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卷一六.六一七页中)。 [P252]
注【4-020】《成唯识论》卷六(「大正」卷三一.二九页下)。
注【4-021】《四分律》卷三三(「大正」卷二二.七九九页中)。
注【4-022】《十诵律》卷四五(「大正」卷二三.三二七页上──下)。
注【4-023】《四分律》卷四八(「大正」卷二二.九二四页中──下)。
注【4-024】《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九(「大正」卷二三.一0一四页中)。
注【4-025】《摩诃僧祇律》卷三八(「大正」卷二二.五三五页上)。
注【4-026】《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页上)。
注【4-027】《佛说大集法门经》(「大正」卷一.二二七页下)。
注【4-028】《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页上)。
注【4-029】《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卷三0.四二0页上)。
注【4-030】《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大正」卷三0.四0五页下)。
注【4-031】《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大正」卷三0.四0六页上)。
注【4-032】《佛说大生义经》(「大正」卷一.八四四页中)。
注【4-033】《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引经(「大正」卷二六.五0五页上)。
注【4-034】《杂阿含经》卷一(「大正」卷二.二页上)。
注【4-035】《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卷二.九二页下)。
注【4-036】同上。 [P253]
注【4-037】同上。
注【4-038】《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卷二.七二页中)。
注【4-039】《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卷二.七一页上)。
注【4-040】《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三页下)。
注【4-041】《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卷二.三四五页中)。
注【4-042】《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卷二.二四六页上)。
注【4-043】《杂阿含经》卷九(「大正」卷二.六0页上)。
注【4-044】《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卷二.八四页下)。
注【4-045】《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五页下)。
注【4-046】《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卷二.二四五页中)。
注【4-047】《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卷二.六六页下──六七页上)。
注【4-048】《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九页下)。
注【4-049】《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卷二.一0三页下──一0四页上)。
注【4-050】《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七页中)。
注【4-051】《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卷一.二0四页下)。
注【4-052】《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卷一二.一一一0页下──一一一一页上)。
注【4-053】《大智度论》卷二(「大正」卷二五.七二页上)。 [P254]
注【4-05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大正」卷二七.七三五页中)。
注【4-055】《肇论》(「大正」卷四五.一六0页上)。
注【4-056】《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卷二.二五三页上)。
注【4-057】《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大正」卷一.五一页中)。
注【4-058】《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卷二.一九0页中)。
注【4-059】《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卷二.九三页上)。
注【4-060】《杂阿含经》卷九(「大正」卷二.六三页上)。
注【4-061】《杂阿含经》卷九(「大正」卷二.六三页中)。 [P255]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在人,天,声闻,缘觉乘的共德上,进明佛菩萨的因行果德。人乘与天乘,终究是有漏的,不能出离生死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虽是无漏解脱,而偏于独善其身的。这都是善的,但不是圆满的。依《法华经》说:如来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缘,就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使众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的大乘法门,才是佛法的真实意义,如来教化的真正目的。成佛的法门,为什么称为「大乘」呢,既称为大乘,从立名来说,不外乎『待小名大』。这就是说:与小乘比对起来,不同于小乘,所以名为大乘。这或者是超胜了小乘的,或者是广大含容了小乘的。无论是『殊胜大』,『含容大』,总之是对小立名的。然大乘法的超胜,是超胜到无所对待的;大乘法的含容,是含容到无所不摄的。所以约大乘的意义说,实在是不可以大 [P256] 小的比对来表示的,是绝待的,不过强名为大而已。说到「不共」,也就有此二义:一、是人,天,声闻,缘觉乘中所没有的。二、在佛菩萨的心行中,统摄一切功德,无不成为大乘的特法。如《般若》的摩诃衍品,总一切功德而名为大乘 (1)。这好象鸟类的高飞,如『高入须弥,咸同金色』一样。
这是如来出世说法的本怀,所以在五乘及三乘共法以后,要叙说这成佛的不共法门。
甲一
乙一
丙一
丁一
戊一: 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
修习大乘佛法,不消说,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的。但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引发菩提心的因缘也不同;依此而表现的菩萨风格,起初也多少有差别的。为了避免专以自己的偏好来衡量一切,自赞毁他,无意中损害佛法,所以对此不能不先有相当的认识。
上面说到的三乘共法,主要是声闻(缘觉)乘。二乘的学者,也是会发菩提心而入大乘道的: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有的在声闻中 [P257] 已得决定(忍位),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的;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的;也有入了无余涅槃,再发大心的。从佛法唯是一乘道来说,小乘本是大乘方便道,当然迟早要入大乘道的。但在小乘行者的见地上,起初却不免有点隔碍。拿阿罗汉果来说,他们自觉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2);已经到了学无可学,进无可进的地步。佛是阿罗汉,他们也是阿罗汉;佛得解脱,他们也得解脱。自以为究竟了,那当然一时不想修习大乘道,于大乘毫无兴趣。然而,佛不是修菩萨行,广度众生而成佛的吗?佛为什么不教声闻行者修菩萨行成佛,却叫大家修自利行而了生死呢?这是一大疑问。同样的证入法性,同样的解脱生死,声闻阿罗汉果真的什么都与佛平等吗?比较起来,真是『天地悬隔』了!所以在事实的经验中,在佛的善巧教导中,阿罗汉们不免要从自惭而到自怨,终于撤除了自以为究竟的心理障碍,发菩提心,重行走向佛道了!
有的是自己心生惭「耻」,觉得自己「有所不知」,不能如佛那样的遍知 [P258] 一切。大毗婆沙论说:佛曾与弥勒菩萨等说法,阿罗汉们都不能了解。从前,有人到祇洹精舍来出家,阿罗汉们观察他的根机,一点善根都没有,这是不适宜出家的,出家也不能获得教证功德的。大家不肯度他,佛却度了他出家,不久就证了阿罗汉果。大家觉得希奇,佛说:此人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因为虎难而口称『南无佛』,凭这归向佛的功德善根,现在才成熟而得度。这可见,在佛智慧的深彻与广大面前,阿罗汉们的智慧,简直如日光下的萤光了!还有,自己心生惭「耻」,觉得自己「有所不能」,不能如佛菩萨那样的大能。如舍利弗说:『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3)。其实,阿罗汉们不能的事太多了,如菩萨法的:『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4)等。还有,自己心生惭「耻」,觉得自己虽说断尽了烦恼,而事实证明,还是「有所不」清「净」的。如大树紧那罗王弹琴,年高德劭的大迦叶,竟然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迦叶说:我虽能远离世间的欲乐,但菩萨法的微妙欲乐,还有所染着呢!又如天女散华,华到菩萨身上 [P259] ,不曾系着;而落到声闻阿罗汉身上,却系着了,这证明了内心的有所染着。又如小鸟通过舍利弗的身影,还不免『余悸』;而通过佛的身影,就一些恐怖都没有了。阿罗汉们是『不断习气』的;这种习气,便是菩萨所要断的烦恼。所以在事实的经验中,自己感觉到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不免要自己惭愧,自己埋怨自己。一经佛的善巧教化,阿罗汉们就会「回」自利的小心,发菩提心,而「入于」自利利他的「大乘」道了。
戊二: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发心向大乘道,并非一定要经历小乘圣者的果证;相反的,修学大乘法的主机,都是直从凡夫地而发心修学的。引起发心的因缘,种种不同:有的是亲见如来(及菩萨)的色身相好而发心的;有的是见如来的神通威力而发心的;也有见如来法会的庄严,听如来的圆音教化而发心的。有的生在佛后,听见佛弟子的教化,或诵赞佛经的深义而发心的。或有自动的,也有被劝而发心的。发菩提心,主要是以佛菩提为理想而誓愿希求。着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发心 [P260] 愿求,当然是发菩提心的主要内容。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愿,那不是不圆满的,就是容易退堕的。经上说:『菩萨但从大悲生』(5);所以发菩提心,也是:『发心为利他,欲(求)正等菩提』(6)。这样,前面所说的,不太着重悲愿的发心,可知是容易退失的发心了。着重于悲愿而发心,略有二类:一、「不忍圣教(就是佛法)」的「衰」微,着重于护法而发心:知道三宝的殊胜功德,有救人救世,引生世出世间善法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