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15

  ..续本文上一页颠倒状态;饮酒成习,对于正念正知,是大障碍。有些人,因为常在醉乡,生下儿女来,也精神失常,或者患着严重的白痴症。所以,饮酒虽似乎并非罪恶,而实是障碍智慧,败坏众德的罪魁。所以不但前四戒, [P111] 「佛子」也「应」该谨严的「受持」不饮酒戒,以护持德行,并进而趣向以慧为本的出世法门。

  

  庚二: 五戒尽形寿,众福之所归。

  上来所说的「五戒」,是优婆塞与优婆夷应持的净戒。归依时,自愿说:『尽形寿归依佛法僧』;所以五戒,也要「尽形寿」受持。归依是志向三宝的信愿,受五戒是归向三宝的实行。归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说假名优婆塞,假名优婆夷,实只是假名归依而已。归依时说:『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这就是誓愿受戒。戒是本于慈悲的自通法,所以以不杀生──护生为本;不盗,不邪淫等,都是护生的分别说明。有人译『护生』为『舍生』,更明显的是举五戒中不杀生戒为例(受戒时,不一定要说明一切戒条,受比丘戒也如此)。所以归依后再受五戒,不过分别戒相而已。真诚的归依三宝,是不会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无行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实信仰的明证,算不得圆满的优婆塞。然如来大慈,觉到在家士女的习染深重,一时不容易清净的全部受持;如 [P112] 严格了,反而会不敢来亲近三宝,所以又随各人能持的多少,说有一分(持一戒的)优婆塞,少分(持二戒的)优婆塞,多分(持三戒四戒的)优婆塞,满分(持五戒)优婆塞──四类。所以在归依三宝的在家弟子中,以能持五戒清净的为上上。

  受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那可说是「众福之所归」;如得了摩尼宝,一切珍宝都会来归集一样。由于持戒,现生不犯国法,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欢喜,天龙护持。邪恶的鬼神,退避都来不及,所以事事吉祥。持戒的,不作一切罪恶,心地清净,报生人间天上;也可为定慧所依,引发出世功德。五戒的功德,实在说不尽!

  

  庚三: 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净戒的第二类,是八支斋戒,也叫近住戒。八支戒是: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五支,与五戒相同;但不淫戒,在受戒的期限内,就是夫妇的正淫,也绝对禁止,与出家人相同,所以但说 [P113] 不淫。六、不香华鬘严身,歌舞观听(或分为二支),是不得涂脂抹粉插花,及严丽贵重的首饰;歌舞是不能看不能听的,当然自己也不可作。七、不得坐卧高广严丽的床座。八、不得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后三戒,与出家人相同。八戒中的不非时食,名为斋。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非常钦慕。所以佛制八戒,为在家弟子的「加行」,一「日」一「夜」持「戒」。这是「随顺出离」行「者」──阿罗汉等,学习谨严淡泊的出家生活。受此戒的,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所以叫近住戒。五戒是终身持的,但到底是在家的德行,所以短期来学习出家行,受此八戒。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银戒,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弥戒了。

  八支斋戒,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一般都在六斋日──每月(旧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是印度习俗布施修善的日子。这一天早上,大抵到寺院里来,请阿阇黎传授这日夜戒。当天持戒,不得毁犯,到了明日天光,东方发白,就宣告完毕。下次要持戒,再来请师长传授。在家人, [P114] 不可能长期过着出家生活,所以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但有的以为:不必限定一日一夜,随受戒人的发心,三日、五日、一月,都没有不可以的。

  比起五戒来,八支斋戒要精严得多。但五戒终身受持,也自有胜过八支斋戒的地方。所以五戒与八戒的功德,随持戒的受持情况而定,很难说谁优谁劣。还有,五戒为在家弟子的正常戒行;进一步的学习出家生活,才偶尔受持八支斋戒。但也有不能终身受持五戒,却发心短期修此八支斋戒。虽属例外,但佛法以导人向善为主,所以也认为可以。

  

  己二: 不杀盗邪淫,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离贪瞋邪见。诸善之根本,佛说十善业,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净戒第三,十善业也称十善戒。在如来制订的律仪──有授受仪式的律仪中,并无十善业。但依《华严经》「十地品」,《优婆塞戒经》等,《入中论》,《摄波罗蜜多论》等,同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为主要的德行,与五戒并称。佛法中,戒与律仪,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无论 [P115] 是自誓受,从师受,都是戒,根本为十善业。依据修学者环境,根性,制订不同的应守规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种律仪(摄尽声闻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仪。所以在这戒福业中,再说德行根本的十善业。

  十善业,分身口意三类。身善业有三:「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与五戒的前三相同。语善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与五戒同。不两舌是: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是: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如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等。不绮语是:不说无意义语,如诲盗诲淫,情歌艳曲,说笑搭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这不但浪费时光,而且有害身心。十善业的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人类以语言而传达彼此的情意,如人与人间,尽是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试问人类的和乐──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何说起?语言的传达,虽说『人口快如风』,到底还不易传播。自从有了文字,就能传远传 [P116] 久;加上近代发明的电话,电视等,这一世界的人类意识,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满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黄色黑色等),我们现在正进入这样的世界。宣传建设人类的永久和平,而违反人类的正常德行,真是缘木而求鱼了!意善业有三:「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离贪欲是:对于他人的财物,妻室(丈夫),权位,不起贪恋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财等计划,自己安分知足,离贪欲心。离瞋恚是:对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离邪见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诸善」业,原是极多的,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所以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在大乘法中,这是菩萨戒;也是声闻,缘觉,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说:「人天善所依」止,「三乘圣法」由之而成「立」。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如《海龙王经》说: [P117] 『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14)。又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15)。

  

  丁三

  戊一: 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现在再说修定福业。有人以为:布施是积极的利他的善行;持戒仅是克己的消极的德行;修定,这有什么福善可说呢?不知道佛法以『自净其意』为关捩,而在世间法中,惟有修定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凡是德化的政治,德化的宗教,论究到德行的根本,就不能不探究到内心。如儒者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这非修身不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还要从『致知』,『诚意』,『正心』中做去。根本而彻底的问题,在自己的内心。定心清净而没有染污的扰乱,这还不能说是善吗?这是更可贵的德行!如大学的『知止而后能定』,到『安而后能得』,便是世间修定福业的内心过程 [P118] 。为什么要修定?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认为这个罪恶的现实人间,有两大症结,非修定不能对治。一、「欲乐」:人类对于物质的欲乐,适合自己情意的色声香味触,及男女的欲乐,都是贪恋不舍的。现在的欲乐,耽着不舍。过去的欲乐,念念不忘。未来的欲乐,盲目的追求着。这些欲乐,没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忧苦得了不得!试想:人间的一切问题── 社会,经济,政治等一切,那一样不是为了大家的贪求欲乐而存在。欲乐是「不可着」的,如刀头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着是割舌的苦恼。二、「散乱」:人心是散乱的,比猴子的躁动还厉害若干倍。由于内心的散乱,情意容易冲动,认识不能明确(散乱重的,连世间学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一味随着环境而转动。散乱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修定才能不受欲乐的系缚,不为散乱所娆乱,心地明净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但修习禅定,不可不先有两项准备,否则可能会弊多于利。一、「依」于 [P119] 「慈」心:修定,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延寿长生,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如聚众作乱等。二、「住」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

  在未修前,应确信:在世间法中,「修定」是「最为」安「乐」的。世间乐,莫过于五欲之乐,男女淫乐是最胜了,但比起定乐来,简直不可比拟。定中的喜乐,彻骨彻髓,『周遍浃洽』,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大水遍满一样。如能确切信解,…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