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5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朽故」。四蛇,是四大,四大不調和,就會生病而致人于死,如毒蛇的傷人。蜂蜜,如五欲的快樂。人在生死無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樂,便忘記了。不顧蜂群的來螫,如對于五欲而來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不能使衆生警覺,真是愚癡極了!

  「空聚落」,是無人的村莊,所以說「寂無人」。有人想逃避國王的罪罰,路過一無人的村莊。他想住下來,過一宿再走。忽聽見天人說:走呀!這是盜賊來往地帶,如遇見盜賊,怕會喪身失命呢!這是說:有人想脫離魔王的控製,修學佛法,有的在六根門頭失敗了。空村,如六根。六根──見聞覺知,一般以爲是內有自我,而實是沒有自我(無人)可得。此無我的六根,觸對六塵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識,如盜賊。六識遊曆六根,不應該貪的起貪,不應該瞋的起瞋,種種煩惱,劫奪功德法財,有的因此而墮落惡道。所以,想出離叁界的魔王統治,修學佛法,就不應該爲六根所欺诳;應該向前進行,到達安全的境界。 [P21]

  上面說起的逃難的,離開盜賊往來的空村,前進到國境邊沿,爲大河擋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卻快要追來。那時,他望見大河「彼岸」──不屬國王的境界,有園「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樂」。他就不顧一切,遊過大河,這才離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這譬喻說:學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過生死大河,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滅的寂滅樂,到達了大休息的境地。

  上面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說到『涅槃寂滅』──這是叁法印,是佛法的叁大真理。而涅槃又是通過無常無我而實現的,爲一切聖者的究竟歸宿,這就是我們要歸依「禮」敬的「法」寶。如世俗修習禅定的,也能出離一部分的煩惱──欲,但叁乘聖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離欲,在一切離欲中,涅槃爲最尊最勝,所以說「離欲尊」。

  

  戊二: 正法妙難思,善淨常安樂,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涅槃,爲一切聖者,一切學佛者的歸依處。由于證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 [P22] 涅槃,無余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別。實則,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證的境地,微「妙」得「難」以「思」議,所以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依經論的方便開示,略加說明。一、正法是「善」: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二、是「淨」:由于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汙的,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所以名爲清淨。叁、是「常」: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不生不滅,本來如此。四、是「安樂」:這是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是離系的絕對樂。總之,正法不可思議,功德也不可思議。

  從智慧的境界說,名爲正法。如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來說,名爲涅槃,所以,正法就是涅槃,只要「依」著往「古」──過去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證「入于涅槃」的解脫。說到古仙人道,《阿含經》與《楞伽經》等,都曾說到。因爲正法是本來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來如此的。過去一切佛,無不經曆此正道而得入涅槃;這不是釋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爲古道。──上來贊歎法寶功德。 [P23]

  

  丁叁

  戊一: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爲本,事和或理和,禮僧衆中尊。

  釋迦佛成佛說法,就有好多人隨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織爲僧伽──或簡譯爲僧。僧是群衆,是有組織有紀律的集團,所以古人義譯爲『和合衆』。佛憑什麼來集結僧衆呢?不是憑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說:『我不攝受衆』(10)。佛是「依法以攝」受他們,使之成爲「僧」伽的。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來感召大衆,讓大衆爲這人生大事而集合攏來。法也是律法製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規製;佛是本著這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製爲規章法度來組織大衆的。

  依法而組合的僧衆,以「和樂淨」叁者「爲」根「本」的特色。一、和合,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種。事和又分爲六,名爲六和。1.見和同解:大衆有一致的見解,這是思想的統一。2.戒和同遵:大衆奉行同一的戒律,這是規製的共同。3.利和同均:大衆過著同樣的生活受用,這是經濟的均衡。思想,規製,經濟的和同,爲佛教僧團的實質。能這樣,那表現于身心的活動,彼此 [P24] 間一定是:4.身和共住;5.語和無诤;6.意和同悅了。此六和,是出家僧衆所應該一致奉行的。還有理和,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說:『心心相印』;『與諸佛一鼻孔出氣』。這是聖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單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勝義僧。不過,釋迦佛在這五濁惡世,依法攝僧,成爲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卻是著重事和。二、安樂:僧衆在這事和(或理和)的集團中,大衆都能身心安樂,精進修行。叁、清淨:在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惡,也能迅速的忏悔清淨,僧團才能做到健全。佛製的僧伽,原來是這樣完善的集團。

  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從利他的宏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推動佛法的集體力量。僧伽爲叁寶之一,佛弟子應歸依敬「禮僧」伽。宗教的大衆集團,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師沙門團,都是有僧衆的。但在各教的僧「衆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爲「尊」勝,所以稱贊爲衆中尊。 [P25]

  

  戊二: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僧寶爲歸依的對象,所以特爲在家的信衆,說此一頌。在家的信衆們,應該尊「敬僧」伽:或是內心的誠敬;或是語言文字的贊歎;或是身體的禮拜。禀承僧衆的意思,爲比丘僧服務;隨僧衆所需要的,隨分隨力,以衣服,飲食,醫藥,床敷,日用品來供養。對于僧衆,千切不可生輕慢心。近代中國,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還有,而信敬僧伽的實在太少。或是但敬歸依師,或是敬一二人,叁寶的歸敬不具足,難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長起來。

  僧衆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在家弟子們,如見有不清淨的,不合法的,應承認: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規律去處理。切「莫」隨便「呵」毀「僧」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真誠護法的信衆,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見,處理的責權,還是屬于僧伽。依佛製,沒有逐出僧團以前,犯了罪,國法也不能隨便處罰。遇有诤執,國王也只能依律來表決,不能以自己的意見來決定。 [P26] 否則,只有造作毀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衆的诤執。

  還有,凡是出了家的,就成爲僧伽的一員。你不要多生分別:年高或者年少,男衆或者女衆,博學或者淺學,精進或者放逸,持戒或者犯戒,老鄉或者外籍。凡是僧伽的成員,都應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爲僧伽猶如大海,有大龍也有魚蝦,有藻苔也有珍寶;大海是不加簡別,一樣含容的。然世間盡多是這種人,或重持戒的,或重禅定的,或重念誦的,或重威儀的,或重義學的,就此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某優某劣,擁護誰,反對誰。信衆們!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衆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認識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輕視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發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貪著受用而不能,與佛法功德有什麼關系呢!

  信衆對于僧衆,應該信仰:凡是出家而屬于僧伽的,雖程度千差萬別,但同樣是「隨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衆,就會有寺院,有聖像,有經書,就有叁寶可尊敬。佛法,始終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續下來。所以分別起來,不免有高 [P27] 下,優劣,凡聖的差別;而總合起來,卻成爲一有力的僧團,「住持」如來的「正法」,堅固得金「城」湯池一般,不爲天魔外道所破壞。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對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興趣,不一定都是賢聖吧!所以說: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還是人天福田。真誠的在家信衆,應特別尊敬僧伽(團體),愛護僧伽,從旁助成僧團的和樂清淨;切不可呵毀嫌責,或以權力來從中鬥爭。佛世,僧伽發生了诤執,連佛的話也不肯聽,分成二部。佛對信衆們說,這都是僧,都應該供養。所以,『如破金杖爲二分,二俱是金』(11),實可爲在家信衆的座右銘。──上來贊歎僧寶功德。

  

  丙二: 叁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叁寶,是我們的歸敬對象,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叁寶是最圓滿,最清淨的。然佛像與僧衆,不一定能符合這一意義吧!這應該知道:如現在,佛是或玉,或石,或金,或銅,或木雕,或土塑,或紙晝的佛像;法是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僧是出家衆。這稱爲住持叁寶,是佛滅後,佛 [P28] 教流傳于世間時的叁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于真實的叁寶。又如釋迦佛出世時,釋迦佛是佛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谛,緣起,涅槃等是法寶;隨佛出家的凡衆聖衆,是僧寶。這是化相叁寶,是佛出人間教化時,以此叁相爲叁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化相與住持叁寶,都是佛教在世間的具體形相;以此爲歸依對象,從而更深入一層。

  論究到真實的歸依處,是「叁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一、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