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28

  ..续本文上一页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过去的大德们,就有错认定盘星,以为孔颜乐处,大学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师西来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东方圣人此心焉,西方圣人此心焉』,好象儒佛融通起来。其实,儒门大师,即便翻过语录,用 [P226] 过存养功夫,那一位是确认三世因果的?那一位从缘起的流转还灭中求正见的?那一位体见一切众生平等的?根本都没有三世因果决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门外。理学大师都不能赞同佛法,而要以拒杨墨的态度来排斥佛老,为什么?就是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自甘沉沦了!

  

  己二: 正思向于厌,向离欲及灭。

  无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时成就的。但在修习过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义。从先后的引生来说:正见以后,是「正思惟」,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也就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就「向 [P227] 于厌」。众生对于自我及世界是热恋着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着。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未始不好听,可是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如手足在空中运动一样,毫无碍着。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这三者,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贯彻了解脱道──八正道的始终。不过正见着重于知厌,知离欲,知灭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习的。

  

  己三: 正语业及命,净戒以为性。

  正见与正思,是慧学。依于正思的要求实践,必然的引发「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正道支。正语,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合法的语言文字。正业,指不杀,不盗,不淫──合法的身业。正命,是 [P228] 合法的经济生活。有正确的见地,进求解脱生死,一定会表现出合法的行为。这三者,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职业,合理的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别告诫。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遗教经》的一节来说明。如说:(出家弟子)『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52)。

  

  己四: 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

  这是对于上来正道的合说。修学解脱道的,开「始」是先要正「直其见」 [P229] 解,这就是正见与正思。其「次」是要清「净其行」为,这就是正语,正业与正命。正业,正语,正命,如双「足」,足是能向前进的。不但要有两只脚,还是要无病的,能走的。正见与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见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无眚翳,见得正确。不论要到什么地方,一定要认清目的地,认识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进。有了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达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况向解脱道呢?这当然要足目相成,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这说明了,出世的解脱法门(世间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确的见解,清净的行为不可。否则,不管你说修说证,决无实现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与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个人,那怎么能脱离火宅的灾患呢?

  

  戊二: 正勤遍策发,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有了正确的见地,清净的行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进修趣证了。这要有「正勤」,是向厌,向离欲,向灭的精进,也称为正精进。佛说正勤为『四 [P230] 正勤』:一、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恶法,要断除他。三、没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长广大起来。正勤是通于三学,有普「遍策发」推动的力量,就是一切离恶行善的努力。如戒学,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定学呢,正勤是远离定障,如五欲五盖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学呢,这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而得正见正思的努力。这一切,都要精进修习,才能成功。世间的善事,都还非努力不可,何况出世大事?所以佛在游行休息时,听到阿难说精进,就立刻起坐,表示对于精进的无限崇敬。

  有了正知见与清净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习得来。念是专心系念,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但这里,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别的,就是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念。这是与慧相应的,向于涅槃的正念。正念修习成就,能「得正定」。约定境说,就是上面所说的七依定;佛又特别重视四禅(这是最容易发慧的定)。这不是一般的定,是与念慧相应的 [P231] ,向涅槃的胜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齐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断烦恼,证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到此,才完成修习出世解脱道的目标。解脱,涅槃,由修习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誉为『八正道行入涅槃』(53)。

  在这三学,八正道的叙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学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实,道次是一样的。因为,慧学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发起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遍通一切,特别是依着精进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学。定与慧是相应的,就是修慧。等到从定而发无漏慧,是现证慧,真实的慧学,从此而得解脱。所以,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一样: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的次第。三学与八正道的一致性,试列表如下: [P232]

  图片

   正见───────────闻慧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学

   ┌──修慧位────定增上学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现证慧位───得 解 脱

  

  丁三: 佛说诸道品,总集三十七,道同随机异,或是浅深别。

  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支。但散在各处经中,「佛说」的修道项目,更有种种「道品」。道品,是道类,是将修道的项目,组成一类一类的。经中将道品,「总集」为「三十七」道品,分七大类: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支。这七大类── 三十七类,为什么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译,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觉的不同项目,所以叫道品。四正勤与八正道,上面已经说到。还有,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念处是慧相应的念,重在观慧。如观 [P233] 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神足是定,定为神通所依止,称为神足。虽是定,但由修发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观而不同,所以分为四神足。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项功德,修得坚定而为引发功德的根源,名为根。五力,就是上面的五事,但已有降伏烦恼等力量,所以叫力。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类,为引发正觉的因素。

  解脱生死的道品,为什么说有这七类──三十七品呢?古人以为:「道」体是「同」一的。修习的功德,本来是很多的,佛说的也只是举其主要而说。众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脱生死的道,不会是不同的。不过「随」众生的根「机」不同,佛就说有别「异」的道品而已。因为从经中看来,任何一项道品(其实是包含一切功德,不过举其重要而说),都是能解脱生死的,都说为『一乘道』的。将一切道品总合起来,解脱道的主要项目,不外乎十类:

   一、信──信根,信力。 [P234] 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三、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五、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六、寻思──正思惟。 七、戒──正语,正业,正命。 八、喜──喜觉支。 九、舍──舍觉支。 十、轻安──轻安觉支。

  道的主要项目,虽有此十种。但正见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轻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叙述,是最圆满的;而…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