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像十方的其它净土,总是要过多少佛土。论时间,来生生兜率内院,不太长久,就回到人间来。不像往生其它净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来娑婆。二、容「易」:兜率净土与将来的人间净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归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像往生 [P129] 其它净土,非要『一心不乱』不可。一心不乱就是定,这是不太容易的。三、「普及」:往生弥勒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出离心,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弥勒尊是普应众机,说人天法,说二乘法,说菩萨法,人人能称机得益。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这不像其它净土,连『二乘种』姓都『不』能往『生』,还能应人天根性吗?所以弥勒净土,才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广度五姓的法门。
有人说:现在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佛涅槃后,如还没有了脱生死,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又怕不能见佛闻法而退堕了)!不知释迦佛慈悲,将我们交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佛佛道同,难道弥勒佛不会开示我们,亲近当来佛吗?有人说:上面说『修天不生天』,怎么又说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欲界天,尤其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经常见(未来)佛,闻法,修行,当然不妨往生。有人说:为什么不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呢?要知 [P130] 道,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大乘的不共净土,一般的声闻佛教,就不信不知。这要到大乘法中去说,现在是说贯彻始终的五乘共法。有人说:从前修学弥勒法门的师子觉,发愿求生兜率内院,结果生在外院,享受欲乐;往生兜率净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宏传弥勒法门的,真谛,玄奘三藏,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
总之,学佛的不论何种根性,只要能以归敬三宝,如法布施,清净持戒功德,发愿回向弥勒净土,在「见佛」而时「时闻法」的修行过程中,保证向上胜进,「何」必「忧」虑「退堕」呢!所以,敬请真诚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注【3-001】《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卷二.二0四页下)。
注【3-002】《后汉书》「范滂传」。 [P131]
注【3-003】《法句经》卷上(「大正」卷四.五六五页上)。
注【3-004】《中阿含经》卷三《盐喻经》(「大正」卷一.四三三页上──中)。
注【3-005】原文待考。《法句经》卷三:「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虐。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大正」卷四.五六四页下),与此文相近。
注【3-006】《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卷二.二三七页中──下)。
注【3-007】《庄子》「养生主」。
注【3-008】《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引论(五0页下)。
注【3-009】《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卷二.六九页下)。
注【3-010】《中阿含经》卷三(「大正」卷一.四四0页上)。
注【3-011】《中阿含经》卷六(「大正」卷一.四六0页中)。
注【3-012】《入中论》卷一(一二页下)。
注【3-013】《相应部Sam!yutta-Nika^ya》五五「预流相应」(「南传」卷一六下.二三六页)。
注【3-014】《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引论(六六页下──六七页上)。
注【3-015】《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引论(六七页上)。 [P133]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备人天功德,沉沦在三恶道中,当然不能发心了脱生死。即使现生人间,如作恶多端,无惭无愧,害人害世,丧失了人性;连做一平常人都不成,还会发心了生死吗?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学出世间的三乘共法。五乘共法,上面已说过了,现在来叙述三乘共法。
甲一
乙一
丙一: 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缘此生厌离,向于解脱道。
出世间的三乘法,根本在出离心,要首先学习发起。世间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彻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间──众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间彻底是苦的,才会引发出离心。照一般的感受经验来说,世间有忧苦的,也有喜乐的,也有不苦不乐无所谓的,这是不能说人生世间都是苦的。要知道,『世间是 [P134] 苦』这个论题,是深一层的看法。佛在经上说:『以「一切行无常」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1)。从表面看,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差别;但深刻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一切是苦。因为世间的一切,不问是身心,是器界;是个人,家庭,国家:这都是迁流的,造作的。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所以说造作。都在生灭,生死,成坏的过程中,所以说迁流。迁流造作的名为行(事象)。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从『诸行无常』去看,那么现前的忧愁苦恼,不消说是苦的了(佛称之为苦苦)。就是一切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虽然感到了满足,但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跟着来了(佛称之为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平淡恬静,既然不离迁流变化,迟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烂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滩驶去,你说熟醉不知苦乐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吗(佛称之为行苦)!所以从这一切行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不彻底的,不可保信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诸受皆苦』;不能不说:世间如火宅,三界如牢狱。 [P135]
修学佛法的,如有这种深切的认识,那么无论怎样喜乐,也不会留恋。就是上升天国,尽情享受,也不感兴趣。「缘此」就能发「生厌离」生死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认识,引发这样的意欲,从学习中养成了坚强的志愿。苦哉!苦哉!这世间不是安乐乡;不但不能永久的住着,简直一刻儿也住不下去。正像处身在火宅当中,急于要逃出火宅一样。这种厌离心生起来,成为坚定的志愿,就会「向于解脱」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脱生死的境地。没有这种出离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间法。有了出离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离心所摄导,成为解脱生死的因素,称为『顺解脱分善』。这就是说:这种善根,已成为随顺趋向解脱的因素了。出离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声声说了生死的学佛同人,应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心情。
丙二
丁一: 随机立三乘,正化于声闻。
发出离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机并不一致。统摄来说,佛「随」顺听众的「机」感不同,安「立」了「三乘」的差别。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P136] 。《法华经》等,从特殊的意义说:佛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缘起,为菩萨说六波罗蜜。其实出世法都是观甚深义──四谛与十二缘起的。不过在菩萨道中,着重广大行的六波罗蜜多而已。
在这三乘共法中,「正化」的是「声闻」乘;菩萨与缘觉,可说是旁化。因为在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仅有二位菩萨:一、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说法时已经成佛,是说法的教主,并不是受教者。二、弥勒菩萨,在释迦佛的法会中,受记作佛。如果说佛说三乘,那末当前的菩萨行者,只有这弥勒一人而已。六(十)波罗蜜,那是古德(『先轨范师』)传来的本生谈,也不知道是给谁说的。缘觉根性,也并不太多。缘觉原是无师而独觉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缘觉根性的大迦叶等,在释迦佛出世说法时,也作了佛的弟子;总算在佛的声闻弟子中,有些是缘觉根性。所以专从此土的释迦佛法来说,主要是声闻乘,在古代,声闻就是佛弟子的通称,也就是听闻佛的声教而悟道的。有这种意义,所以天台宗称之为三藏教,因为这也有菩萨,不但是小乘的。贤首 [P137] 宗却称之为小教,因为事实上,是以小乘声闻法为主的。从释迦佛法的显了边说,虽然如此,如从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法来说,修学出世法的,确有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
丁二
戊一: 解脱道远离,苦乐之二边:顺摄乐行者,在家修法行;顺摄苦行者,出家作沙门 。
在佛的声闻弟子中,也有种种的根性,先说在家与出家的二类。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的风尚,正走上极端的路子。有的是乐行者,就是纵欲的享乐主义者,这是大多数。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争取,享受,为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最极端的,有唯物论的顺世外道,还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以男女交合为大乐,看作解脱生死的妙法。相反的是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义者。这如各沙门团,当时的出家外道。最极端的,是耆那教徒。他们过着极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卧在冰上,暑天晒在太阳下;或者睡在荆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专吃野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气。戕贼自 [P138] 己的身心,被看作神圣的修行。释尊初转*轮,首先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认为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导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脱道」,是「远离」那「苦」行与「乐」行「二边」,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生活。克制自己,而不可戕贼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可放纵。惟有这样,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以中道行为正鹄,而当时的根机,是有偏苦偏乐倾向的。适应这不同的根性而引导他,所以声闻弟子,就有在家与出家二类。在家与出家,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当时,佛为大众说法,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归依三宝,作佛的在家弟子。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