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學是最簡要的。
「或」者說:在個人修學的程序上,這七類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淺深 [P235] 」次第的差「別」,而一類類的進修。這是說:初修學時,修四念處;到了暖位,修四正勤;頂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見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覺支,但這也不過約特勝的意義說說而已。
丙二: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叁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出世的解脫法門──四谛,緣起;道谛中的叁學,八正道,都如上文說過了。這都「是聖」者「所」修「行」的,也「是聖」者「所證」得的。修行,證入,都離不了這些,這是釋迦佛金口開示的正法。離了這,別無可歸依的法門,別無能解脫的途徑,別無永恒的歸宿。這是佛弟子所應決然無疑信受奉行的!因此,「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聖者」,都是依著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脫「味」,如長江大河入海,都同一鹹味一樣;同入「涅槃城」而得究竟的安息。論上說:『叁獸渡河』(54),『叁鳥出網』 (55),雖然飛行有遠近,渡水有淺深,但總是不離于虛空與大河。所以說:『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坐解脫床』。 [P236]
乙二
丙一: 通論解脫道,經于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能證這四谛與緣起法的聖者,想簡略的敘述一下。首先,不問聲聞,緣覺,菩薩,「通」泛的「論」起來,每一聖者,在「解脫道」的修行中,都是「經」曆了「種熟脫」叁階段的。一、初聽佛法,生起厭離心,從此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如種下種子一樣。如沒有出離心種,怎麼聽法修行,都是不會解脫的。二、以後,見佛,聽法,修持,使解脫心種漸漸的成熟起來,如種子的生芽,發葉,開花一樣。到末後,一切成熟,才能證果,如開花而結果實一樣。有些佛弟子,一聽佛法,當下悟入而證果;有的勤苦的修學了一生,還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證入,證入的遲入或者速入,那是決定于過去生中的修習。如過去沒有種下解脫心種,現生初生厭離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證果,正像種下種子,就想結果,那怎麼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階段,那今生一出頭來,見佛聞法,便能證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會圓證的)。所以,在今生「修證」過程中,「有遲速」的不同,但這是決定于前生的准備如何,並 [P237] 「非由」于「利鈍」的差「別」。利根與鈍根,當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說過的信行人與法行人了。著重于依師學習,以信爲先的是鈍根;著重于自力學習,以慧爲先的是利根;但這都是要經曆種熟脫叁階的。依現生的修證而論,是不能以證入的遲速來決定他是利或鈍的。
近代的佛教界,有許多觀念,都是與經論相反的。他們以現生的修證努力,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而不知恰好相反。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如以叁乘來說,聲聞根性是鈍,緣覺根性是中,菩薩根性是利。聲聞是鈍根,從發心到解脫,快些的是叁生,最遲也不過六十劫。緣覺的根性要利些,從發心到解脫,最快的也要四生,最遲的要一百劫。菩薩是利根,他要修叁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脫呢!關于根性的利鈍,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經論來說明。
丙二
丁一
戊一: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叁結斷無余,無量生死息。
再來敘述聖者證入的次第。聲聞乘的修行者,證入聖果,一向分爲四級, [P238] 先說初果。
觀緣起法無常無我而契入緣起空寂性的,就是體「見正法」,也叫做『入法界』。「初」入正法的聖者,「名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譯義爲『預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須陀洹果的證入,經中形容爲:『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得離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56)。所以,這是現見的,自覺的,于正法有了絕對的自信。
初果聖者,已斷了生死的根本,最主要的煩惱。照後代論師的分析條理起來,煩惱是非常多的。但大體可分爲二類:一、見道所斷的煩惱,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也稱爲見惑。二、修道所斷的煩惱,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一分一分斷除的,也叫做修惑。現在初果所斷的,屬于見惑。這也包含極多的煩惱,論師們稱爲八十八惑。但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斷叁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叁結」,初果是徹底的「斷」了,「無」有 [P239] 絲毫的剩「余」。結是系縛生死的意思,所以斷了叁結,也就是解開了生死的死結。我見,是自我的妄執,爲生死的根本,從我見而來的,是我所見,斷見、常見,一見、異見,有見、無見……。我見斷了,這一切也就都斷了。戒禁,是無意義的,外道的戒行。見到了真理,不會再以爲外道的宗教行爲,是可以得解脫的。不會再執取他,也就不會再去學習他。外道的戒禁極多:淺些的,如不吃煙火食,不剃發,守庚申,持牛戒,狗戒,豬戒(不吃豬肉),不吃血等。離奇起來,如食大便小便,男精女血;熱天曬在太陽裏,冬天睡在寒冰上。種種忌諱,祈禳。這形形色色的禁戒,現在都不會執取爲清淨了。疑是對于佛,法(四谛、緣起),僧的狐疑不定。見了正法,是徹底明見,再不會將信將疑。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煩惱,早已伏而不起;到了證見法性,才是斷了根,永無生起的可能。所以,斷是徹底斷盡,不只是不現起而已。以叁結爲首的一切見所斷惑,都由于真智現前,體見法性而斷盡了。
見了正法,斷了煩惱,也就斷了生死,因爲生死苦果,是以煩惱爲根源而 [P240] 生起的,因斷果也就斷了。證到初果,可說「無量生死」都已經「息」了。經上說:如大池的水都幹了,只剩一滴、二滴一樣。分別來說:在沒有證悟法性以前,未來的生死是無數量的。等到初入聖流,斷了叁結,再『不墮惡趣』。叁惡道的業都失效了,叁惡道的苦果,再也不會生起了。剩下來的,人間天上的業果,稱爲『極七有』。就是說:最多是七往天上,七還人間,一定要永斷生死入涅槃。這樣看起來,到了初果,生死幾乎都盡斷了。現在雖還是生死身,雖可能還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實已見到了生死的苦邊,生死再不會無休止的延續下去了,所以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寶貴的,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是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
戊二: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
說明從初果而二果,叁果,四果,就要說到斷惑。但這有一番特殊意義,與初果的斷惑不同,應該加以解說。先說一譬喻:如一棵大樹,把他連根拔起 [P241] ,那他是死定了。然而,在叁日,五日,或者半月,一月間,他可能還會發芽開花。過了相當時期,才完全枯黃死去。這應該知道:使大樹繼續不斷生活下去的,是根,是根吸收水分、養料的力量。大樹本身,雖保有相當的生活能力(如業),但必須水分與肥料的滋養。樹皮與樹葉,確也能吸收多少,維持樹的生活,但由于樹根的拔起,他不能維持長久,終于會全部死去。假如在太陽下暴曬,那枯黃得更快。衆生的生死解脫,也是這樣。生死的真正根源,是我見;須陀洹斷了我見,生死就解脫了,如大樹的連根拔起,必死無疑一樣。其余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滋潤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剩下的煩惱,無論作(小)惡,或修戒修定,都不能成爲人天的總報業與引業(只能是別報業與滿業)。否則,生死也許還會無休止的,在人間天上延續下去。然而不會了,他僅能滋潤舊業,使他往生天上人間。就是這樣,由于我見斷了,修惑也不能無限止的延續,永遠潤生下去。正如樹皮與樹葉的吸收養分,不可能維持大樹的長期生存一樣。證得初果的,如不斷進修,可能這一生就證入涅槃。 [P242] 如拔起的大樹,在烈日下,很快會枯黃了。如進修停頓,特別是在家弟子們,爲家庭,職業,生活所累,但煩惱也是會萎縮,很快會斷盡的。充其量,也只維持七返生死而已。所以證得初果的,雖可能有『隔陰之迷』,但決不像凡夫一樣。無論怎樣,也還是生死已有邊際,可說生死已了。
第「二」果,「名」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譯義爲『一來』。因爲,或是由初果而進修;或是經過了人間天上的六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潤生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了。到了這一階段,由于「進」修而減「薄」了「修」道所斷「惑」,只有一番生死的力量,所以稱爲斯陀含果。
戊叁: 叁名阿那含,離欲不複還。
再進一步,是「叁」果,「名」叫「阿那含」。阿那含是梵語,譯義爲『不來』或『不還』。就是說:阿那含果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者無色界,一定就在那邊入涅槃,再「不複還」來生欲界了。這或是由二果而進修 [P243] ,在這生中證不還果;或是返來人間,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了。從斷煩惱來說:欲界的修道所斷惑,到此已斷盡了,所以不再能成欲界的生死。但佛在經中,總是說:『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五下分結是: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這五類,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所以叫下(對上二界)分。但身見,戒禁取,疑,在見道得初果時,先已經斷盡了,現在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與瞋,也就是斷盡了一切欲界修惑。瞋恚,是專屬于欲界的煩惱。貪是通叁界的,但欲貪指欲界的貪欲而說。欲貪斷盡了而證得叁果的,雖然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男女的性欲,已經不再染著。所以如證得叁果,就是在家弟子,也是會絕男女…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