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欲的。
戊四
己一: 断惑究竟者,名曰阿罗汉:毕故不造新,生死更无缘。
体见正法而断了见惑的圣者,知见是绝对的正确了。但在一切境界上,爱染的力量还很强。所以可能进修停顿,或者再生人天,忘失本来。不过修惑是自然萎缩(如拔了根,树皮会干枯一样),圣道的潜力一定会现起,一定会再 [P244] 向前进的。在这再进修中,无论是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毁誉得失,衰老病患,待人接物,在这一切境界上,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不断熏修,这能使爱染为本的修惑,渐渐销融净尽。这是二果以来都是如此的。
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是阿那含(三果)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的时候,就证第四果,「名」为「阿罗汉」。阿罗汉也是梵语,译义是『应』。意思说:这是真正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或译为『无生』、『杀贼』,是说:到此阶位,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了。总之,这是断尽烦恼,断尽生死的极果。所断的烦恼,论师说是色无色界的修断烦恼。佛在经中说:『五(顺)上(分)结』(57)断得阿罗汉。五顺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色贪,无色贪,是色界与无色界的贪染。掉举,慢,无明,也应该是二界不同的。但修惑以染爱为本,所以特约二界而分别为二类。这五结,是使众生生于上界的,现在也断了,就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既断尽了,那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 [P245] 故」业──从前以我见为中心而造的业力,已经完「毕」而不再有效。又「不」会再「造新」业,所以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了。所以阿罗汉现有的生死身,到了寿命尽时,就『前蕴灭,后蕴更不生』,而入于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声闻乘的进修,以此为最究竟的果位。
己二: 此或慧解脱,或是俱解脱。六通及三明,世间上福田。
经中说到阿罗汉,有六种、九种等分别,现在说二大类:「此」阿罗汉,「或」是「慧解脱」的,「或是俱解脱」的。俱解脱,就是定与慧都解脱的。要知道,定与慧,都有烦恼障蔽他,所以不能现起;如能现起,就从这些障碍而得解脱。经中时常说到:『离贪爱者,心(定)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58)。这是说:依慧力的证入法性,无明等障得解脱。以定的寂静力,使贪爱等障解脱。如世间的外道们,也能离欲界烦恼(欲爱等)得初禅,离初禅烦恼得二禅……离四禅烦恼(色界烦恼──色爱等尽),得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 离无所有处烦恼,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离非非想处烦恼,所以不脱生死。 [P246] 在佛弟子的修证上,如约少分说,都可说有这定与慧的解脱,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发无漏慧的,断见道所断惑,都可说有此二义。但如约全分来说,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罗汉的,以慧力断尽无明为本──我见为本的一切烦恼,那是不消说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来说,就不同。如依未到定或初禅而得阿罗汉的,就于初禅或二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脱。就使能得四禅八定,也还不能彻底解脱定障。如能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无论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脱。约得到定慧的全分离障说,称为俱解脱阿罗汉。如慧证究竟而解脱定障,就称为慧解脱阿罗汉。生死苦果,依慧证法性而得解脱,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没有关系。阿罗汉的定力,是浅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几类。
俱解脱阿罗汉,不消说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其它的阿罗汉,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发三明、六通。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境通能:变多为一,变一为多,隐显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碍他。入水,入地,还能凌空来去,手摸日月等。天眼通能:见 [P247] 粗的又见细的,见近的又见远的,见明处又见暗处,见表面又见里面,尤其是能见众生的业色,知道来生是生天或落恶趣等。天耳通能:近处远处,听到种种声音。能听了人类的不同方言,连天与鸟兽的语声,也都能明了。他心通能:知道他众生心中所想念的。宿命通能:知众生前生的往因,作什么业,从那里来。漏尽通能:知烦恼的解脱情形,知烦恼已否彻底断尽。六通中的漏尽通,是一切阿罗汉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发,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虽然说六通无碍,但所知所见的也有广狭不同,惟佛才能究竟。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三明是阿罗汉(三乘无学)所专有的。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就是天眼,宿命,漏尽三通,但在阿罗汉身上,彻底究竟,所以又称为明。天眼明是能知未来的;宿命明是能知过去的。漏尽明以外,特别说这二通为明,就是对于三世业果明了的重视。阿罗汉有这样的殊胜功德,所以是「世间」的上「上福田」,应受人天的恭敬供养。 [P248]
己三: 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再举两个譬喻,来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一、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断尽了烦恼,所以是「明」而又「净」。在触对一切境界时,可以「恒不动」来说明。阿罗汉的功德,有『六恒住』。在见色闻声等六境起用时,恒常是:『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59),这就是不动。在触对六境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会因此而起贪起瞋。一切利誉得失,在圣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转动,『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60)。俗语所说的『八风吹不动』,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如经上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61)。经中曾有云散日现的比喻:凡夫,如乌云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阳。证初果时,如乌云的忽然散开,露出了太阳一样。但乌云太多,还在忽而遮蔽忽而显现的变动中。云渐渐淡了,散了,到末后,浮云净尽。阿罗汉极明极净,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P249]
二、证得阿罗汉的圣者,无论定力的浅深怎样,在没有舍报以前,总是生活在世间。一样的吃饭,穿衣,来去;一样的游化人间,待人接物。他的身体,他的环境,还是世间的有漏法,还是无常苦不净的。然而,阿罗汉生活在这世间中,却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所以他在「一切世间行」中,清净「不染,如莲华」一样。莲花是生在淤泥中,而却『微妙香洁』。周茂叔以莲花譬君子,其实人中君子,怎么比得莲花,阿罗汉才像莲花呢!
丁二: 或不由他觉,从于远离生,名辟支迦佛,合说为二乘。
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机,是声闻乘,上面已大略说到。第二是缘觉乘。从证真断惑的地位来说,缘觉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他的主要不同处:一、是「不由他觉」,也就是无师自悟的。传说:有一国王,游览王家花园,见香花盛开,非常欢喜。不久,一群宫女来采花,那棵绚烂的花树,一下子被折得不成样子。国王见了,深深的受到无常的感觉,就静坐思惟,由无常而悟入了缘起的寂灭,成了圣果。因为是无师自悟的,虽不能如佛那样的大转*轮,但比起声闻 [P250] 弟子来,要依师长教诲,到底略胜一着。所以缘觉的根性,比声闻要利一点。二、不由他觉的智慧,是「由于远离」而「生」的。远离,是远离愦闹,远离人事。他在因中,在证果以后,都是独往独来的,厌离人事的。他过着精严的十二头陀行,孤居独处,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据说:这都出于没有佛法的时代,现乞食的出家相,但不会说法,只是现神通而已。传说中,也有大众共住的缘觉,但这本是声闻根性,缘熟了自然证阿罗汉果,不过出于无佛的时代,所以也叫做缘觉而已。这一类圣者,「名」曰「辟支迦佛」,译义是独觉,也作缘觉,是由于观缘起而成道的缘故。证得辟支佛果的,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与声闻,常「合说为二乘」。如与发菩提心的大乘相对论,就叫做小乘。
注【4-001】《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卷二.一二一页上)。
注【4-00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六(「大正」卷二七.二六页下)。 [P251]
注【4-00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卷一二.二二一页中)。
注【4-004】《大般涅槃经》卷二七(「大正」卷一二.五二四页中)。
注【4-005】《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卷一二.四0六页中──下)。
注【4-006】《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二页上)。
注【4-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四引《义品》(「大正」卷二七.一七六页中)。
注【4-008】《成实论》卷二(「大正」卷三二.二五一页上)。
注【4-009】《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二(「大正」卷二六.五一三页上)。
注【4-010】《修行道地经》卷二(「大正」卷一五.一九二页中)。
注【4-011】《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一(「大正」卷二六.六九三页上)。
注【4-012】《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卷二.八0页下)。
注【4-013】《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三页下)。
注【4-014】《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卷三一.一三四页上)。
注【4-015】《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卷二.八八页中)。
注【4-016】《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卷二.一九0页中)。
注【4-017】《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卷二.三二二页中)。
注【4-018】《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卷一.二五页上──中)。
注【4-019…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