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欲的。
戊四
己一: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體見正法而斷了見惑的聖者,知見是絕對的正確了。但在一切境界上,愛染的力量還很強。所以可能進修停頓,或者再生人天,忘失本來。不過修惑是自然萎縮(如拔了根,樹皮會幹枯一樣),聖道的潛力一定會現起,一定會再 [P244] 向前進的。在這再進修中,無論是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毀譽得失,衰老病患,待人接物,在這一切境界上,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不斷熏修,這能使愛染爲本的修惑,漸漸銷融淨盡。這是二果以來都是如此的。
證得初果或二果,叁果,現生不斷進修;或是阿那含(叁果)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斷惑究竟」淨盡的時候,就證第四果,「名」爲「阿羅漢」。阿羅漢也是梵語,譯義是『應』。意思說:這是真正應受人天供養的聖者。或譯爲『無生』、『殺賊』,是說:到此階位,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了。總之,這是斷盡煩惱,斷盡生死的極果。所斷的煩惱,論師說是色無色界的修斷煩惱。佛在經中說:『五(順)上(分)結』(57)斷得阿羅漢。五順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色貪,無色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貪染。掉舉,慢,無明,也應該是二界不同的。但修惑以染愛爲本,所以特約二界而分別爲二類。這五結,是使衆生生于上界的,現在也斷了,就斷盡了系縛叁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既斷盡了,那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 [P245] 故」業──從前以我見爲中心而造的業力,已經完「畢」而不再有效。又「不」會再「造新」業,所以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了。所以阿羅漢現有的生死身,到了壽命盡時,就『前蘊滅,後蘊更不生』,而入于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聲聞乘的進修,以此爲最究竟的果位。
己二: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六通及叁明,世間上福田。
經中說到阿羅漢,有六種、九種等分別,現在說二大類:「此」阿羅漢,「或」是「慧解脫」的,「或是俱解脫」的。俱解脫,就是定與慧都解脫的。要知道,定與慧,都有煩惱障蔽他,所以不能現起;如能現起,就從這些障礙而得解脫。經中時常說到:『離貪愛者,心(定)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58)。這是說:依慧力的證入法性,無明等障得解脫。以定的寂靜力,使貪愛等障解脫。如世間的外道們,也能離欲界煩惱(欲愛等)得初禅,離初禅煩惱得二禅……離四禅煩惱(色界煩惱──色愛等盡),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 離無所有處煩惱,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離非非想處煩惱,所以不脫生死。 [P246] 在佛弟子的修證上,如約少分說,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無漏慧的,斷見道所斷惑,都可說有此二義。但如約全分來說,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羅漢的,以慧力斷盡無明爲本──我見爲本的一切煩惱,那是不消說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就不同。如依未到定或初禅而得阿羅漢的,就于初禅或二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脫。就使能得四禅八定,也還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無論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脫。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稱爲俱解脫阿羅漢。如慧證究竟而解脫定障,就稱爲慧解脫阿羅漢。生死苦果,依慧證法性而得解脫,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沒有關系。阿羅漢的定力,是淺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幾類。
俱解脫阿羅漢,不消說是能得「六通及叁明」功德的。其它的阿羅漢,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發叁明、六通。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境通能:變多爲一,變一爲多,隱顯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入水,入地,還能淩空來去,手摸日月等。天眼通能:見 [P247] 粗的又見細的,見近的又見遠的,見明處又見暗處,見表面又見裏面,尤其是能見衆生的業色,知道來生是生天或落惡趣等。天耳通能:近處遠處,聽到種種聲音。能聽了人類的不同方言,連天與鳥獸的語聲,也都能明了。他心通能:知道他衆生心中所想念的。宿命通能:知衆生前生的往因,作什麼業,從那裏來。漏盡通能:知煩惱的解脫情形,知煩惱已否徹底斷盡。六通中的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雖然說六通無礙,但所知所見的也有廣狹不同,惟佛才能究竟。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叁明是阿羅漢(叁乘無學)所專有的。叁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就是天眼,宿命,漏盡叁通,但在阿羅漢身上,徹底究竟,所以又稱爲明。天眼明是能知未來的;宿命明是能知過去的。漏盡明以外,特別說這二通爲明,就是對于叁世業果明了的重視。阿羅漢有這樣的殊勝功德,所以是「世間」的上「上福田」,應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P248]
己叁: 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再舉兩個譬喻,來贊歎阿羅漢的功德。
一、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慧斷盡了煩惱,所以是「明」而又「淨」。在觸對一切境界時,可以「恒不動」來說明。阿羅漢的功德,有『六恒住』。在見色聞聲等六境起用時,恒常是:『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59),這就是不動。在觸對六境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會因此而起貪起瞋。一切利譽得失,在聖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轉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60)。俗語所說的『八風吹不動』,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這如經上說:『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谛觀法生滅』(61)。經中曾有雲散日現的比喻:凡夫,如烏雲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陽。證初果時,如烏雲的忽然散開,露出了太陽一樣。但烏雲太多,還在忽而遮蔽忽而顯現的變動中。雲漸漸淡了,散了,到末後,浮雲淨盡。阿羅漢極明極淨,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裏無雲的「晴空」中一樣。 [P249]
二、證得阿羅漢的聖者,無論定力的淺深怎樣,在沒有舍報以前,總是生活在世間。一樣的吃飯,穿衣,來去;一樣的遊化人間,待人接物。他的身體,他的環境,還是世間的有漏法,還是無常苦不淨的。然而,阿羅漢生活在這世間中,卻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所以他在「一切世間行」中,清淨「不染,如蓮華」一樣。蓮花是生在淤泥中,而卻『微妙香潔』。周茂叔以蓮花譬君子,其實人中君子,怎麼比得蓮花,阿羅漢才像蓮花呢!
丁二: 或不由他覺,從于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爲二乘。
叁乘共法的教化主機,是聲聞乘,上面已大略說到。第二是緣覺乘。從證真斷惑的地位來說,緣覺與聲聞是一樣的。但他的主要不同處:一、是「不由他覺」,也就是無師自悟的。傳說:有一國王,遊覽王家花園,見香花盛開,非常歡喜。不久,一群宮女來采花,那棵絢爛的花樹,一下子被折得不成樣子。國王見了,深深的受到無常的感覺,就靜坐思惟,由無常而悟入了緣起的寂滅,成了聖果。因爲是無師自悟的,雖不能如佛那樣的大轉*輪,但比起聲聞 [P250] 弟子來,要依師長教誨,到底略勝一著。所以緣覺的根性,比聲聞要利一點。二、不由他覺的智慧,是「由于遠離」而「生」的。遠離,是遠離愦鬧,遠離人事。他在因中,在證果以後,都是獨往獨來的,厭離人事的。他過著精嚴的十二頭陀行,孤居獨處,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據說:這都出于沒有佛法的時代,現乞食的出家相,但不會說法,只是現神通而已。傳說中,也有大衆共住的緣覺,但這本是聲聞根性,緣熟了自然證阿羅漢果,不過出于無佛的時代,所以也叫做緣覺而已。這一類聖者,「名」曰「辟支迦佛」,譯義是獨覺,也作緣覺,是由于觀緣起而成道的緣故。證得辟支佛果的,與聲聞乘的阿羅漢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與聲聞,常「合說爲二乘」。如與發菩提心的大乘相對論,就叫做小乘。
注【4-001】《雜阿含經》卷一七(「大正」卷二.一二一頁上)。
注【4-002】《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六(「大正」卷二七.二六頁下)。 [P251]
注【4-00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卷一二.二二一頁中)。
注【4-004】《大般涅槃經》卷二七(「大正」卷一二.五二四頁中)。
注【4-005】《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卷一二.四0六頁中──下)。
注【4-006】《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二頁上)。
注【4-00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四引《義品》(「大正」卷二七.一七六頁中)。
注【4-008】《成實論》卷二(「大正」卷叁二.二五一頁上)。
注【4-009】《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一二(「大正」卷二六.五一叁頁上)。
注【4-010】《修行道地經》卷二(「大正」卷一五.一九二頁中)。
注【4-011】《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一(「大正」卷二六.六九叁頁上)。
注【4-012】《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0頁下)。
注【4-013】《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叁頁下)。
注【4-014】《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卷叁一.一叁四頁上)。
注【4-015】《雜阿含經》卷一叁(「大正」卷二.八八頁中)。
注【4-016】《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卷二.一九0頁中)。
注【4-017】《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卷二.叁二二頁中)。
注【4-018】《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卷一.二五頁上──中)。
注【4-019…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