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智證,無分別的觀慧,「真實」的「無分別」義,應善巧正解,切「勿」似是而非的,「流于邪」外的「計」執,故意與佛說的正觀爲難!要知無分別的含義,是多種不同的,不能儱侗的誤解。如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當然不是佛法所說的無分別了。無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的,但這是外道。自然而然的不作意,也叫無分別,這也不能說是無分別慧。因爲,無功用,不作意的無分別,有漏五識及睡悶等,都是那樣的。又二禅以上,無尋無思;這種無尋思的無分別,二禅以上都是的,也與無分別慧不同。所以慧學的無分別,不是不作意,不尋思,或不起心念等分別。那到底是什麼呢?「修習中觀行」的無分別,是以正觀而「無」那「自性」的「分別」;從自性分別不可得,而入于無分別法性的現證。
自性分別,是對于非真實而似真實的戲論相,著相而以爲自性有的。上來 [P366] 已一再說到,自性有,是我我所執的著處;如起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空,而離我我所執了。所以,應分別,抉擇,觀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絲毫的自性有都沒有,才能盡離自性有分別。離此自性有分別,就是觀空──無自性分別。分別,不一定是自性分別,而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空觀,不但不是執著,而且是通向離言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經說的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是說:不應念自性有,不應如自性有而取,不應起自性有的分別。不是說修學般若,什麼都不念,不思,不分別。如一切分別而都是執著,那佛說聞思修慧,不是顛倒了嗎?如無分別智現前,而不須聞思修慧的引發,那也成爲無因而有了!
不過,在從修無分別觀──觀自性分別不可得,臨近趣入無分別智證時,如著力于分別,抉擇,也是障礙,所以經說不應念等。這名爲『順道法愛』,如食『生』不消化而成病(78)。這等于射箭,在瞄准放箭時,不可太緊張,太著意;太緊張著意,反而會不中的的。從前有人,寫信給有地位的人,生怕錯誤 [P367] ,封了又開。這樣的開開封封,結果是將空信封寄了去,成爲大笑話。所以,在觀心成就,純運而轉時,不可再作意去分別,抉擇。其實,這也還是不著相,不作意分別的意思。
辛四: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于寂滅。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如定心沒有修成,那還只是散心分別的觀察。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于修慧階段。那時,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觀察」,名『有分別影像』。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安住」──定,名爲『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無分別)。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爲所緣的。觀心純熟時,安住,明顯,澄淨,如淨虛空的 [P368] 離一切雲翳一樣。那時,『一切法趣空』,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都如輕煙一樣。修觀將成就時,應緩功力,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才名修觀成就。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爲止觀雙運。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觀力深徹;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于」無生的「寂滅」法性。到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如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79)。又說:『慧眼都無所見』(80)。唯識學也說:無分別的真見道,是離一切相的,從凡入聖的畢竟空慧,爲印度大乘學者所公認。這與末世的擬議圓融,不知重點突破的方便,不可並論!
庚五: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
般若波羅蜜多,已約略說明進修的方便。這是超凡入聖的不二門,所以特爲贊歎。「善哉」!這是佛所覺證,佛所開示的「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的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與大乘學者的相似慧。從凡情而點出生死的症結 [P369] 所在,給予根本的重點突破,這是不共世間的特法。法性空義,所以是甚深難見,非世間學者所能夢想到的。因此,這是可贊歎的。「善哉」!善哉!這才能得「真解脫」,而不像外道愚夫,或以生天爲解脫,或以深定的境界爲解脫。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81)。共聲聞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都是「依」此「無」與「等」倫的「聖智」,才能「圓滿諸功德」。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甚深的法寶藏。如學佛而不進修這一法門,不真是如入寶山而空回嗎!
己叁
庚一: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解脫生死,成佛,都是依現證「法性」而成就的。法性──一切法的真實相,「本」來是「無二」無別,『遍一切一味相』。二乘,菩薩,佛,都是證入這同樣的法性。經說『以無爲法而有差別』(82),其實無爲法說不上差別,只是依智證淺深而說差別。如虛空本無差別,因方器圓器,而說爲方空圓空一樣 [P370] 。佛是依緣起而覺證法性的,也就依緣起而開示法性。這雖本無差別,但在「隨機」巧「說」時,不能不「成」爲別「異」的教說。因爲法性甚深,如依甚深義說,有些人不但不肯信受,而且還會誹毀。這樣,佛就不能不有善巧的異說了。以大乘法來說,可條別爲叁大系,太虛大師稱他爲: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我也曾稱之爲: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名稱不同,內容大致一樣。古代賢首宗,判大乘爲: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還是這大乘叁系。這叁系,有時會使人迷惑,不免有互相乖角的情形。因爲都是以自系爲了義,以他系爲不了義的。如賢首宗,立宗于第叁系,以法相,破相爲權教,以自宗爲實教。瑜伽宗(唯識宗),立宗于第二系(虛妄唯識),自稱『應理宗』;而稱第一系爲惡取空者,第叁系爲此方分別論者(中國的佛教)。立宗于第一系之叁論宗,自稱『無所得大乘』,也不免有過分彈破余系的學者。這都是以自系爲「了義」,以他系爲「不了」義的。各有經典可證,也各有自稱爲了義的論證,所以是始終不易消解的論诤。這是有關于法性的,般若修 [P371] 證的,是不可以儱侗颟顸過去的!到底什麼是了義不了義?到底誰是了義,誰是不了義?「智者」應「善」巧「抉擇」,才能徹見佛法的真實宗旨,也明了佛說的方便大用。
關于法性般若,上來雖依般若經論而略爲解說,如余系的學者讀起來,是會不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說叁宗。現在撇開後代學者的異見,直從根本經論中去求一消息。雖不一定盡合讀者的口味,也還不致是自己的成見。
庚二: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先說依《般若》,《中觀》等經論的大乘性空唯名系。
首先要說明:印度的大乘教學(小乘也一樣),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善惡業果,生死流轉的迷倒,是怎樣而有的。這是極根本的理論,依著而開示人天善法。反過來,怎樣的徹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叁乘聖法。要從怎樣的修習過程,達到涅槃與菩提的圓成。這實在就是苦集與滅道的二大門。這雖然不 [P372] 是一般人所能完滿通達的,而真正宏宣大乘佛教者,始終是不會忘失這些問題的。從經論的教證看來,大乘佛法的叁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見地不同;最根本的是,業果怎樣安立。
《無盡意經》說:顯示世俗的,是不了義經;顯示勝義的,是了義經。顯示名句施設的,是不了義;顯示甚深難見的,是了義。顯示有我,是不了義;顯示無我,空,無生,是了義的(83)。這也如《叁摩地王經》等說(84)。這樣,《般若經》,《中觀論》等,深廣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是義理決了,究竟,最徹底的教說。依于這一了義的立場,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設的。從生死業果,到叁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爲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識所成立的世俗有。如從勝義觀察起來,一切是無自性而不能安立的。這就是『于無住本,立一切法』(85),而非從真如實相中去成立一切。這如《般若經》說:『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 [P373] 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86)。『我如幻如夢…… 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87)。這是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設的確證。
中觀者貫徹了這性空唯名的深見,說色心,染淨,世出世「法」,都是世俗假施設的(『亦爲是假名』),是「從緣」而「起」的。這本是佛在《勝義空經》所說的根本立場。凡是「緣起」的,就是假名有,以勝義觀察,一切是「無」自「性」而「空」的,沒有一法可以安立的。但這不是說,無性空破壞了一切,不能成立一切法。反而如不是無性空的,是有自性的,那就是定有法。實有,自性有法,就不用從緣而起。這就未生的不能生,未滅的不能滅,凡夫決定是凡夫,不能成佛了!好在由于「空故」,是極無自性的,所以要「從緣」而「起」;依于因緣,「一切法」都可以「成立」。行善得善報,作惡的得惡報。迷著了流轉生死,悟證了就得解脫。而且,以性空的緣起觀一…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