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31

  ..續本文上一頁】《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卷一六.六一七頁中)。 [P252]

  注【4-020】《成唯識論》卷六(「大正」卷叁一.二九頁下)。

  注【4-021】《四分律》卷叁叁(「大正」卷二二.七九九頁中)。

  注【4-022】《十誦律》卷四五(「大正」卷二叁.叁二七頁上──下)。

  注【4-023】《四分律》卷四八(「大正」卷二二.九二四頁中──下)。

  注【4-024】《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九(「大正」卷二叁.一0一四頁中)。

  注【4-025】《摩诃僧祇律》卷叁八(「大正」卷二二.五叁五頁上)。

  注【4-026】《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頁上)。

  注【4-027】《佛說大集法門經》(「大正」卷一.二二七頁下)。

  注【4-028】《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頁上)。

  注【4-029】《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卷叁0.四二0頁上)。

  注【4-030】《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卷叁0.四0五頁下)。

  注【4-031】《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卷叁0.四0六頁上)。

  注【4-032】《佛說大生義經》(「大正」卷一.八四四頁中)。

  注【4-033】《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一一引經(「大正」卷二六.五0五頁上)。

  注【4-034】《雜阿含經》卷一(「大正」卷二.二頁上)。

  注【4-035】《雜阿含經》卷一叁(「大正」卷二.九二頁下)。

  注【4-036】同上。 [P253]

  注【4-037】同上。

  注【4-038】《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七二頁中)。

  注【4-039】《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七一頁上)。

  注【4-040】《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叁頁下)。

  注【4-041】《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卷二.叁四五頁中)。

  注【4-042】《雜阿含經》卷叁四(「大正」卷二.二四六頁上)。

  注【4-043】《雜阿含經》卷九(「大正」卷二.六0頁上)。

  注【4-044】《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四頁下)。

  注【4-045】《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五頁下)。

  注【4-046】《雜阿含經》卷叁四(「大正」卷二.二四五頁中)。

  注【4-047】《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六六頁下──六七頁上)。

  注【4-048】《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九頁下)。

  注【4-049】《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卷二.一0叁頁下──一0四頁上)。

  注【4-050】《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七頁中)。

  注【4-051】《大般涅槃經》卷下(「大正」卷一.二0四頁下)。

  注【4-052】《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卷一二.一一一0頁下──一一一一頁上)。

  注【4-05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卷二五.七二頁上)。 [P254]

  注【4-05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四叁(「大正」卷二七.七叁五頁中)。

  注【4-055】《肇論》(「大正」卷四五.一六0頁上)。

  注【4-056】《雜阿含經》卷叁五(「大正」卷二.二五叁頁上)。

  注【4-057】《長阿含經》卷八《衆集經》(「大正」卷一.五一頁中)。

  注【4-058】《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卷二.一九0頁中)。

  注【4-059】《雜阿含經》卷一叁(「大正」卷二.九叁頁上)。

  注【4-060】《雜阿含經》卷九(「大正」卷二.六叁頁上)。

  注【4-061】《雜阿含經》卷九(「大正」卷二.六叁頁中)。 [P255]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在人,天,聲聞,緣覺乘的共德上,進明佛菩薩的因行果德。人乘與天乘,終究是有漏的,不能出離生死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雖是無漏解脫,而偏于獨善其身的。這都是善的,但不是圓滿的。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衆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成佛的法門,爲什麼稱爲「大乘」呢,既稱爲大乘,從立名來說,不外乎『待小名大』。這就是說:與小乘比對起來,不同于小乘,所以名爲大乘。這或者是超勝了小乘的,或者是廣大含容了小乘的。無論是『殊勝大』,『含容大』,總之是對小立名的。然大乘法的超勝,是超勝到無所對待的;大乘法的含容,是含容到無所不攝的。所以約大乘的意義說,實在是不可以大 [P256] 小的比對來表示的,是絕待的,不過強名爲大而已。說到「不共」,也就有此二義:一、是人,天,聲聞,緣覺乘中所沒有的。二、在佛菩薩的心行中,統攝一切功德,無不成爲大乘的特法。如《般若》的摩诃衍品,總一切功德而名爲大乘 (1)。這好象鳥類的高飛,如『高入須彌,鹹同金色』一樣。

  這是如來出世說法的本懷,所以在五乘及叁乘共法以後,要敘說這成佛的不共法門。

  

  甲一

  乙一

  丙一

  丁一

  戊一: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回入于大乘。

  修習大乘佛法,不消說,是以發菩提心爲主的。但衆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引發菩提心的因緣也不同;依此而表現的菩薩風格,起初也多少有差別的。爲了避免專以自己的偏好來衡量一切,自贊毀他,無意中損害佛法,所以對此不能不先有相當的認識。

  上面說到的叁乘共法,主要是聲聞(緣覺)乘。二乘的學者,也是會發菩提心而入大乘道的:有的初學聲聞行,不曾決定,就轉學大乘;有的在聲聞中 [P257] 已得決定(忍位),或是已證入法性而得初果(須陀洹)以上的;有的已證第四阿羅漢果的;也有入了無余涅槃,再發大心的。從佛法唯是一乘道來說,小乘本是大乘方便道,當然遲早要入大乘道的。但在小乘行者的見地上,起初卻不免有點隔礙。拿阿羅漢果來說,他們自覺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2);已經到了學無可學,進無可進的地步。佛是阿羅漢,他們也是阿羅漢;佛得解脫,他們也得解脫。自以爲究竟了,那當然一時不想修習大乘道,于大乘毫無興趣。然而,佛不是修菩薩行,廣度衆生而成佛的嗎?佛爲什麼不教聲聞行者修菩薩行成佛,卻叫大家修自利行而了生死呢?這是一大疑問。同樣的證入法性,同樣的解脫生死,聲聞阿羅漢果真的什麼都與佛平等嗎?比較起來,真是『天地懸隔』了!所以在事實的經驗中,在佛的善巧教導中,阿羅漢們不免要從自慚而到自怨,終于撤除了自以爲究竟的心理障礙,發菩提心,重行走向佛道了!

  有的是自己心生慚「恥」,覺得自己「有所不知」,不能如佛那樣的遍知 [P258] 一切。大毗婆沙論說:佛曾與彌勒菩薩等說法,阿羅漢們都不能了解。從前,有人到祇洹精舍來出家,阿羅漢們觀察他的根機,一點善根都沒有,這是不適宜出家的,出家也不能獲得教證功德的。大家不肯度他,佛卻度了他出家,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大家覺得希奇,佛說:此人在無量劫以前,曾經因爲虎難而口稱『南無佛』,憑這歸向佛的功德善根,現在才成熟而得度。這可見,在佛智慧的深徹與廣大面前,阿羅漢們的智慧,簡直如日光下的螢光了!還有,自己心生慚「恥」,覺得自己「有所不能」,不能如佛菩薩那樣的大能。如舍利弗說:『嗚呼深自責,雲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于未來,演說無上道』(3)。其實,阿羅漢們不能的事太多了,如菩薩法的:『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4)等。還有,自己心生慚「恥」,覺得自己雖說斷盡了煩惱,而事實證明,還是「有所不」清「淨」的。如大樹緊那羅王彈琴,年高德劭的大迦葉,竟然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來。迦葉說:我雖能遠離世間的欲樂,但菩薩法的微妙欲樂,還有所染著呢!又如天女散華,華到菩薩身上 [P259] ,不曾系著;而落到聲聞阿羅漢身上,卻系著了,這證明了內心的有所染著。又如小鳥通過舍利弗的身影,還不免『余悸』;而通過佛的身影,就一些恐怖都沒有了。阿羅漢們是『不斷習氣』的;這種習氣,便是菩薩所要斷的煩惱。所以在事實的經驗中,自己感覺到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淨,不免要自己慚愧,自己埋怨自己。一經佛的善巧教化,阿羅漢們就會「回」自利的小心,發菩提心,而「入于」自利利他的「大乘」道了。

  

  戊二: 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發心向大乘道,並非一定要經曆小乘聖者的果證;相反的,修學大乘法的主機,都是直從凡夫地而發心修學的。引起發心的因緣,種種不同:有的是親見如來(及菩薩)的色身相好而發心的;有的是見如來的神通威力而發心的;也有見如來法會的莊嚴,聽如來的圓音教化而發心的。有的生在佛後,聽見佛弟子的教化,或誦贊佛經的深義而發心的。或有自動的,也有被勸而發心的。發菩提心,主要是以佛菩提爲理想而誓願希求。著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發心 [P260] 願求,當然是發菩提心的主要內容。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願,那不是不圓滿的,就是容易退墮的。經上說:『菩薩但從大悲生』(5);所以發菩提心,也是:『發心爲利他,欲(求)正等菩提』(6)。這樣,前面所說的,不太著重悲願的發心,可知是容易退失的發心了。著重于悲願而發心,略有二類:一、「不忍聖教(就是佛法)」的「衰」微,著重于護法而發心:知道叁寶的殊勝功德,有救人救世,引生世出世間善法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