淨戒」,不致毀犯戒行;不 [P107] 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毀于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敗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製裁)。

  

  戊二

  己一

  庚一: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诳語,飲酒敗衆德,佛子應受持 。

  現在說叁類戒:五戒,八戒,十善戒,這是五乘共法的戒德。先說五戒。

  爲什麼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義,而只是羨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這雖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從佛說《阿含經》,《法句》,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製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衆生)的心情,經中稱爲『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如經上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據殺生而說),此爲我之所欣愛耶?若爲我所不喜愛,則我去破與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爲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爲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 [P108] 以己所不愛不快之法而害他』(13)!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耶稣也說過:『要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人與人間的正常道德,不難從這以己度他的意識獲得(但基督教的道德,是從愛神的前提中得來)。自己厭苦求樂,別人與我一樣,那怎可以奪他人的喜樂,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別人的喜樂,不救濟別人的苦痛?佛教『與樂拔苦』的慈悲,也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所以克製自己的情欲而持戒,不是別的,就是自通之法,本于慈悲而自願持戒的。這真是現(世)樂後亦樂的法行!

  五戒,是在家的善男(優婆塞)善女(優婆夷)所應持的戒律,稱爲『近事』(優婆的義譯)戒。這雖然是家庭本位的戒德,但戒德的基本原理,徹上徹下,就是菩薩戒,也沒有例外,不過更徹底,更清淨而已。五戒,都是本于『以已度他情』的。一、「莫殺」,是不殺生戒。無論是自己動手,或使他人去殺(同意他人去殺也有罪),斷了衆生命,就是殺生。不過不存心的誤殺,雖要負有責任,但不成重罪。在殺害衆生中,當然是殺人的罪業最重。「莫行 [P109] 杖」,是禁止以刀杖瓦石等傷害衆生;傷害,雖還沒有構成殺罪,但是殺的流類,不過罪輕一些。二、「勿盜」,是不與取戒。無論是國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凡有所系屬的(有主的)一切物資,如不得對方同意,加以竊取,強奪,霸占,吞沒,就犯了盜戒。依佛法,不能以饑餓,疾病,或者孝養父母,供給妻兒等理由來盜取,盜取的一律成罪。叁、「勿邪淫」,是不邪淫戒。如男女同意,得保護人的同意,不違反國法,經當時公認的婚儀而結爲夫婦;這種夫婦的正淫,爲家庭組成的要素,子孫延續所必要,是正當的,無罪的。反之,在家士女,即使取得對方的同意,而爲佛法所不許(如受八關齋戒時),國法所不容,或爲親屬保護人所不同意,都屬于邪淫,而爲佛教在家信衆所應戒除的。因爲這不但傷害對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壞家庭和樂,擾亂社會秩序的惡行。四、「勿作虛诳語」,是不妄語戒。爲了自己的利益,親族友朋的利益,或使怨敵受害,而作不盡不實的妄語。不知道的說知道,知道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沒有,沒有的說有;是的說不是,不是的說是。因此虛诳的語言,使自 [P110] 己或親屬得益,使別人受害,是犯了嚴重的妄語罪。其它的妄語,有罪而輕一些。

  上面四戒,稱爲性戒,其本身就是罪惡;無論受戒不受戒,都是犯罪的。不但佛法所不許(不過佛法更徹底),國法也是要製裁的。五、勿「飲酒」,是不飲酒戒。凡是能使人亂性的,就名爲酒,絕對飲不得。雖然有些人說,飲酒于健康有益。但從佛法看來,可說一無是處。一、飲酒能亂性,每是不能自製的。醉了,不但誤事,而且平時不能說不能做的惡行,都會做出來。律記載有:一位佛弟子,本來持律謹嚴,爲了飲酒醉了,同日犯了殺盜淫妄四重罪。所以說:「敗衆德」。其實,不但佛法中功德,就是世間的家庭幸福,朋友友誼,事業資財,也每因飲酒而破壞了。二、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顛倒無知。而飲酒使人陷于迷亂…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