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定能引发世间无比的喜乐,那在修习时,就能不系恋外物的欲乐,持之以恒,不断不懈的修去。
戊二: 调摄于三事,心一境名定。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说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调摄身心。「调」是调伏,调柔,人心如!6浍 [P120] 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贴温柔,随自己的意欲而转,所以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调又是调和,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到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调摄的对象,有「三事」 ──身,息,心,如《小止观》等说。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调息──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也不可动形,似有似无,但也要渐习而成,不可过急。调心,使心系念缘中,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关系,以心为主,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心息相依,而达定境。
要修习怎样才算得定呢?能达到「心一境」性,就「名」为「定」。定在梵语,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扬掉举,不低沉惛昧。持是摄持一心,不使散乱。初习定时,系念一境,顿时妄想纷飞,不易安住。念如绳 [P121] 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转,久之妄念渐息;再进,仅偶尔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发起身心轻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种种阶段,由浅入深,即平常所说的四禅八定。现在作一部分的说明。一、约分别来说──「渐离于分别」。众生心都是有分别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断的改变所缘,就是不断的更易行解。习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续,『安住明显』──心是极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觉,便以为心无分别了。不知道深入初禅,还是心有分别(不易缘,不易解);还有粗分别的寻(考虑),细分别的伺,所以叫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到二禅中间,得中间禅,这才不起粗分别,名为无寻有伺三摩地。到二禅,连细分别也没有了,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到此境界,虽有自性分别,不再有概念分别,所以也就不会引发语言了(语言是内心寻伺的声音化)。到三禅,直觉得内心平等清净,所以说:『内等净,正念正知』,但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为心无分别而证得心体本净了。不过约世间法说,二禅以上, [P122] 就可说超越寻思的无分别定了。
二、约情绪来说──「苦乐次第尽」。在这欲界,有从生理而引发的苦受,从心理引起的忧受。一到初禅,从欲乐烦动而来的忧苦,不会再起了。那时,由于出离欲乐而生起喜乐:喜是内心的喜悦,乐是(身心的)轻安。到了二禅,虽同样的有喜乐,但那是『定生喜乐』,不像初得离欲而生的那样冲动。然喜悦到底是跃动的,所以进入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喜悦也没有了。此定的乐受,到达了世间乐的顶点。所以形容极乐,每说『如人第三禅乐』。当然,这是不能与解脱烦恼的『离系乐』相比的。到第四禅以上,乐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静的舍受。这比起有冲动性的喜乐来,实在是更高的福乐!
戊三: 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
说到定法的浅深阶段,先是「四」根本「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禅是梵语,静虑的意思,比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别重视此禅的。四禅以上,有「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 [P123] 处。四空处,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却反而昧劣。四禅四空处,总称八定。这是世间共的,外道也能修得。约定力浅深来说,这是定的由浅而深的全貌。
「慈等」,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慈是愿人得乐;悲是怜悯众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乐;舍是心住平等,不偏爱亲人,也不偏恨怨敌。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习四无量定(但喜无量,限于初二禅)。为什么叫无量?修习时,或慈或悲等,先观亲人,后观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一国,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众生,充满慈悲喜舍心,而愿众生得乐离苦等。缘十方无量众生,能得无量福报,所以名为无量。佛说的修定福业,多为在家人说,就着重此四无量。如此存心,念念不失,与儒家的仁,耶教的博爱,有相通处。这本是共世间的,人间的至德,往生天国的法门。
「佛说」的这些「诸定法」,要依着「次第而」一步步「修习」。由初禅而二禅,二禅而三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不能躐等的;不过修习纯熟 [P124] 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而修。
丙三: 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上面说:『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在这人天乘的法行中,想依人身而渐向佛道,应多修什么呢?应重于持戒。因为世人的修集「布施」福业,「多」不能如法,多「杂」有烦恼「染」污。不论施福怎样广大,如不修戒行,那连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傍生,饿鬼,阿修罗中享痴福,前途万分危险。修「禅定」,当然是殊胜的,但在修行时,厌离五欲,或者隐遁山林,专重自己的定乐,走「向独善」的途径。等到报生二禅以上,都是独往独来的。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是不大相应的。所以希望来生不失人身,并能「依人」身而渐「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为宗要」。初学菩萨的,名十善菩萨,也是着重十善行的。
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间;即使贫穷,也不一定障碍学佛。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广大福业,那更好了。同样的,如有戒而没有定,不失人身,有 [P125] 戒而深修定法,反而会上生长寿天,成为学佛的大障碍。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应以戒行为主,就是重视人间的道德,健全人格。在这戒行的基础上,应随分随力来布施。如想修定法,应修四无量定,因为这与利益众生的出世大乘法,有着密接相通的地方。
乙二
丙一: 心性怯畏者,佛说应修念。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 。
有些人,心性怯弱,多有种种的怖畏。如夜晚独行,或个人独住静室时,怕神怕鬼。又有怕病的,怕死的,怕死后堕落的。内心充满忧愁变悔,弄得苦恼不堪。像这些「心性怯」弱怖「畏」的,「佛说应修」六「念」法门。念是「系念」,忆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转。念是习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乱,浅的也能念念相续。什么是六念呢?一、念「佛」的相好庄严;智德,恩德,断德等功德。二、念佛的正「法」,是清凉能得解脱的。如能受持奉行,什么时候都能通达证知。三、念声闻「僧」的四双八辈,有戒,定,慧,解 [P126] 脱,解脱知见等功德,是世间福田。又念菩萨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这是系念三宝功德,自己归向三宝,为三宝所摄受护持;自心安住三宝的清净威德中,便能离恶觉,离欲染,也就能离去忧悔怖畏了。经中比喻说:如帝释与阿修罗作战,帝释的部属,那伽、夜叉等,望见了帝释幢(等于帝释的帅旗),就会勇气百倍。众生如正念三宝功德,深信自己为三宝所摄受护持,心得安定,那还有什么畏怯呢?
四、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净「戒」。五、自己忆念到,曾在福田中,修习如法清净的布「施」。六、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宝庄严,胜妙福乐的欲界「天」报。怕病怕死怕堕落,经中多教修此六念。人不能无病,不能不死,如曾修功德,来生会好过现在,那等于出黑暗而入光明;走出茅屋而进入华堂大厦;免去低级职务而调升高级职务。如能如此忆念,那欢喜庆贺都来不及,还会忧怖吗?其实值得怖畏的,不是老死到来,而是没有修习归依施戒等功德,空过了一生。 [P127]
系念三宝功德,从归信三宝而来。如极乐世界,也还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圆满的归依三宝,也就会正念三宝。无论是系念三宝功德,忆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发坚定的信解。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
丙二: 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
或者觉得: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弥勒佛还没有来,无论是修六念,或礼佛念佛,总要有一特定的佛,为我们的归依处,才能信向坚定,佛与我们特别有缘,才能护持我们,不会退堕。这虽然是对于三宝功德,因果定律,还缺乏深彻的信解,但也确是众生的常情。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此曾经说有「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弥勒「净土」的法门。弥勒菩萨,为释迦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现在生于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别区,称为兜率内院。凡是当来 [P128] 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里;从前释迦佛,也是这样的。兜率内院,是一清净庄严的净土,弥勒菩萨经常在那里,为无量大众说法。过了一个时期,弥勒菩萨要来这南阎浮提成佛;那时我们这个世界,早已转为净土了。在这弥勒的人间净土中,三会龙华,化度无量众生。所以如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就能见弥勒菩萨;将来又随佛下生人间,见佛闻法,这当然会向上胜进,还忧什么堕落呢?释迦佛慈悲的开示,出于《弥勒下生成佛》,及《弥勒菩萨上生经》等。
往生弥勒净土「法门」,比起十方世界的其它净土,真是「最」为「希有」,最为稳当!这可以从三点去说。一、「近」:弥勒现生兜率天,将来到我们人间来,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论地点是很近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