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平和專業知識,但缺乏高尚覺悟甚至起碼的修養,轉入其它道場,又去以“學問僧”的身份用不合格的言行去影響其它新舊僧人,使得道風隨之轉壞,這無疑是將風氣本來很差的僧團漸漸推向絕路。
總之,僧團急需一套新僧訓練機製,以保證僧人的整體素質,讓僧團有個健康的未來。之前,不少關心僧團健康發展的有志之士曾積極提出改善道風建設,其中也有呼籲重新重視“沙彌階段”的教育。我對新僧培訓的初步設想是,要求所有剛出家者必須在頭2-3年之內接受契合時代的律儀培訓和重要品德的教育。這樣做的理由是,傳統方法的戒規戒條和行爲准則的學習,給予舉止和禮節的訓練,而品德教育曉之以理激發理性自覺,幫他們形成好的品行。前者養成外在的得體威儀,後者鑄造內在的品質,二者相輔相成,成就完美僧格。
叁、新僧教育的大致內容
我以爲僧格的素質既應該包含佛教特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應該缺乏那些既符合佛陀教義的精神又沒有時代和社會文化局限的世俗美德。僧人的人生觀不外乎就是四谛教義,它在佛陀那裏就是正見的內容,是出家學佛的人思想上的起點,也是他修行最終要體證到的真理。很早以前,佛教祖師們爲了最直接地將四谛之理呈現給新僧,就從佛陀言教中收集了最精要最樸素的內容,然後以偈頌的形式編輯成冊,這就是《法句經》(一定意義上講漢譯《四十二章經》也屬于同類典籍)。這部佛典至今已發現了屬于多個部派的版本,這表明傳統僧團對此經的重視程度,甚至南傳佛教僧團都還在延續著古老的傳統,把此經作爲新僧必須背誦的典籍之一。新僧通過反複背誦此經,接受佛教基本教義的熏染,藉此不經意間形成佛教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其它思想特質和思維模式。這基本上就形成了僧格的主體,因此,此經也完全可以作爲我們這個時代“新僧培訓”的必要內容。
理論上講掌握四谛,就是認識到人生和世界的本質是無常和不可意的,另外還有一個永恒快樂之境通過修習佛法可以獲得,于是就産生厭離此世界而尋求永恒快樂的願望,這就是“出離心”。根據古老的佛經反映,佛世時期,出家最基本和唯一的動機就是了生脫死,也就是有出離心。這個信念在僧團中直到《彌蘭陀經》所出現的一世紀左右都還是主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僧團中出現了不求解脫的成員,他們只爲了掌握和傳播佛法而爲僧。甚至到了再後來以至于今天,真正懷著這兩種動機來出家的人都已經不多了。
一個有出離心並決心修證道果的僧人會努力根除所有煩惱,因爲他知道要獲得道果必須沒有煩惱。換言之,任何一個有出離心的人是不會故意犯錯的,更不會犯罪。相反,僧人沒有出離心,基本上表明他/她放不下這個人生和世界,所以擺脫不了執著。執著又引發其它欲望和煩惱,受其它欲望和煩惱的驅使,他無視清規戒律並象其他俗人一樣有可能作奸犯科。出離心的養成非常困難,隨之産生的一些超脫德行也不容易形成,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直接培養其它品德來預防我們的操行變壞,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這些品德就是被世俗社會所推崇的美德。它們至少應該包括:尊重、知足、自製、感恩、正直、誠信、善良、謙遜、聰慧、寬宏、榮辱感和責任感。尊重教人客氣禮貌,尊重他人人格和名聲,平等待人;知足令人不再貪婪而珍惜所有;自製使人自覺,謹言慎行;感恩對治忘恩負義,銘記諸恩而利益他人;正直令人公平,堅持原則和信念,良心清白,對錯分明;誠信即講究信用,值得信賴,誠實可靠,忠心誠意,受人信任;善良體現慈悲,關心愛護;謙虛排除傲慢,使人接近;聰慧令人明智,明察是非;寬宏産生理解與和諧;榮辱感使人自尊,並愛惜自己的榮譽和名聲;責任感要人履行責任和義務,勇于承認錯誤,追求卓越。僧人有了這些美德,即使無法生起出離心,他也是一個穿著僧衣的優秀公民:在內不壞佛教,在外也令世人尊敬。
有個很流行的觀點,認爲特別強調道德修爲的佛教包含了最好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說教,根本不需要對新僧進行專門的世俗品德教育。還有的說,一套新僧培訓系統是多余的,尤其強調培養一些品德是舍本逐末,因爲持戒修行比什麼都強。這些看法理論上都是正確的。但僧衆的操行普遍好不過俗人和醜聞不斷的僧團現狀又說明,我們既沒有好好守戒,也沒有奉行現有可貴的倫理思想。事實上,能從經教戒律舉一反叁獨自悟出基本人格修養的僧人實不多見。再者,持戒修行難行而少有人做:當今那些因汙言垢行令僧團蒙羞的僧人多是通經懂教熟悉戒條之徒。最重要的是,我們強調製定和推行新僧培訓系統並非要取代持戒修行,而是利用佛教原有的教誡和世俗美德幫助新僧做個有素質的人。因此,世俗基本道德修養應該是新僧培訓的必要內容。
至于實施新僧教育製度的方式,任何有培訓師資的寺廟都應該嘗試。不過,最有效的策略還是在整個漢傳僧團之內都統一實施。因爲,只有在所有寺廟中同時強製推行才可以全面提高僧人素質,達到維護僧團整體形象的效果。否則,如果只有部分寺廟訓僧從嚴,而另一些寺廟則仍舊收僧如放羊,令其放任自由,投機者便趨之若鹜,結果仍然敗壞整個僧團的名聲。要做到徹底和全面提高僧團素質,僧團內部的長老大德們必須統一認識,進言有關當局,組織僧團內精通經律之賢德高士共同設計教育大綱,並規定所有新僧必須接受2-3年的相關培訓。鑒于師資條件的稀缺,還應該規定禁止小廟剃度僧人,認定有規模和有人力物力等條件的大中型寺廟和初級佛學院作爲接收和培訓新僧的站點。
四、結 語
創造和保持一個清淨的僧團必賴于其成員的素質。一個合格的僧人起碼應該具有這些素質:高尚的道德,精深的學識,還有濟世利人的理想和行動。作爲僧人,首先自己“德爲人師,行爲世範”,才有資本資格去指導世人,才不愧爲“人天師表”。現在來出家的人少于過去,亂象叢生的僧團更吸引不到有素質的人前來出家,這就更需要我們把有限的苗子培養成精良的人才,至少應該避免使已經進入的成員因爲看不慣僧團內部腐敗和教育系統的落後而再度棄僧歸俗。
新僧是僧團未來的接班人,他們品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僧團未來的素質和佛教未來的發展。僧團要有素質,僧人必須是精英,而精英僧人的養成必須始于一個優質的新僧教育。所以,爲了那些無辜新僧的福祉,爲了僧團和佛教的未來,我們應該立即設計和推行一套全新適用的新僧培訓機製,以優化現有幾近于零的新僧教育。這,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佛教的需要。
(作者爲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
《對新僧教育的一點看法(釋廣聲)》全文閱讀結束。