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定能引發世間無比的喜樂,那在修習時,就能不系戀外物的欲樂,持之以恒,不斷不懈的修去。
戊二: 調攝于叁事,心一境名定。漸離于分別,苦樂次第盡。
說到修習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6浍 [P120] 悷的劣馬,不堪駕禦;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調攝的對象,有「叁事」 ──身,息,心,如《小止觀》等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調心,使心系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叁者有相互關系,以心爲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要修習怎樣才算得定呢?能達到「心一境」性,就「名」爲「定」。定在梵語,是叁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惛昧。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初習定時,系念一境,頓時妄想紛飛,不易安住。念如繩 [P121] 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轉,久之妄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發起身心輕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種種階段,由淺入深,即平常所說的四禅八定。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一、約分別來說──「漸離于分別」。衆生心都是有分別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斷的改變所緣,就是不斷的更易行解。習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續,『安住明顯』──心是極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覺,便以爲心無分別了。不知道深入初禅,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叁摩地。初禅到二禅中間,得中間禅,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爲無尋有伺叁摩地。到二禅,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叁摩地。到此境界,雖有自性分別,不再有概念分別,所以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到叁禅,直覺得內心平等清淨,所以說:『內等淨,正念正知』,但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爲心無分別而證得心體本淨了。不過約世間法說,二禅以上, [P122] 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了。
二、約情緒來說──「苦樂次第盡」。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憂受。一到初禅,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于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到了二禅,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沖動。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人第叁禅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系樂』相比的。到第四禅以上,樂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靜的舍受。這比起有沖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戊叁: 四禅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說到定法的淺深階段,先是「四」根本「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禅是梵語,靜慮的意思,比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此禅的。四禅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 [P123] 處。四空處,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卻反而昧劣。四禅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的,外道也能修得。約定力淺深來說,這是定的由淺而深的全貌。
「慈等」,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衆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于初二禅)。爲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衆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願衆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衆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爲無量。佛說的修定福業,多爲在家人說,就著重此四無量。如此存心,念念不失,與儒家的仁,耶教的博愛,有相通處。這本是共世間的,人間的至德,往生天國的法門。
「佛說」的這些「諸定法」,要依著「次第而」一步步「修習」。由初禅而二禅,二禅而叁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不能躐等的;不過修習純熟 [P124] 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而修。
丙叁: 布施多雜染,禅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爲宗要。
上面說:『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在這人天乘的法行中,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應多修什麼呢?應重于持戒。因爲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多」不能如法,多「雜」有煩惱「染」汙。不論施福怎樣廣大,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傍生,餓鬼,阿修羅中享癡福,前途萬分危險。修「禅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禅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于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衆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所以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爲宗要」。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著重十善行的。
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同樣的,如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有 [P125] 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爲學佛的大障礙。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爲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爲這與利益衆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乙二
丙一: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
有些人,心性怯弱,多有種種的怖畏。如夜晚獨行,或個人獨住靜室時,怕神怕鬼。又有怕病的,怕死的,怕死後墮落的。內心充滿憂愁變悔,弄得苦惱不堪。像這些「心性怯」弱怖「畏」的,「佛說應修」六「念」法門。念是「系念」,憶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念是習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什麼是六念呢?一、念「佛」的相好莊嚴;智德,恩德,斷德等功德。二、念佛的正「法」,是清涼能得解脫的。如能受持奉行,什麼時候都能通達證知。叁、念聲聞「僧」的四雙八輩,有戒,定,慧,解 [P126] 脫,解脫知見等功德,是世間福田。又念菩薩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這是系念叁寶功德,自己歸向叁寶,爲叁寶所攝受護持;自心安住叁寶的清淨威德中,便能離惡覺,離欲染,也就能離去憂悔怖畏了。經中比喻說:如帝釋與阿修羅作戰,帝釋的部屬,那伽、夜叉等,望見了帝釋幢(等于帝釋的帥旗),就會勇氣百倍。衆生如正念叁寶功德,深信自己爲叁寶所攝受護持,心得安定,那還有什麼畏怯呢?
四、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淨「戒」。五、自己憶念到,曾在福田中,修習如法清淨的布「施」。六、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寶莊嚴,勝妙福樂的欲界「天」報。怕病怕死怕墮落,經中多教修此六念。人不能無病,不能不死,如曾修功德,來生會好過現在,那等于出黑暗而入光明;走出茅屋而進入華堂大廈;免去低級職務而調升高級職務。如能如此憶念,那歡喜慶賀都來不及,還會憂怖嗎?其實值得怖畏的,不是老死到來,而是沒有修習歸依施戒等功德,空過了一生。 [P127]
系念叁寶功德,從歸信叁寶而來。如極樂世界,也還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圓滿的歸依叁寶,也就會正念叁寶。無論是系念叁寶功德,憶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深信叁寶的攝護,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堅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憂悔的「陰暗」,「一」下子就會立「時」消「失」了。
丙二: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見佛時聞法,何憂于退墮 ?
或者覺得:釋迦牟尼佛已涅槃,彌勒佛還沒有來,無論是修六念,或禮佛念佛,總要有一特定的佛,爲我們的歸依處,才能信向堅定,佛與我們特別有緣,才能護持我們,不會退墮。這雖然是對于叁寶功德,因果定律,還缺乏深徹的信解,但也確是衆生的常情。釋迦佛大慈大悲,爲此曾經說有「正念彌勒尊,求生彼」彌勒「淨土」的法門。彌勒菩薩,爲釋迦佛法會中,親蒙授記的此土未來佛。現在生于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別區,稱爲兜率內院。凡是當來 [P128] 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裏;從前釋迦佛,也是這樣的。兜率內院,是一清淨莊嚴的淨土,彌勒菩薩經常在那裏,爲無量大衆說法。過了一個時期,彌勒菩薩要來這南閻浮提成佛;那時我們這個世界,早已轉爲淨土了。在這彌勒的人間淨土中,叁會龍華,化度無量衆生。所以如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就能見彌勒菩薩;將來又隨佛下生人間,見佛聞法,這當然會向上勝進,還憂什麼墮落呢?釋迦佛慈悲的開示,出于《彌勒下生成佛》,及《彌勒菩薩上生經》等。
往生彌勒淨土「法門」,比起十方世界的其它淨土,真是「最」爲「希有」,最爲穩當!這可以從叁點去說。一、「近」:彌勒現生兜率天,將來到我們人間來,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論地點是很近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