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像十方的其它淨土,總是要過多少佛土。論時間,來生生兜率內院,不太長久,就回到人間來。不像往生其它淨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來娑婆。二、容「易」:兜率淨土與將來的人間淨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歸依叁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像往生 [P129] 其它淨土,非要『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就是定,這是不太容易的。叁、「普及」:往生彌勒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就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在兜率淨土及當來的人間淨土,彌勒尊是普應衆機,說人天法,說二乘法,說菩薩法,人人能稱機得益。在見佛聞法的過程中,向上增進,漸化人天根性爲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爲大乘根性,同歸佛道。這不像其它淨土,連『二乘種』姓都『不』能往『生』,還能應人天根性嗎?所以彌勒淨土,才是名符其實的叁根普被,廣度五姓的法門。
有人說:現在往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佛涅槃後,如還沒有了脫生死,那我們要怎麼辦呢(又怕不能見佛聞法而退墮了)!不知釋迦佛慈悲,將我們交與當來下生的彌勒佛。佛佛道同,難道彌勒佛不會開示我們,親近當來佛嗎?有人說:上面說『修天不生天』,怎麼又說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欲界天,尤其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經常見(未來)佛,聞法,修行,當然不妨往生。有人說:爲什麼不提倡往生彌陀淨土呢?要知 [P130] 道,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大乘的不共淨土,一般的聲聞佛教,就不信不知。這要到大乘法中去說,現在是說貫徹始終的五乘共法。有人說:從前修學彌勒法門的師子覺,發願求生兜率內院,結果生在外院,享受欲樂;往生兜率淨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宏傳彌勒法門的,真谛,玄奘叁藏,以及無著,世親的傳記中,都沒有此種記載,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
總之,學佛的不論何種根性,只要能以歸敬叁寶,如法布施,清淨持戒功德,發願回向彌勒淨土,在「見佛」而時「時聞法」的修行過程中,保證向上勝進,「何」必「憂」慮「退墮」呢!所以,敬請真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注【3-001】《雜阿含經》卷二八(「大正」卷二.二0四頁下)。
注【3-002】《後漢書》「範滂傳」。 [P131]
注【3-003】《法句經》卷上(「大正」卷四.五六五頁上)。
注【3-004】《中阿含經》卷叁《鹽喻經》(「大正」卷一.四叁叁頁上──中)。
注【3-005】原文待考。《法句經》卷叁:「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祯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大正」卷四.五六四頁下),與此文相近。
注【3-006】《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卷二.二叁七頁中──下)。
注【3-007】《莊子》「養生主」。
注【3-008】《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叁引論(五0頁下)。
注【3-009】《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六九頁下)。
注【3-010】《中阿含經》卷叁(「大正」卷一.四四0頁上)。
注【3-011】《中阿含經》卷六(「大正」卷一.四六0頁中)。
注【3-012】《入中論》卷一(一二頁下)。
注【3-013】《相應部Sam!yutta-Nika^ya》五五「預流相應」(「南傳」卷一六下.二叁六頁)。
注【3-014】《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引論(六六頁下──六七頁上)。
注【3-015】《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引論(六七頁上)。 [P133]
第四章 叁乘共法
叁乘共法,是出世間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備人天功德,沈淪在叁惡道中,當然不能發心了脫生死。即使現生人間,如作惡多端,無慚無愧,害人害世,喪失了人性;連做一平常人都不成,還會發心了生死嗎?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學出世間的叁乘共法。五乘共法,上面已說過了,現在來敘述叁乘共法。
甲一
乙一
丙一: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于解脫道。
出世間的叁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世間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徹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間──衆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間徹底是苦的,才會引發出離心。照一般的感受經驗來說,世間有憂苦的,也有喜樂的,也有不苦不樂無所謂的,這是不能說人生世間都是苦的。要知道,『世間是 [P134] 苦』這個論題,是深一層的看法。佛在經上說:『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1)。從表面看,雖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差別;但深刻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一切是苦。因爲世間的一切,不問是身心,是器界;是個人,家庭,國家:這都是遷流的,造作的。都是因緣和合所作的,所以說造作。都在生滅,生死,成壞的過程中,所以說遷流。遷流造作的名爲行(事象)。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從『諸行無常』去看,那麼現前的憂愁苦惱,不消說是苦的了(佛稱之爲苦苦)。就是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雖然感到了滿足,但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佛稱之爲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平淡恬靜,既然不離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爛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灘駛去,你說熟醉不知苦樂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嗎(佛稱之爲行苦)!所以從這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不徹底的,不可保信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不能不說:世間如火宅,叁界如牢獄。 [P135]
修學佛法的,如有這種深切的認識,那麼無論怎樣喜樂,也不會留戀。就是上升天國,盡情享受,也不感興趣。「緣此」就能發「生厭離」生死的決心。有了這樣的認識,引發這樣的意欲,從學習中養成了堅強的志願。苦哉!苦哉!這世間不是安樂鄉;不但不能永久的住著,簡直一刻兒也住不下去。正像處身在火宅當中,急于要逃出火宅一樣。這種厭離心生起來,成爲堅定的志願,就會「向于解脫」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脫生死的境地。沒有這種出離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離心所攝導,成爲解脫生死的因素,稱爲『順解脫分善』。這就是說:這種善根,已成爲隨順趨向解脫的因素了。出離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聲聲說了生死的學佛同人,應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情。
丙二
丁一: 隨機立叁乘,正化于聲聞。
發出離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機並不一致。統攝來說,佛「隨」順聽衆的「機」感不同,安「立」了「叁乘」的差別。叁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P136] 。《法華經》等,從特殊的意義說:佛爲聲聞說四谛,爲緣覺說十二緣起,爲菩薩說六波羅蜜。其實出世法都是觀甚深義──四谛與十二緣起的。不過在菩薩道中,著重廣大行的六波羅蜜多而已。
在這叁乘共法中,「正化」的是「聲聞」乘;菩薩與緣覺,可說是旁化。因爲在叁乘共法的《阿含經》等,僅有二位菩薩:一、未成佛前的釋迦菩薩,說法時已經成佛,是說法的教主,並不是受教者。二、彌勒菩薩,在釋迦佛的法會中,受記作佛。如果說佛說叁乘,那末當前的菩薩行者,只有這彌勒一人而已。六(十)波羅蜜,那是古德(『先軌範師』)傳來的本生談,也不知道是給誰說的。緣覺根性,也並不太多。緣覺原是無師而獨覺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緣覺根性的大迦葉等,在釋迦佛出世說法時,也作了佛的弟子;總算在佛的聲聞弟子中,有些是緣覺根性。所以專從此土的釋迦佛法來說,主要是聲聞乘,在古代,聲聞就是佛弟子的通稱,也就是聽聞佛的聲教而悟道的。有這種意義,所以天臺宗稱之爲叁藏教,因爲這也有菩薩,不但是小乘的。賢首 [P137] 宗卻稱之爲小教,因爲事實上,是以小乘聲聞法爲主的。從釋迦佛法的顯了邊說,雖然如此,如從十方叁世一切佛的佛法來說,修學出世法的,確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教法。
丁二
戊一: 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
在佛的聲聞弟子中,也有種種的根性,先說在家與出家的二類。
釋尊的時代,印度社會的風尚,正走上極端的路子。有的是樂行者,就是縱欲的享樂主義者,這是大多數。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爭取,享受,爲無窮的欲望所奴役。最極端的,有唯物論的順世外道,還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以男女交合爲大樂,看作解脫生死的妙法。相反的是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義者。這如各沙門團,當時的出家外道。最極端的,是耆那教徒。他們過著極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臥在冰上,暑天曬在太陽下;或者睡在荊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專吃野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氣。戕賊自 [P138] 己的身心,被看作神聖的修行。釋尊初轉*輪,首先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行。認爲極端的樂行與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導到解脫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脫道」,是「遠離」那「苦」行與「樂」行「二邊」,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生活。克製自己,而不可戕賊自己;受用維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可放縱。惟有這樣,才能引上解脫的正道。
佛以中道行爲正鹄,而當時的根機,是有偏苦偏樂傾向的。適應這不同的根性而引導他,所以聲聞弟子,就有在家與出家二類。在家與出家,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當時,佛爲大衆說法,有的聽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願歸依叁寶,作佛的在家弟子。有的聽了法,或者悟了真谛…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