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45

  ..續本文上一頁切法,所以不著生死,也不住涅槃,廣行菩薩行而成佛。不空,什麼都不能成立;空 [P374] ,一切都能成立,這如《中論》「觀四谛品」,《回诤論》的堅決論證。如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88)。『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89)。依無自性空相應的緣起義,立一切法。所以約世俗假施設說,是如幻而「現」的;約勝義無自性說,是「空」的。幻現不礙性空,性空不礙幻現。空假無礙,二谛無礙的「中道義」,爲性空宗的了義說。這就是「如上」般若波羅蜜多中「所說」的。

  

  庚叁

  辛一: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複解深密。

  次說虛妄唯識系,以《解深密經》,《瑜伽論》等爲宗依。玄奘所傳的法相唯識,最能表達這一系的意趣。《般若經》被說爲第二時教(小乘是第一時),《解深密經》是第叁時教。無著傳出《瑜伽論》,也是在龍樹以後。所以,這一系經論,比般若經論要遲一些。

  勝義,是一切法的究極真性,沒有更過上的,所以勝義就是了義。這是中觀論者,承《般若》,《無盡意經》而確立的見地。但《解深密經》以了義與 [P375] 深密(不了義)相對論:說得顯明易了的,是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義。因此,在勝義谛中,又有深密與了義的分別。依佛說的《解深密經》去理解,勝義法空性,所以有深密與了義,是根機的問題。如經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于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90)。這可見,對于「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像這類根機成熟的,已有「善入」甚深法性的能力,就能以無倒修慧,「能」證能「入」,也就不需要佛說《解深密經》了。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于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就有了問題。經上說:種上品善根,清淨諸障,成熟相續,多修勝解,但還沒有積集上品的福智資糧。這一類有情,有的聽了,就覺得甚深甚深,雖能信仰,但不能解了。有的聽了,雖能信仰,不能解了,卻要照著自己的意見去解說。以爲一切法無自 [P376] 性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龍樹稱之爲方廣道人)。結果是對自己毫無利益,反而退失智慧。從他聽法的人,有的跟著他執著無見,有的就反對一切法性空教。還有,五事都不具足的,聽了一切法無性空的教說,不信不解說:『此非佛語,是魔所說』(91)。正如龍樹所說:『聲聞五百部,……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92)。對于這信而不解的,信而誤解的,不信又不解的鈍根,「佛」所以又說「解深密」經:『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93)。簡單的說:依叁無性,遣除遍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並非一切都沒有,有的是非有,有的是實有。這才不信不解的,也不反對了。誤解以爲什麼都沒有的,也不誤解了。有信而不解的,也可依著進修了。依經文的敘述去了解,在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無自性空,能成立一切法,能修能證的根機來說,這還不是了義教嗎?如根機不夠,五事不具足,于一切法無自性空,不能成立一切法,或者破壞一切法,這才成爲深密難解,而需要佛的淺顯解釋了。龍樹論意 [P377] 也如此:如大海,人以爲極深,而羅!7畝羅阿修羅王,站在大海裏,水不過臍,這深個什麼呢!又如山民聽說鹽能美味,就抓一把鹽來吃,結果是鹹苦不堪。鹽能美味,這在一般人,是怎樣的明白,而在無知的山民心裏,卻成爲秘密難懂了。所以深與不深,密與不密,不在乎法的本身,而在乎聽衆的根機。這樣,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無性空,一切唯名唯假,對般若法會的根性來說,是究竟的了義教。不過在五事不具的根性看來,深而又密,這所以又要解釋一番,淺顯明了,能信能解,覺得這才是了義法門。

  

  辛二: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

  無著所傳的瑜伽法門,依《解深密經》的顯了說,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來說話。以爲:一切無自性,一切假有,這是等于說什麼都沒有,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所以應有假有無自性,實有自性的二類,『依實立假』才對。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 [P378] 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爲壞諸法者』(94) 。這在《解深密經》中,就分世俗爲二類:『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95)。遍計所執相:『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而依他起是:『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96)。所以這一系的根本立場:「或是無自性」的假有,叫做假說自性,遍計所執相。「或是自相有」的『實有唯事』,叫做離言自性,依他起性。因緣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或說爲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義。這不是執著而實有性的,從因緣生時,就是這樣自性有的,這與中觀者看作戲論相,似有而實非有的見地,有著根本不同。至于依法而執爲實有,是無自性的,那是二家公認的了。

  依佛的教說來看,是毫無诤論的。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無自性空,一切唯假名,了解得空是不礙有的,依空所以成有的,能成立一切法,也就能信解 [P379] 而如實通達了。五事不具足的,以爲一切空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沒有,這當然不能成立一切法,不免誤解,那末依淺顯明了的新解說,說有自相有的『實有唯事』,也就可以信解一切法空,而漸入佛道了!但後代的瑜伽學者,不能體解如來說教的意趣;不知彌勒無著的教說,是爲了五事不具的根性而說。反而以爲:不問根機怎樣,非要依《解深密經》的了義說不可。這樣,問題就來了。一、以爲《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說,佛當然如實通達,但說得不明顯,容易誤會,所以非依《解深密經》的新解說不可。二、雖不敢指斥龍樹,但解說爲龍樹的意思,與自己(解深密說)一樣,反而堅決反對中觀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唯假名的了義說。甚至說:『不應共語,不應共住』(97),掀起宗派的鬥爭!假使能想起還有五事具足的根機,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深見,那也許可以各適其機,各宏其道,而不必爭執了!

  

  辛叁: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 [P380] 大乘是以唯識爲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爲性的,也就是有漏識(衆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識有八種,但『根本分別』,爲一切法所依止的,是稱爲『所知依』的阿賴耶識。「依」阿賴耶根本「識」爲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譯爲藏識,含藏有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習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裏。這樣,阿賴耶識爲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爲種子性,名爲『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爲『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它的現緣,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無自性空的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 [P381]

  

  辛四: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有」的。衆生直覺得外境實有,是客觀存在的色──物質。甚至反省起來,心也好象是所對的境界。這是無始來的錯亂妄執,由此而執我執法,都是遍計所執相的,是空無自性的。然假必依實,自相有而爲一切假所依的「心識」,論「理」是「非無」的。如心識也沒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由于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生時,那以識爲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好象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爲性的。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爲性境;如依心識的想象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爲性吧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依唯識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識而立迷悟。衆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 [P382] 顛倒錯亂,爲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爲異熟識,成爲生死輪回的主體了。反之,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而立的,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識「實性」──空相,真相。真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如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依識…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