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滅」除生死大苦,「應」該「滅于惑」──煩惱。如「惑滅」了,那就不再造業了,過去所有的業也就幹枯無用了。這樣,生死「苦」果,就會徹底的「滅」除。
說到煩惱的滅除,當然也要從根本的煩惱去著手。如伐大樹一樣,專門斫枝摘葉,是不能達成目的的。如斷了樹根,那就使是暫時發葉,也終究是會死去的。說到煩惱的根本,當然是愚癡無明了。無明,主要是迷于無我的無明, [P174] 還有染著于境界的貪愛。一是障于智的,一是障于行的。從修學佛法來說,應該先通達無我,得到無我真智的契證。然後從日常行中,不斷的銷除染愛。但到圓滿時,這都是解除了的。經中時常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16)。所以現在說:「解脫于癡愛」。無論是知見,無論是行爲,都不再受煩惱的系縛,而且是把煩惱徹底的去除了。這樣,就能「現證」到涅槃的「寂滅樂」。現證,是親切的,當前的證會,是無漏的直觀體驗。體驗到的,就是寂滅,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涅槃寂滅,是現實所證驗的,並非推托到死了以後,這是佛法的特色。內心的煩惱銷融了,直覺到無障無礙,平等不動,自在的聖境,叫做寂滅。這好象從火宅中逃出來,領略到安全與清涼;也像從煩囂鬥爭中出來,享受到和諧而平靜的境地一樣。經論中每以寂,靜,妙,離,來形容這滅──涅槃。所說的樂,也不是沖動性的樂感,而是舍去煩惱重擔而得來的自在──『離系之樂』。
己二: 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叁學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P175]
苦痛的原因(集)消除了,生死大苦也就從此結束,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脫。但無始以來,苦與集是不斷的延續,如不修對治道,是不會自動結束的。所以要說到道谛,道才是佛弟子修學的心要,如生病而請醫生,主要是爲了服藥一樣。
「能滅苦集」的道,是些什麼呢?雖然衆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有鈍;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應機而說有多少不同的法門。但真正能出離生死的,是「唯有一乘道」,也可說只有一乘,一道。乘是車乘,能運載人物,從此到彼。佛所說的法門,能使衆生從生死中出來,到達究竟解脫的境地,所以稱法門爲乘。同樣的,道是道路,是從此到彼,通往目的地所必經的;所以修持的方法,也稱爲道。我們知道,衆生是同樣的生死;生死的根源,是同樣的迷執。苦與集的體性是一樣的,那出離生死苦的法門,那裏會有不同呢?所以佛在《阿含經》中,曾明確地宣說一乘法(17),也就是『一道出生死』,『同登解脫床』。 [P176]
出離生死的一乘法──不二法,從證悟真理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同入一法性』);從修行的方法來說,是同樣的。適應衆生的不同根性,佛是說有種種方法的。但除了方便引導的以外,論到出離生死的道體,並無差別,總不出于「叁學」(學是學習,不是學問)。叁學,應稱爲『叁增上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心(定)學,增上慧學。增上,是有力的,能爲他所因依的意思。因爲叁學有相依相因的關系,是求解脫者必不可缺的學程。決沒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脫的道理。然佛在說明道谛時,最常用的內容分類,還是「八正道」。八正道,應稱爲『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這是成聖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種成分。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叁學,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精進是遍通叁學的。此八支聖道,是叁學,也就是一乘。佛爲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18) [P177] 。這可見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門了。這在大乘的《楞伽經》中,也還是這樣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19)。
圖片
正 見─┐
┌─戒學┐ 正思惟─┤
│ └─────────┬─正 語 │
一乘─┼─定學────────┐ ├─正 業 │
│ │ ├─正 命 │
└─慧學───────┐│ └─正精進─┤
│├────┘ │
│├───正 念 │
│└───正 定 │
└────────┘
甲二
乙一
丙一
丁一
戊一
己一
庚一: 初增上屍羅,心地淨增上,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
在道谛的說明中,八正道的體系最完整。但現在依叁學來說,說到慧學時,再敘述八正道,以明佛說道品的一貫性。 [P178]
「初」說「增上屍羅」:屍羅是梵語,意譯爲戒,有平治,清涼等意思。一般聽到戒,就想到戒條,其實這是成文的規製,是因時因地因機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實質。戒的力用,是惡止善行。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製規章去約束,而要從內心的淨治得來。煩動惱亂的內心,爲非作惡,那就是熱惱憂悔。如心淨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樂,所以戒是清涼義。又煩惱如滿地荊棘,一定嘉谷不生。心地清淨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樣,這就可以生長功德苗了。然心地怎能得清淨呢?這就是信,就是歸依。從『深忍』(深刻的了解),『樂欲』(懇切的誓願)中,信叁寶,信四谛。真能信心現前,就得心地清淨。所以說信是:『心淨爲性,……如水清珠,能清濁水』(20)。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說的『戒體』。所以說到得戒,無論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是沙彌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叁歸依得戒的。自願歸依,自稱我是優婆塞等,就名爲得戒。後來爲了 [P179] 鄭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戒,才改訂爲白四羯磨得戒。如沒有淨信,白四羯磨也還是不得戒的。所以戒是從深信而來的「心地」清「淨」,從心淨而起誓願,引發「增上」力,有「護持」自「心」,使心「不犯」過失的功能。
戒,也稱爲律儀。梵語叁跋羅,如直譯應作等護;義譯爲律儀,從防護過惡的功能而得名。律儀有叁類:一、如真智現前,以慧而離煩惱,就得道共律儀。二、如定心現前,以定而離煩惱,就得定共律儀。叁、如淨信(信叁寶四谛)現前,願于佛法中修學,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就得別解脫律儀。從淨治清涼來說,這都是戒‧這都是先于戒條,而爲法製戒規的本質。從歸信而得的別解脫律儀,屬于人類。這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成年,或是童年。由于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體力強弱等不同,佛就製訂不同的戒條,如五戒、十戒等,使學者對于身語行爲的止惡行善,有所遵循。因此,稱爲波羅提木叉,意義爲別解脫戒。這是逐條逐條的受持,就能「別別」的「得」到「解脫」過失。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視規製,每忽略佛說能淨 [P180] 內心的戒的本質。古代禅師,每說『性戒』,是重視內心清淨,德性內涵的。但偏重證悟的清淨,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其實,佛法是『信爲能入』,『信爲道源』;真切的淨信,誓願修學,才是戒學的根本。
庚二
辛一: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受持的戒律中,「在家」弟子,有近事律儀,這就是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還有近住律儀,就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法的「八戒」,作一日夜或短期的修持。這都「如前」五乘共法中「所說」的。五戒與八戒,本是聲聞的在家弟子戒。以出離心來修學,爲了脫生死而受持,就是出世的戒法。不過,如以增上生心,爲了求得現生與後世的安樂而受持,就成爲人天乘法。有以爲五戒只是人天乘法,這是不對的。
辛二
壬一
癸一 出家戒類五: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在聲聞弟子中,「出家」的「戒」法,分「類」爲五:一、「沙彌」戒;二、「沙彌尼」戒。這是出家而還不曾完備出家資格的,可說是出家衆的預科 [P181] 。沙彌,義譯爲勤策,是精勤策勵,求脫生死的意思。男的叫沙彌,女的叫沙彌尼,意義完全一樣。只是女衆,在語尾上附有女音(尼)而已(印度語法,男性女性是尾音不同的)。論到戒法,沙彌與沙彌尼相同,都是十戒。十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香華鬘嚴身;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生像金銀寶物。前九戒,與近住戒相同。
出家以後,受了這十戒,才算是沙彌或沙彌尼。這是出家戒,所以完全製斷淫行。六、七、八──叁戒,都是少欲知足的淡泊生活。佛製的出家生活,以少欲知足爲原則。衣食住藥──四資生具,都從乞化得來。衣與食,不得多蓄積,以免引起無限的貪欲,何況手持金銀寶物呢!常行乞食法,所以奉行過午不食戒。後二戒,雖只關于飲食與財物,但在佛的製度中,與不淫戒顯出了出家人的特性:舍離…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