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22

  ..续本文上一页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灭」除生死大苦,「应」该「灭于惑」──烦恼。如「惑灭」了,那就不再造业了,过去所有的业也就干枯无用了。这样,生死「苦」果,就会彻底的「灭」除。

  说到烦恼的灭除,当然也要从根本的烦恼去着手。如伐大树一样,专门斫枝摘叶,是不能达成目的的。如断了树根,那就使是暂时发叶,也终究是会死去的。说到烦恼的根本,当然是愚痴无明了。无明,主要是迷于无我的无明, [P174] 还有染着于境界的贪爱。一是障于智的,一是障于行的。从修学佛法来说,应该先通达无我,得到无我真智的契证。然后从日常行中,不断的销除染爱。但到圆满时,这都是解除了的。经中时常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16)。所以现在说:「解脱于痴爱」。无论是知见,无论是行为,都不再受烦恼的系缚,而且是把烦恼彻底的去除了。这样,就能「现证」到涅槃的「寂灭乐」。现证,是亲切的,当前的证会,是无漏的直观体验。体验到的,就是寂灭,得到解脱自在的安乐。涅槃寂灭,是现实所证验的,并非推托到死了以后,这是佛法的特色。内心的烦恼销融了,直觉到无障无碍,平等不动,自在的圣境,叫做寂灭。这好象从火宅中逃出来,领略到安全与清凉;也像从烦嚣斗争中出来,享受到和谐而平静的境地一样。经论中每以寂,静,妙,离,来形容这灭──涅槃。所说的乐,也不是冲动性的乐感,而是舍去烦恼重担而得来的自在──『离系之乐』。

  

  己二: 能灭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P175]

  苦痛的原因(集)消除了,生死大苦也就从此结束,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脱。但无始以来,苦与集是不断的延续,如不修对治道,是不会自动结束的。所以要说到道谛,道才是佛弟子修学的心要,如生病而请医生,主要是为了服药一样。

  「能灭苦集」的道,是些什么呢?虽然众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有钝;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应机而说有多少不同的法门。但真正能出离生死的,是「唯有一乘道」,也可说只有一乘,一道。乘是车乘,能运载人物,从此到彼。佛所说的法门,能使众生从生死中出来,到达究竟解脱的境地,所以称法门为乘。同样的,道是道路,是从此到彼,通往目的地所必经的;所以修持的方法,也称为道。我们知道,众生是同样的生死;生死的根源,是同样的迷执。苦与集的体性是一样的,那出离生死苦的法门,那里会有不同呢?所以佛在《阿含经》中,曾明确地宣说一乘法(17),也就是『一道出生死』,『同登解脱床』。 [P176]

  出离生死的一乘法──不二法,从证悟真理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同入一法性』);从修行的方法来说,是同样的。适应众生的不同根性,佛是说有种种方法的。但除了方便引导的以外,论到出离生死的道体,并无差别,总不出于「三学」(学是学习,不是学问)。三学,应称为『三增上学』,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定)学,增上慧学。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是求解脱者必不可缺的学程。决没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脱的道理。然佛在说明道谛时,最常用的内容分类,还是「八正道」。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三学,如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是遍通三学的。此八支圣道,是三学,也就是一乘。佛为须跋陀罗说: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18) [P177] 。这可见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门了。这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还是这样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19)。

  图片

   正 见─┐

   ┌─戒学┐ 正思惟─┤

   │ └─────────┬─正 语 │

   一乘─┼─定学────────┐ ├─正 业 │

   │ │ ├─正 命 │

   └─慧学───────┐│ └─正精进─┤

   │├────┘ │

   │├───正 念 │

   │└───正 定 │

   └────────┘

  

  甲二

  乙一

  丙一

  丁一

  戊一

  己一

  庚一: 初增上尸罗,心地净增上,护心令不犯,别别得解脱。

  在道谛的说明中,八正道的体系最完整。但现在依三学来说,说到慧学时,再叙述八正道,以明佛说道品的一贯性。 [P178]

  「初」说「增上尸罗」: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有平治,清凉等意思。一般听到戒,就想到戒条,其实这是成文的规制,是因时因地因机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实质。戒的力用,是恶止善行。依佛的本意,决非专从法制规章去约束,而要从内心的净治得来。烦动恼乱的内心,为非作恶,那就是热恼忧悔。如心净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乐,所以戒是清凉义。又烦恼如满地荆棘,一定嘉谷不生。心地清净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样,这就可以生长功德苗了。然心地怎能得清净呢?这就是信,就是归依。从『深忍』(深刻的了解),『乐欲』(恳切的誓愿)中,信三宝,信四谛。真能信心现前,就得心地清净。所以说信是:『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20)。从此净信中,发生止恶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说的『戒体』。所以说到得戒,无论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是沙弥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三归依得戒的。自愿归依,自称我是优婆塞等,就名为得戒。后来为了 [P179] 郑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戒,才改订为白四羯磨得戒。如没有净信,白四羯磨也还是不得戒的。所以戒是从深信而来的「心地」清「净」,从心净而起誓愿,引发「增上」力,有「护持」自「心」,使心「不犯」过失的功能。

  戒,也称为律仪。梵语三跋罗,如直译应作等护;义译为律仪,从防护过恶的功能而得名。律仪有三类:一、如真智现前,以慧而离烦恼,就得道共律仪。二、如定心现前,以定而离烦恼,就得定共律仪。三、如净信(信三宝四谛)现前,愿于佛法中修学,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就得别解脱律仪。从净治清凉来说,这都是戒‧这都是先于戒条,而为法制戒规的本质。从归信而得的别解脱律仪,属于人类。这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成年,或是童年。由于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体力强弱等不同,佛就制订不同的戒条,如五戒、十戒等,使学者对于身语行为的止恶行善,有所遵循。因此,称为波罗提木叉,意义为别解脱戒。这是逐条逐条的受持,就能「别别」的「得」到「解脱」过失。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视规制,每忽略佛说能净 [P180] 内心的戒的本质。古代禅师,每说『性戒』,是重视内心清净,德性内涵的。但偏重证悟的清净,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其实,佛法是『信为能入』,『信为道源』;真切的净信,誓愿修学,才是戒学的根本。

  

  庚二

  辛一: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说。

  受持的戒律中,「在家」弟子,有近事律仪,这就是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还有近住律仪,就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法的「八戒」,作一日夜或短期的修持。这都「如前」五乘共法中「所说」的。五戒与八戒,本是声闻的在家弟子戒。以出离心来修学,为了脱生死而受持,就是出世的戒法。不过,如以增上生心,为了求得现生与后世的安乐而受持,就成为人天乘法。有以为五戒只是人天乘法,这是不对的。

  

  辛二

  壬一

  癸一 出家戒类五: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在声闻弟子中,「出家」的「戒」法,分「类」为五:一、「沙弥」戒;二、「沙弥尼」戒。这是出家而还不曾完备出家资格的,可说是出家众的预科 [P181] 。沙弥,义译为勤策,是精勤策励,求脱生死的意思。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意义完全一样。只是女众,在语尾上附有女音(尼)而已(印度语法,男性女性是尾音不同的)。论到戒法,沙弥与沙弥尼相同,都是十戒。十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华鬘严身;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前九戒,与近住戒相同。

  出家以后,受了这十戒,才算是沙弥或沙弥尼。这是出家戒,所以完全制断淫行。六、七、八──三戒,都是少欲知足的淡泊生活。佛制的出家生活,以少欲知足为原则。衣食住药──四资生具,都从乞化得来。衣与食,不得多蓄积,以免引起无限的贪欲,何况手持金银宝物呢!常行乞食法,所以奉行过午不食戒。后二戒,虽只关于饮食与财物,但在佛的制度中,与不淫戒显出了出家人的特性:舍离…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