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46

  ..續本文上一頁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98)。

  識有所得,有自相,依此而成立因果,迷悟,爲虛妄唯識系的要義。這對于五事不具的根性,真可說是善巧極了!而且依實立假,本是小乘一切有系的根本立場。一切法的實有性,十八界的實有性,以唯識義來解說,這對于攝化小乘有宗而向于大乘一切法空性的教說,不能不說是佛菩薩的難思方便! [P383]

  庚四

  辛一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于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再說真常唯心系。這是依如來藏──如來界,衆生界,自性清淨心等爲本依的。如《如來藏》,《勝鬘》,《楞伽》等經,《寶性》,《起信》等論說。在印度及中國,這一系的宏揚,是比般若經論遲一些。

  中觀者依徹底的我法無自性(無我)說,緣起是如幻的生滅,與無常無我的法印相合。唯識者依自相有的立場,說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種子六義中,第一就是『剎那滅』。對于沒有補特伽羅我,也是徹底的(小乘說一切有及經部,也與唯識相近)。但這在稱爲『附佛法外道』,及神教徒,是極難信解的。沒有我體,怎麼會有輪回?剎那生滅,那前生與後生,又怎樣連系?這是佛法中的古老問題,如說:『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輪回諸趣』(99)?《楞伽經》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于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100)。大慧菩薩這一段問話,就是代表了一般愚夫──覺得無常無我,不能成立輪回,也不能成立解脫。在愚夫的心想中,一切是生滅的,生滅無常是 [P384] 苦的,那就不能發現盡苦得樂的希望了!這似乎非有常住不變的我才成。所以佛法內,佛法外,都「或」有這一類衆生,「以」爲「生滅法」,對于系「縛」生死與解「脫」涅槃,都是「難可」安「立」的。這類衆生,佛說是「畏于無我句」的,就是聽了無我,而怕系縛解脫不能成立,死後斷滅而畏怯的根性。對于這,「佛又」不能不適應他們,以善巧「方便」來「攝」化了,這就是如來藏法門。

  如來藏說,佛說的經典不少,會使人生起一種意解:在生死衆生,或衆生心中,有如來那樣的體性存在,而具足智慧德相,或說相好莊嚴的。這與印度的神我說,很接近。所以西藏的覺囊巴派,就依十部大乘經──如來藏說教典,成立神我體系的大乘佛教。中國也有這一類,以真我的體驗,作爲最高的法門。好在佛知道衆生愚癡,預先在《楞伽經》裏,抉擇了如來藏說的真意義。這是攝化計我外道,而實際與大乘法空性,是一脈相通的。

  

  辛二

  壬一: 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P385]

  大慧菩薩所代表的衆生,要求生死輪回的主體,本有涅槃佛體,佛適應這類根性,所以說如來藏。如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自性無垢,畢竟清淨』(101)。如伎兒的變現諸趣,可說是輪回主體。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就開示了佛身與涅槃的本有,這如一切如來藏經廣說。

  如來藏是「甚深」的,如來徹底體證,了了明見;其它利根深智的大菩薩,才能分證。爲什麼叫「如來藏」呢?圓滿究竟的佛,在衆生因地,可說本來就成就了的。如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瞋恚不實妄想塵勞所汙』(102)。所以如來藏可解說爲:含攝如來一切功德,而主要是爲雜染法所覆藏。因此,如離了煩惱藏,如來藏也就名爲法身了。以如來藏爲輪回解脫的主體來說:『即此法身,過于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這就是《楞伽》的『譬如伎兒 [P386] 變現諸趣』);『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103)。衆生與佛,平等無差別。所以在衆生叫衆生界,在菩薩叫菩薩界,在如來叫如來界。這一法門,在外表上,與印度的吠檀多哲學,大梵(法身)小我(衆生界),是非常類似的。

  依如來藏,成立生死與涅槃,衆生與佛,所以說:「是善不善因」,就是爲不善的生死雜染因,也爲善的清淨佛果因。但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唯識學有十因,有部立六因,這到底是怎樣的因呢?有些學者,受到一本萬殊──從常無而生妙有的玄學影響,以爲:善與不善,是如來藏所本具的,以如來藏爲體的,從如來藏所生的。關于這,這裏不能多說。總之,印度的如來藏爲因,是自有意義的。如《勝鬘經》說:『如來藏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104)。這樣的文句,《無上依經》,《寶性論》,都是一樣的。是依是持是建立,這就是因;是增上緣,能作因。例如四大能造造色,決非以四大爲體而發生造色,是依『生、依、立、持、養』──五 [P387] 因而說造;是說不離四大,而造色才可以生起(《楞伽經》的『如遍興造一切趣生』,也是這樣的造)。五因中的依、立、持──叁因,也就是經說的『是依是持是建立』了。所以,善與不善,依如來藏而有,而不是以如來藏爲體,從如來藏生出來的。爲什麼如來藏可以爲因──依持建立,就因爲是常住不變的。盡管輪回諸趣,解脫涅槃,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爲這一切所依止的。有了常住不變的,那些聽說無常無我,而怕輪回與解脫無著落的,也就可安心了。如來藏爲依止因,可以舉例解說。如太陽,烏雲,依止虛空而有,與虛空不相離。但太陽與烏雲,並不是以虛空爲體,也決非從虛空生出來的!如來藏爲生死涅槃因,也就是這樣。

  如來藏怎樣的爲不善因?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不相應的,相離的有爲法──陰界入,貪瞋癡等無邊煩惱,都依如來藏而有;如灰塵的依明鏡而有一樣。有了這些,生死雜染就流轉不息了。這些都是依如來藏而有的,所以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怎樣爲善因呢?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相 [P388] 應的,不可說異,不可分離的不思議佛法,也依如來藏而有;這就是佛性了。但這與如來藏相應而不異的,爲什麼不說生,而說依呢?第一,這是無爲法,不可以說生。還有,如有漏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是不可說有別異的。但只能說從賴耶中的有漏種子,生有漏現行,不能說從阿賴耶識生。如說一切從阿賴耶識生,就有一因多果的過失了。所以說不異不離,也不能就說是一。同樣的,衆生本具的,能爲無漏清淨德性因的,與如來藏不能說有別異的,也只能說『依如來藏』,爲依爲持爲建立。總之,佛是說有『常住不變』的如來藏,爲善與不善所依,而一切法都能成立。

  

  壬二: 無始習所熏,名爲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佛說如來藏,主要是以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法體,作爲生死與涅槃的所依。如來藏在陰界入中,也就是在衆生身心中,所以如來藏說,不一定與唯識的阿賴耶識相結合。但是,衆生是一切由心的;阿賴耶識是所知依的根本識,所以自然地形成:依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依阿賴耶識而有一切法的思想體系 [P389] 。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深處,所以到了《勝鬘經》,如來藏也就被稱做『自性清淨心』,與心性本淨說相合,展開了真心論的思想系。但這是真實心,是核心,心髓的心,切勿誤作一般的心。

  《阿毗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105)。界,是如來藏,也是阿賴耶識。這裏面的聯絡是: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但「無始」以來,就爲虛妄雜染的戲論「習」氣「所熏」染,這就「名爲阿賴耶」識。這如太空而爲浮雲所蔽,成爲不明淨的空界一樣。所以分析阿賴耶識的內容,有真相(如來藏)與業相(戲論熏習),這二者的和合,就是阿賴耶。這在無著世親的唯識學裏,是不容易信解的,但這是依如來藏而有的阿賴耶識呀!「由此」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不離如來藏真相的業相,就「有生死」流轉的諸趣。如來藏常住不變,不離生死,所以也可說如來藏流轉諸趣。這正像虛空的隨方器而方,隨圓器而圓一樣。同時,由于阿賴耶識真相 [P390] ──如來藏,有不離不異的清淨性;這不是阿賴耶識所攝,而是法界所攝的(唯識宗的無漏種子,也這樣說,與經義相合;但說是有爲生滅,就與經相違)。所以能厭生死,欣涅槃;能發心修行,破煩惱而有「涅槃」的「證得」。如徹底離一切妄染,成就一切清淨功德,那就是如來藏出纏,名爲法身,也不再叫做阿賴耶識了。

  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二系,是適應不同的根性,開示不同的教說。但時間是前後相近,同以實有法爲依而立一切法,同以心識爲中心,所以又時常起著相互的影響。

  

  辛叁: 佛說法空性,以爲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如來適應凡夫,外道,及一分執我小乘,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又說: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在衆生身中成就。如來藏是什麼呢?真的是無邊相好的如來,具體而微的在衆生身中嗎?真的是『外道之我』一樣,成爲衆生,而體性就是常住清淨的梵嗎?如來慈悲方便,特在《楞伽經》中,抉擇 [P391] 分明:「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爲如來藏」的。如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