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27

  ..续本文上一页中道。又如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45)。又如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46)。这都是不常不断的中道。佛说中道,都是依缘起而立论的。最重要的,要算不有不无的缘起中道了。

  佛为删陀迦旃延,说过不落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迦旃延是不着一切相,而深入『胜义禅』的大师。大乘龙树的《中观论》,弥勒的《瑜伽论》,都引证这《阿含经》的教授,来说明诸法的真实相,所以这一教授,在抉择佛法的缘起正见中,有着无比的重要性。佛对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佛的圣弟子呢?『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47)。换言之,世人不知缘起义的,颠倒妄执,不能脱出二边──有见与无见的窠臼。佛弟子依缘起法正 [P218] 观,那就不起有见与无见了。譬如说:世间人见人生了出来,就执为是实有的而起有见。等到死了,大都是执为实无而起无见的。又如在生死流转中,一般人是执为实有的。听见了生死,入涅槃,就执着以为是无了(世人因此大都是怕无我,怕空,怕涅槃的)。但是,佛弟子依着缘起中道去观察时,如见到世间灭,也就是生死解脱了,就不会起有见。因为缘起如幻的相对性,在涅槃寂静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灭的,在生起时也就决非实有,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如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就不会起无见。因为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了。还有,了解缘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间集,所以生起现前时,知道缘起的流转相续,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的。了解缘起的此无彼无,此灭彼灭,当生死解脱时,也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总之,一切是缘起的,惟是缘起的集灭,并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不起有见。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也不会起无见的。真能正观缘起,就能「不着有」见「无见」,依中道「正见」而「得解脱」了。 [P219] 三学的增上慧学──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见,都是缘起的中道观。所以佛弟子能不着常我,不落断常,一异,有无的执见,破无明而了脱生死。

  

  庚二: 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如实知四谛,应断及应修,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槃 。

  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所以说到正见,除知缘起的集灭外,还有四谛的正见,这是经中特别重视的。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灭的正见。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有空观,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因果相依的必然性,从中道的立场,如幻假有缘起观中,正确的体见他,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灭依道而证,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两重因果。观察的对象,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从苦而观到集(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到无明为缘一样),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老死灭一样)。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这就是修道了。道是证灭的因,也是达成集苦 [P220] 灭的对治。这样,知四谛与知缘起,并非是不相关的(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如老死,老死集,老死灭,灭老死之道,经中说为四十四智)(48)。所以缘起「正见」,也「即是」知「四谛慧」。不过在说明上,缘起法门着重于竖的系列说明,四谛着重于横的分类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为五比丘大转*轮,就是四谛法门,也就是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的*轮,明白表示出对四谛的次第深入。当时,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这应该是剀切分别,详细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从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这些苦是真实的苦,决无不苦的必然性。这是第一转(四行),是开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接着,佛更说:苦是应知──应该深切了知体认的;能深切信解世间是苦迫性,才会发生厌离世间,求向解脱。集是应该断的,不断便生苦果,不能出离生死了。灭是应该证得的,这才是解脱的实现。道是应该修习的,不修道就不能断集而证得灭谛。这是第二转(四行),是劝大家应该 [P221]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知而行,从行而去实证的。接着,佛再以自身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苦,我已是彻底的深知了;集已经断尽;灭已经证得;道已经修学完成。也就是说:我已从四谛的知断证修中,完成了解脱生死,体现涅槃的大事,你们为什么不照着去实行,去完成呢?这是第三转(四行),是以自身的经验为证明,来加强弟子们信解修行的决心。佛说四谛法门,不外乎这三转十二行相的*轮(49)。在弟子的修学四谛法门时,首先要「如实知四谛」:从四谛的事相,四谛间的因果相关性,四谛的确实性(苦真实是苦等);从『有因有缘世间(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缘(这就是道)世间灭』的缘起集灭观中,知无常无我而流转还灭,证入甚深的真实性。应这样的如实知,也就能知集是「应断」的。道是「应修」的,「惑苦灭应证」的。依正知见而起正行,最后才能达到:已知,已断,已灭,已修的无学位,「由」于苦集「灭」而「得涅槃」。

  对于四谛的如实知见,引起了见谛(真实)得道的问题。在四谛中,体见 [P222] 什么才算得证?由于学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传承不同,分为顿渐二派。观四谛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说五)心见道的,是渐见派──见四谛得道,是西北印学派的主张。而中南印度的学派,是主张顿见的──见灭谛得道。当然,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依现有的教说来参证,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见四谛,应该是渐入的;但这与悟入缘起空寂性── 也就是见灭谛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经说:没有前三谛的现观(直觉的体验),是不能现观道谛的;四谛是渐入,犹如梯级的,这都是渐入渐证的确证。但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也称为『证信』,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谛是审谛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确认那四类价值而说。如苦: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烦恼与引生的善恶业,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断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寂静,微妙,出离的超越性,更没有任何系缚与累着的自在 [P223] 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八正道,有了就有出离,没有就决不能出离;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这种印定苦集灭道的确信无疑,是四类价值的深知深信,当然是先后生起而印定的。但这无碍于缘起空寂性──灭谛的体见。缘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超越缘起相对性的『正法』;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见灭谛,不是上面所说的价值确信,而是体见那超越相对性的寂灭性自身。这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次第可说。学者在正观缘起的集灭中,达到离爱无欲而体见寂灭性,就是得道;四谛也当然证得了。但在智见上,应有引起的次第意义。如一下子发见了宝藏,又一样一样的点收一样──这是古德所说的一种解说。顿入,渐入,应该就是这样的。见寂灭而证道,为古代无数学者所修证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称此为灭谛的体见,是寂灭性自身的体见,与见四谛的见──四类价值的确认不同。 [P224]

  

  庚三: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实,正观法如是。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着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50),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经上说: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纔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51)。由无常(入无我)而契入寂灭,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人的观门)。所 [P225] 以,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灭,涅槃智知不生灭;法住智知有为世俗,涅槃智知无为胜义。「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缘起寂灭的「真实」,这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一定「如是」而决无例外的。

  说到这里,觉得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别是备有世间一般知识,年老而求佛法的。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而不知梦都没有梦想过。却以为,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