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28

  ..續本文上一頁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爲孔顔樂處,大學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西方聖人此心焉』,好象儒佛融通起來。其實,儒門大師,即便翻過語錄,用 [P226] 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叁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的?那一位體見一切衆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叁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而要以拒楊墨的態度來排斥佛老,爲什麼?就是于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爲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爲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沈淪了!

  

  己二: 正思向于厭,向離欲及滅。

  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但在修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從先後的引生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 [P227] 于厭」。衆生對于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于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于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于世間,卻勇于爲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于「離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于「滅」。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爲目標。這叁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不過正見著重于知厭,知離欲,知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己叁: 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爲性。

  正見與正思,是慧學。依于正思的要求實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業及」正「命」──叁正道支。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合法的語言文字。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合法的身業。正命,是 [P228] 合法的經濟生活。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表現出合法的行爲。這叁者,都是以清「淨」的「戒」學「爲」體「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職業,合理的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于浪費,也不可過于悭吝,應該遵行佛說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別告誡。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遺教經》的一節來說明。如說:(出家弟子)『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52)。

  

  己四: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于彼岸。

  這是對于上來正道的合說。修學解脫道的,開「始」是先要正「直其見」 [P229] 解,這就是正見與正思。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爲,這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只腳,還是要無病的,能走的。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無眚翳,見得正確。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才「能達于彼岸」的涅槃。這說明了,出世的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爲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證,決無實現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戊二: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爲,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有「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爲正精進。佛說正勤爲『四 [P230] 正勤』: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叁、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廣大起來。正勤是通于叁學,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如戒學,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定學呢,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學呢,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何況出世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于精進的無限崇敬。

  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習得來。念是專心系念,爲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但這裏,還是以出離心爲導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于涅槃的正念。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約定境說,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佛又特別重視四禅(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這不是一般的定,是與念慧相應的 [P231] ,向涅槃的勝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齊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就斷煩惱,證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脫」。到此,才完成修習出世解脫道的目標。解脫,涅槃,由修習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說道谛,總是說八正道,譽爲『八正道行入涅槃』(53)。

  在這叁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叁學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爲,慧學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所以,佛說的解脫道,叁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叁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試列表如下: [P232]

  圖片

   正見───────────聞慧位

   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學

   ┌──修慧位────定增上學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學

   └──現證慧位───得 解 脫

  

  丁叁: 佛說諸道品,總集叁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佛說道谛,總是說八正道支。但散在各處經中,「佛說」的修道項目,更有種種「道品」。道品,是道類,是將修道的項目,組成一類一類的。經中將道品,「總集」爲「叁十七」道品,分七大類:一、四念處;二、四正勤;叁、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支。這七大類── 叁十七類,爲什麼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譯,這些都是修行而得叁菩提──正覺的不同項目,所以叫道品。四正勤與八正道,上面已經說到。還有,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 [P233] 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神足是定,定爲神通所依止,稱爲神足。雖是定,但由修發叁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所以分爲四神足。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項功德,修得堅定而爲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爲根。五力,就是上面的五事,但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類,爲引發正覺的因素。

  解脫生死的道品,爲什麼說有這七類──叁十七品呢?古人以爲:「道」體是「同」一的。修習的功德,本來是很多的,佛說的也只是舉其主要而說。衆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脫生死的道,不會是不同的。不過「隨」衆生的根「機」不同,佛就說有別「異」的道品而已。因爲從經中看來,任何一項道品(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不過舉其重要而說),都是能解脫生死的,都說爲『一乘道』的。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解脫道的主要項目,不外乎十類:

   一、信──信根,信力。 [P234] 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叁、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五、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六、尋思──正思惟。 七、戒──正語,正業,正命。 八、喜──喜覺支。 九、舍──舍覺支。 十、輕安──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雖有此十種。但正見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輕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敘述,是最圓滿的;而…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