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量。可是生在像末,佛法衰落不堪,爲教內教外的邪惡所娆亂,不能達成救人救世的任務。知道這惟有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是複興佛教,利樂衆生的唯一辦法。這樣,就以不忍聖教的衰微爲「緣」,而「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大菩提願。二、「不忍衆生」的「苦」迫,著重于利生而發心:或有生在時勢混亂,民生艱苦的時代,想予以救濟,而自己卻沒有救護的力量。深細的考究起來,知道惟有學佛成佛,才能真正的救度衆生的苦迫。這樣,以不忍衆生的苦惱爲因緣,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這二類發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願而自發 [P261] 的,所以是堅強有力,容易成就。真能這樣的依悲願而發心,就能從凡夫地而「趣入」「大乘」道了。
我們這個時代,佛法是這樣的衰落,人生是這樣的苦惱,真正發菩提心的,應該是時候了!
丁二: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叁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于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叁德,不免會有所偏重。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7)。又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8)。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叁大類。其中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 [P262] 能利益衆生』(9)。這是智增上菩薩,近于聲聞的法行人,著重于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10);也就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爲悲增上菩薩。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11)。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在初學時,有此叁類的不同;因爲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叁德齊修,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
丁叁: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
約所依的身行而趣入佛道來說,就有或「依聲聞」行「入」佛道的,「或」依「天」行入佛道的,「或」依「人」行「入」佛道的叁類。這本是大乘經 [P263] 所說的,但經太虛大師的判攝──正法時期,多依聲聞乘行而入大乘;像法時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末法時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意義更充分的顯示出來。其中依聲聞乘而入佛道的,依經論所說,都是先修聲聞(緣覺)乘法,或沒有證果,或已經證果,然後回心而向佛道的。專修聲聞行的,有些自以爲究竟,但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12),不等佛的開權顯實,心已安住大乘道了。依天乘行而入佛道的,又有二類:一、淨土行者,專心一意的求生天淨土,然後在淨土中,漸修佛道。但依《觀經》所說:上品利根,早是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解法空性。所以一登淨土,不久就能徹悟無生,回入娑婆來廣行菩薩道。二、秘密行者:著重修(欲)天色身,就是以金剛夜叉爲本尊,修成持明仙人,然後久住世間,修行佛道。雖然,『劣慧所不堪,爲應彼等欲,兼存有相說』(13),而有些就專在修精練氣的色身上作活計。而利根是:菩提心相應,大慈悲爲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的。依天乘行而向佛道的二類,都重于瑜伽或叁昧;定,本爲天乘行的特質。但以此普攝初 [P264] 機,也只能口頭誦持──持咒稱名而已。依人乘行而入佛道的,就是發菩提心,修十善行,不廢人間正行,廣修人間安國利人的正業。但以此普及初機,大乘的外凡夫位,實等于人間的君子,善人。
如來的出現人間,教化人類,本意是令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依人菩薩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適應時代的機感,也實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
丙二: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
「趣入大乘」的修學「者」,一向分爲「直入」菩薩,「回入」菩薩二類。直入是直向菩薩道的;回入是先修別道,然後轉入大乘道的。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華經》的開權顯實,便是回入大乘的確證。與直入或回入「相應」的「教法」,就是「實說」及「方便說」了。佛爲什麼不直示大乘道,不普爲一切衆生說佛乘,而要說方便教呢?佛說方便教,是有非常意義的。因爲不說方便的誘化,他是不能進入佛道的。如小乘的經曆修證,會發覺還有不知,不能,不淨的,就能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而且小乘證果,到底生死已了,不 [P265] 必再爲生死流轉而憂慮了。所以,方便說是值得尊重的!
在大乘教中,也是有方便說的,這叫做『異方便』,即『勝方便』(14)。有些人,雖不是厭患生死的二乘根性,而趣入大乘,也還有點障礙。因此佛說殊勝的方便,以淨樂國土,淨樂色身的法門來化導‧這就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15),『以樂得樂』的法門。如真能往生淨樂國土,也就不必再憂慮退墮;在佛菩薩的教導下,可以發菩提心而入佛道了。如真能修得淨樂色身,也可依此天色身,深修勝慧了。所以佛出人間而教化人類,雖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即人成佛),但爲了適應衆生,不能不善施方便。或爲厭苦根性,說依聲聞行而回入大乘的教說;這大都是智慧增上的,重于自力的。或爲欲樂的根機,說依天行而入大乘的教說;這大都是信願增上的,重于他力的。如來雙開權實二門,這才能使一切衆生同歸佛道。 [P266]
圖片
┌─依聲聞乘行而入佛道─────── 智慧增上─┐
回入─┤ ┌‥‥‥┘ │
└─依天乘行而入佛道 ─────┼─ 信願增上─┼─同歸佛道
└‥‥‥┐ │
直入───依人乘行而入佛道 ─────── 慈悲增上─┘
└─→ps.比照天乘以虛線連至下一層之其它兩項
丙叁: 衆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 。
一切「衆生有佛性」,爲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說,是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的原理所在。什麼是佛性呢?可以有二個意義。一、佛性是佛的體性:『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16)一樣。衆生雖在生死迷妄當中,但不是沒有佛的成分。如礦中有金性,所以可煉成黃金;如沒有金性,那怎麼也煉不出金來。當然,這是一般的說法,在科學進步的時代,可以非金屬的物質,而化合成同樣的金質。佛性說也如此,衆生本有佛的體性,或說衆生本有如來勝德,相好莊嚴,或者說衆生本來是佛,所以修行就可以成佛。這一本有佛性的教說,確是一般人所容易信解的,也就成爲佛法中最通俗的學派。二、佛性是成佛的可能 [P267] 性,也就是成佛的因緣。但這是佛性的深義,有些人是不易信解的。那到底什麼是成佛的可能性呢?這如《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17)。這可以方便分別爲二種佛性:一、「理」佛「性」;二、「行」佛「性」(二佛性是印度舊說,今依中觀義說)。什麼叫理佛性?一切法是從本以來無自性的,也就是本性空寂的。法法常無性(古人別說常與無性,是附合叁谛的解說),法法畢竟空‧這無性即空,空即不生滅的法性,可稱爲佛性的。因爲,如一切法是有自性的,不是性空的,那末,凡夫是實有的,將永遠是凡夫;雜染是實有的,將永遠是雜染;已經現起的不能轉無,沒有現起的不能轉有,那就是無可斷,無可修,也就不可能成佛了(如《中論》說),好在一切法是空無性的,才能轉染成淨,轉迷成悟,轉凡成聖。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稱空性爲佛性的深義。同時,法空性雖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但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聖,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爲 [P268] 成佛的要因。這雖是遍一切法,而與迷妄不相應,與無漏淨德是相應的。所以爲了引發一般的信解,方便說此法空性爲如來藏,佛性,而說爲本有如來智慧德相等。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于一切衆生無差別,所以說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什麼叫行佛性?這是依修習發心而成爲成佛的因性。如唯識者說:依『法界等流』的『聞熏習』,成爲成佛的種子。《法華經》的『佛種從緣起』,也就是約行性說的。一切法空性,爲可能成佛的理性。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聞熏習,爲可能成佛的行性。事理是一致的:如不是緣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無自性的,也就不會是從緣起的。因爲無性空,所以從緣而起;從緣而起,所以是無性空的。無性而緣起,緣起而無性,佛在坐道場時,就是這樣的通達:『觀無明(等)如虛空無盡,……是諸菩薩不共妙觀』(18)。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說一乘,說一切衆生有佛性。
約理佛性說,一切衆生都是有佛性的。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的。大乘法種是菩提心,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相…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