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14

  ..续本文上一页用。业力所感的物资福报 [P102] ,虽需要现生的功力去采集,开发,制造;但如没有施业,没有物资,如贫乏地区,或缺乏某些物资,那一切现缘的功力,也就无法可施了。所以物质的福乐,实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业而来。

  这样,物质的资生具,为人生福乐所必需的,这是基本而首先的正当欲求。此资生具,依于布施的福业,所以,「佛为众生」说法,总是「先赞布施」的「福」报,劝人修集布施功德,以免来生的贫乏艰苦,影响事业的成办,佛法的进修。如来先赞布施,是看清了物资的受用,是建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如贫乏到无以为生,那人间的和乐,出世法的修学,都无从说起了。

  

  戊二: 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别,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五乘共法的布施,着重在物资的布施。怎样才算是布施?凡布「施」要有二大条件:一、「以舍」:自己对于该项物资,要有舍心──牺牲心。如被人借去而不能归还;或遗失了;或勉强给予而没有舍心,心痛不已,这都不能说是布施。二、「以利」:布施给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如以毒品 [P103] 施人,意图毒害对方等,就不能说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定义是:甘心乐意的,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布施的真精神,就是损己利人。无怪乎利他为先的大乘法,布施功德有着重要的价值。

  布施的动机与对象是什么?这也有二类。一、「由悲」:对人类的鳏寡孤独,残废疾病;或者遭水火风等灾害;或者受到兵燹;或如老牛的临死乞命等。以同情的悲悯心而布施,近于现代所说的慈善救济事业。二、「由敬」:对父母的孝养,尊长的供奉,三宝的恭敬供养等,以尊敬心来布施,也含有报德的意味。此二类,布施的动机与对象各「别」。

  说到布施功德的胜劣,这要从三方面来说。一、「心」不同:或悲悯与尊敬心深重;或悲敬淡薄;或者没有悲悯与尊敬心,存心不同,那布施虽同,功德却大有差别了。二、「田」不同:田是福田,就是布施种福的地方。如贫穷疾病等是悲田,父母三宝等是敬田。敬田中,供养父母,胜于供养尊长。三宝中,如供养初果圣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三果:………菩萨不如佛。一切布 [P104] 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这是福田尊胜的缘故。悲田中,以可悲悯的程度来分别:如少壮不务正业,弄得衣食无着,这虽然可悲悯,当然不及残废老弱的可悲。三、「事不同」:事是所布施的事物。如心同田同,那当然要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功德分胜劣」了。这三项中,佛法还是以心为重,所以贫人一钱一果的布施,不一定不如富人十万百万的功德呢!

  

  戊三: 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布施功德的大小,是依动机,对象,及布施的事物而分的。所以有些不纯的,不高尚的布「施」,「应」该避免,而修「如法」的布「施」。什么是不纯的,不高尚的,不合施福业的真意呢?略说七类「勿」可以的:一、「随至」施:不能自动的发心布施,由于乞化的,募缘的逼上门来,不好意思拒绝而勉强布施,心痛不舍。二、「怖」施:这是发觉到自己的财产,权位,生命,危急而难以保持,怕什么都失去了,于是乎去布施,希望从布施功德中,得到现生消灾延寿,逢凶化吉的果报。这种布施,是一般信徒常有的现象。三、「 [P105] 报」恩施:因为受了人的恩惠,所以现在以酬谢心去布施。这不可说是种福,而只是还债。有些人遇到不顺利的环境,去向神佛许愿。环境顺利了,于是去酬谢布施,这都是不合标准的布施。四、「求报」施:在布施时,就希望别人报答他。甚至为了希望他帮助,希望他为我而献身命,这才时时以隆重的礼物去布施,使他感激而为自己出力。五、「习先」施;自己并无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或父母传下来,每年总是布施三宝;或布施慈善机关,因而沿习下来,照例行施。六、「希天」施:这是为了求得天神的喜悦,获得天神的护佑;或者希望上生天国而行施。七、「要名」施:为了沽名,这才行施。有些,在大庭广众前,为了面子,不能不慷慨的施舍。这种种布施,当然也有多少功德,但与佛法的布施真意义,到底是相去太远了!应该出于深切的悲敬心,作如法的布施才是。

  

  丁二

  戊一: 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现在要说到持戒福业。布施,(主要)是牺牲身外的财物来利益众生,是 [P106] 极有价值的德行,但还不是难得的。止恶行善,达到自心的清净,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胜的,是戒了。戒是从「克」制自「己」的私欲中,达到世间能和乐善生的德行,就是从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盗戒,不是今日不盗,明日不盗,也不只是不盗张姓,王姓,而是从此以后,不盗取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具。所以持不盗戒,是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财,给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从此以后,对一切异性,决不以诱惑、强暴等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其贞操,破坏其家庭的和好。所以,佛赞五戒为『五大施』,这种利他功德,实在比一般布施为大,更有高上的价值。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坚」毅的决心,「忍」受种种的考验:忍受艰难困苦;忍受外来恶劣环境的诱惑,威胁,强迫;忍受内心的私欲而不让他胡闹,甚至要有『宁持戒而死,不毁戒而生』的决心。要这样坚忍的克制情欲,克伏环境,才能「持」戒而保持「净戒」,不致毁犯戒行;不 [P107] 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毁于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败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戊二

  己一

  庚一: 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 。

  现在说三类戒:五戒,八戒,十善戒,这是五乘共法的戒德。先说五戒。

  为什么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义,而只是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从佛说《阿含经》,《法句》,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 [P108] 以己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13)!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耶稣也说过:『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但基督教的道德,是从爱神的前提中得来)。自己厌苦求乐,别人与我一样,那怎可以夺他人的喜乐,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别人的喜乐,不救济别人的苦痛?佛教『与乐拔苦』的慈悲,也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所以克制自己的情欲而持戒,不是别的,就是自通之法,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的。这真是现(世)乐后亦乐的法行!

  五戒,是在家的善男(优婆塞)善女(优婆夷)所应持的戒律,称为『近事』(优婆的义译)戒。这虽然是家庭本位的戒德,但戒德的基本原理,彻上彻下,就是菩萨戒,也没有例外,不过更彻底,更清净而已。五戒,都是本于『以已度他情』的。一、「莫杀」,是不杀生戒。无论是自己动手,或使他人去杀(同意他人去杀也有罪),断了众生命,就是杀生。不过不存心的误杀,虽要负有责任,但不成重罪。在杀害众生中,当然是杀人的罪业最重。「莫行 [P109] 杖」,是禁止以刀杖瓦石等伤害众生;伤害,虽还没有构成杀罪,但是杀的流类,不过罪轻一些。二、「勿盗」,是不与取戒。无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凡有所系属的(有主的)一切物资,如不得对方同意,加以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就犯了盗戒。依佛法,不能以饥饿,疾病,或者孝养父母,供给妻儿等理由来盗取,盗取的一律成罪。三、「勿邪淫」,是不邪淫戒。如男女同意,得保护人的同意,不违反国法,经当时公认的婚仪而结为夫妇;这种夫妇的正淫,为家庭组成的要素,子孙延续所必要,是正当的,无罪的。反之,在家士女,即使取得对方的同意,而为佛法所不许(如受八关斋戒时),国法所不容,或为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于邪淫,而为佛教在家信众所应戒除的。因为这不但伤害对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坏家庭和乐,扰乱社会秩序的恶行。四、「勿作虚诳语」,是不妄语戒。为了自己的利益,亲族友朋的利益,或使怨敌受害,而作不尽不实的妄语。不知道的说知道,知道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是的说不是,不是的说是。因此虚诳的语言,使自 [P110] 己或亲属得益,使别人受害,是犯了严重的妄语罪。其它的妄语,有罪而轻一些。

  上面四戒,称为性戒,其本身就是罪恶;无论受戒不受戒,都是犯罪的。不但佛法所不许(不过佛法更彻底),国法也是要制裁的。五、勿「饮酒」,是不饮酒戒。凡是能使人乱性的,就名为酒,绝对饮不得。虽然有些人说,饮酒于健康有益。但从佛法看来,可说一无是处。一、饮酒能乱性,每是不能自制的。醉了,不但误事,而且平时不能说不能做的恶行,都会做出来。律记载有:一位佛弟子,本来持律谨严,为了饮酒醉了,同日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所以说:「败众德」。其实,不但佛法中功德,就是世间的家庭幸福,朋友友谊,事业资财,也每因饮酒而破坏了。二、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颠倒无知。而饮酒使人陷于迷乱…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