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24

  ..續本文上一頁,不但影響未來,招感後果;對于現生,也有影響力,能障礙爲善的力量。如一落入黑社會中,就受到牽製,不容易自拔一樣。發露忏悔,能消除罪業,對于今生的影響,真是昨死今生一樣。從此 ,過去的罪惡,不再會障礙行善,不致障礙定慧的熏修,就可以證悟解脫。這如新生一樣,所以稱爲清淨,回複了清淨的僧格。假使不知忏悔,那惡業的影響,心中如有了創傷一樣。在深夜自思,良心發現時,總不免內心負疚,熱 [P191] 惱追悔。熱惱憂悔,只是增加內心的苦痛,成爲修道爲善的障礙。所以一經忏悔,大有『無事不可告人言』的心境,當然是心地坦白,「不」再爲罪惡而憂「悔」,也就自然能心「得安樂」了。儒家說:『君子有過,則人皆見之』。又說:『君子坦蕩蕩』,這都是心無積罪,心安理得的氣象;這才有勇于爲善的力量。

  出家衆的戒,極爲深細,學者應研求廣律,才知開遮持犯,還出還淨的法門。

  

  庚叁 能持于淨戒,叁業鹹清淨。

  以下兩頌,論意義,也是在家弟子所應學習的;但從事相來說,是佛特別爲出家弟子說的。這是向于(世間道)出世離欲道的必備資糧。著重在戒行,爲習定的方便。

  在家出家的七衆弟子,在修學(世)出世道中,首先要安住淨戒,以淨戒爲根本。凡「能持于淨戒」的,身口意「叁業」都能「清淨」,這才能生、能 [P192] 證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如《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26)。如約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來說,那就要:一、守護所受的別解脫戒;如犯了,不可覆藏,立刻生慚愧心,如法忏悔。二、對佛製的『軌則』──行住坐臥等威儀;衣食等應守的規定;尊敬師長,護侍病人,聽法,修定等一切善行。這些,都要如法學習,做到合于律的規定,又適應世間,才能不被社會的正人君子,教內的高僧大德所呵責。叁、不要到歌舞娼妓,淫坊,酒肆,政治機關去走動,因爲這是容易生起不淨心行的地方。四、就是小小的罪,也不可看爲輕易,而要謹嚴的護持。能這樣受持學習,就能安住于淨戒,引生一切善功德了!

  

  己二

  庚一: 密護于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這包含了四項修法。一、「密護于根門」,就是《遺教經》的製伏五根及製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的門路,也是六識──劫功德賊的入門,所以叫根門。五根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 [P193] ,爲六根中最主要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知法。這可要嚴密的守護,像看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加以拒絕,或立刻驅逐出去。一般人,在見色,聞聲等時,總是取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製自心,跟著煩惱轉,就會造業而墮落,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了。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這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製而不隨』煩惱轉。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對于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界,要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壞,叫正知。對于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留意,叫正念。如沒有正知,外境現前,心隨煩惱轉,認賊作父,歡迎都來不及,那怎麼能製伏劫功德賊呢?如沒有正念,時時忘失,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那怎能製伏呢?能謹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從這些地方著力! [P194]

  二、「飲食知節量」:對于出家衆,依賴施主,依賴乞食而生活的,這是特別重要的。生在人間,爲生理所限製,飲食是免不了的,沒有便無法生活,所以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27)。但依賴施主而生活的,應該思量到:飲食是維持生活所必需的,不可在美味上著想。落下咽喉,還有什麼美呢?在家人爲了物資的取得,保存,發生了種種的苦難(戰爭原因,也大半爲了這個)。現在,施主爲了福德而施舍,不應該好好修行,報施主的恩德嗎?所以飲食,不是爲了淫欲;也不是爲了肥壯,勇健,無病,或者長生不老;更不是爲了面色紅潤端嚴。只是爲了生存,爲了維持短暫的生存。就是維持營養的需要,不致因饑渴,疾病而苦惱。身心有力,才能修行,出離生死。如不知節量,貪求無厭,不但專在身體上著想,滋味上著想,對施主也會起顛倒心,生嫌恨心 ──多生煩惱,多作惡業。在家人對于經濟生活,尚且要知節量,何況依施主而生活的出家人呢!

  叁、「勤修寤瑜伽」:這是有關睡眠的修持法。爲了休養身心,保持身心 [P195] 的健康,睡眠是必要的。依佛製:初夜(以六時天黑,夜分十二小時計,初夜是下午六時到十時),後夜(上午二時到六時),出家弟子都應過著經行及靜坐的生活。中夜(下午十時到上午二時)是應該睡眠的,但應勤修覺寤瑜伽。換言之,連睡眠也還在修習善行的境界中。睡眠時間到了,先洗洗足,然後如法而臥。身體要右脅而臥,把左足疊在右足上,這叫做獅子臥法,是最有益于身心的。在睡眠時,應作光明想;修習純熟了,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這就不會過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覺,也不會作夢;作夢也不起煩惱,會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將要睡熟時,要保持警覺;要求在睡夢中,仍然努力進修善法。這樣的睡眠慣習了,對身心的休養,最爲有效。而且不會亂夢顛倒,不會懶惰而貪睡眠的佚樂。佛製:中夜是應該睡眠而將息身心的。頭陀行有常坐不臥的,俗稱不倒單,其實是不臥,並非沒有睡眠,只是充分保持警覺而已。遺教經說:『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28)。然依一切經論開示,中夜是應該睡眠將息的。在初夜靜坐時,如有昏沈現象,就應該起來經行, [P196] 如還要昏睡,可以用冷水洗面,誦讀經典。所以,不可誤會爲:中夜都要誦經,整夜都不睡眠。這也許譯文過簡而有了語病,把初夜(後夜)誦經譯在中夜裏,或者『誦經以自消息』,就是睡眠時(聞思修習純熟了的)法義的正念不忘。

  四、「依正知而住」:出家人在一般生活中,無論是往或還來;(無意的)睹見或(有意的)瞻視;手臂支節的屈或伸;對衣缽的受持保護;飲食,行,住,坐,臥,覺寤,語,默,解勞睡等,都要保持正知。在每一生活動作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不應該做;適當或是不適當的時候;做得好不好。總之,在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就不會落入錯誤過失中去。

  

  庚二: 知足心遠離,順于解脫乘。

  修學出世道的,要能夠隨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語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對衣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隨緣所得的,就要「知足」。不但多得了心意滿足,就是少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這樣, [P197] 煩惱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人不能離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歡喜談話,歡喜事務,歡喜人多,就障礙遠離。有的,整天忙碌碌的在事務上轉。有的,與人聚談,『言不及義』,整天說些:『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29)。總之,這都是增長愛染,不能身心遠離,在靜處修行的。所以要「心遠離」,不歡喜世論,世業,才能專心佛法。說到遠離,一般是遠離群聚,住在清淨處,或者一個人住(『獨住』);如閉關就是這一作風。但主要還是心遠離;心不能遠離,住茅蓬,閉關,都是徒然。過去大陸上,常見閉關的,有些精神失常;有的托名病緣,中途出關。這都由于心不遠離,過不了安靜修行的生活,這怎麼能解脫生死呢?所以對物欲要知足,對人事要心遠離,這才能「順于解脫」的叁「乘」法門,能趣向出世解脫的道果。

  

  庚叁: 此能淨屍羅,亦是定方便。

  這是結前起後;現在要從戒增上學,說到心(定)增上學了。 [P198]

  上面所說的:密護根門,飲食知量,覺寤瑜伽,正知而住,知足,遠離,都是「能淨屍羅」的;能這樣去行,戒學一定會如法清淨。雖然戒以殺盜淫妄爲根本,但如在日常生活中,貪求飲食,貪樂睡眠,不能守護根門,不能自知所行,對物欲不滿足,對人事不遠離,那一定會煩惱多,犯戒作惡。所以佛製戒律,不但嚴持性戒,並且涉及日常生活,團體軌則,舉止威儀。將一切生活納入于如法的軌範,犯戒的因緣自然就少了;犯戒的因緣現前,也就能立刻警覺防護了。這樣,自然能做到戒法清淨。所以說到戒學,切勿輕視這些飲食等日常生活,以爲無關緊要才是!

  這樣的戒學清淨,也就「是定」學的「方便」。這是修定所必備的基礎,也可說是修定的准備工作。經上說:『戒淨便得無(熱惱追)悔;無悔故歡;歡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勝樂;樂故心定』(30)。這因爲,持戒清淨的,一定心安理得,自然能隨順趣入定學。如從日常生活的如法來說:不會貪求滋味,飲食過量;不會貪著睡眠,終日昏昏的;隨時能防護根 [P199] 門,正知所行,這都就是去除定障。所以戒清淨的。『寢安,覺安,遠離一切身心熱惱』;『無諸怖畏,心離驚恐』(31);身心一直在安靜中。如加修定學,自然就順理成章,易修易成。一般人只是愛慕禅定功德,卻不知從持戒學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煩動惱亂中,如狂風駭浪一樣,就想憑盤腿子,閉眼睛,數氣息等,一下子壓伏下去,這就難怪不容易得定了。就使有一些定力,由于戒行不淨,意欲(動機等)不正,也就成爲邪定;結果是爲邪魔非人所娆亂,自害害人。

  

  戊二

  己一: 進修于定學,離五…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